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探索江门小鸟天堂:白鹭与灰鹭的区别及研学旅游新趋势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255
发表于 2025-1-22 17: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们,白鹭和灰鹭有什么区别?”每年春秋两季,广东省江门市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总是迎来一群群穿着校服的年轻游客。在自然教育讲解员的生动指导下,大家登上观鸟塔寻找鸟类踪迹,并乘坐游船前往鸟类聚居岛,近距离观察鸟类的形态和习性。现场上演了一场热闹的科学自然课。

    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融合碰撞,以深度旅游体验取代传统读书听讲座的游学旅游持续升温,成为江门文化旅游新蓝海市场,丰富文旅融合产品的内涵和体验。通过创新发展、创造性实施,依托深厚的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江门这座侨都留学旅游方兴未艾。

    从快速游览到教育游览

    金秋旅游季,游学成为热门市场,载着学生的公交车陆续驶入江门。

    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大家饶有兴趣地聆听侨胞的历史故事,沿着“藏宝图”,在风格各异、造型精美的碉楼中寻找文化特色。

    他们走进新会柑橘园,当“柑农”,通过剥皮、翻皮、晒干等新会陈皮加工技艺,体验新会陈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

    台山那钦湾沿岸,生动有趣的台风科普和滩涂寻宝活动正在有序开展。

    在游学旅游发展的带动下,江门传统的观光旅游不断向深度体验旅游靠拢,将“知”与“行”融为一体,成为一座行走的“课堂”。从新会橘园到那钦湾,从开平自力村、仓东基地到小鸟天堂,山川河流、历史建筑、非遗项目都成为生动的立体教科书。有趣的体验式活动为游客营造了沉浸式的学习场景,不仅增强了人们的游玩体验,也让人们在旅游中学习、学习。

    沧东“新村民”一踏进村子,他们的游学经历就开始了。在这个始建于元代的特色华侨村里,游客食在祠堂,住于碉楼。上午到乡村体验农耕,获取知识;下午,他们在碉楼前学唱当地民歌,了解沧东乡村振兴的理念和做法,开拓新思路。看法;西山日落。在丙文祠学习灰雕、舞狮和传统美食。他们在游览中学习,解读开平世界文化遗产背后的中国近代史,同时在旅行中感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这比随意的“打卡”更深刻、更有意义,能够不断丰富和拓展江门整个旅游的内涵和外延。

   


    2022年第518个国际博物馆日,“游城游游侨都”、古典家具拆装体验等沉浸式学习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华侨城华侨博物馆,改变了博物馆的枯燥和严肃的刻板印象,文物也变得生动有趣。博物馆以文物资源为核心,以传承侨乡文化为主题,推出华侨历史专题学习课程、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程、中华文化课程三大主干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经验。独特的博物馆研究基地,通过研究和旅游创新公共服务。

    深度触达城市文化脉络

    作为教育活动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新兴形式,游学旅游不仅推动江门旅游体验优化升级,也打开了文化传承的“新窗口”。

    跟着粤菜厨师学做泰山鳗鱼饭、学咏春拳……江门当地旅行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江门”游学线路一经推出就获得热烈反响。该线路将江门非遗课堂从校园搬到乡村、碉楼外,辅以专人讲解非遗故事、与非遗大师对话。 “与单纯的观光旅游相比,这样的行程让人眼前一亮。”市民黄女士和儿子近距离感受了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中国游学旅游促进联盟宣传部部长张令伟教授表示,游学要强调教育功能。具体到江门,要结合当地社会历史文化,开发有针对性的活动课程,搭建文化传承的桥梁。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文化特色鲜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武夷印新”以及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众多侨名人故里、历史侨乡、碉楼群等各类文物古迹已成为学习、旅游的良好载体。

    以此为基础,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举办“万人游碉楼”农耕活动,设置互动课程,引导学生探寻碉楼华侨历史,传承生活中的“文化火种”。方式;江门借中国华侨之都的称号,嘉年华、“少年中国说”等文化活动,在元素中注入“游学”的元素,让华侨文化在海外加深华人的集体记忆和情感。通过可见和有形的研究活动在国内外开展;梁溪村、古老水乡等华侨古村深挖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开展非遗技艺体验活动,举办节庆民俗活动,以游学唤醒乡愁记忆,延续城市“海外” “中国人”基因。

    周末,开平镇好泥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冯永永在非遗馆忙着指导游学学生制作泥鸡。挖泥、浇模、上色的复杂过程让同学们兴奋不已。想象。自2016年回村建设珍豪尼吉非遗中心以来,冯永永在坚持传承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年轻人理解和传承非遗的新途径。

    “传承文化、‘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靠简单的展示和展示,通过学习、旅游,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有效复兴传统文化。”江门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泰山粤乐、新会葵花艺等非遗项目不断融入“非遗大师面对面”等研学旅游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

    创新驱动旅游内生动力

   


    2021年,国务院印发《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开展研究实践活动。这样,游学不仅为江门定义了新的文化旅游细分市场,也推动江门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探索新模式、创造新产品。

    近年来,江门深耕研学市场。推动鹤山药田风景区、开平大沙里环茶谷风景区、新会景梅村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积极培育蔡李景梅村、佛拳发源地,提炼功夫元素,通过壁画、浮雕、景观装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拟引进专业文旅机构,制作详细的实战学习产品,让彩礼佛拳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学到。 2022年,新会景美村、恩平市洗马村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游学特色村”。

    游学新市场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让江门文化旅游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江门春秋国际旅行社策划了“粤菜厨师青年行”学习活动,让游客在寻找美味、制作美味的过程中,体验侨乡饮食文化的魅力。江门大方旅游国际旅行社将陈皮制作技艺与“岭南蜂疗”传统医学非遗项目相结合,推出“中医非遗研学之旅”,截至目前已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3489人次。

    双河镇以春采茶、夏稻、秋割、冬挖葛等季节主题、特色鲜明、趣味盎然的研学活动,吸引游客走进田野和茶园。 “产、学、研、游”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该镇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冯永永重建镇浩尼吉非遗博物馆后,组织村民搭建学习场所,开展亲子游、游学项目。这不仅使镇浩村成为展示江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也促进了镇浩村旅游业的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每年以两位数增长,2022年将达到1万人次。

    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宣传科科长王国丽表示,目前,公园正利用“世界湿地日”、“森林文化”等活动,积极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动。周”为契机,组建了自然教育专业团队,开发了多种自然教育课程产品,并定期举办小型自然教育科普课。未来,景区还将加强教育科研产品研发,探索创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科研旅游示范基地。

    下一步,江门将梳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鼓励A级景区开发游学产品或服务、打造游学、工业旅游线路等,多措并举,打造游学品牌。江门“华侨”文化内涵考察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2 23:09 , Processed in 0.084628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