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旧址思政课实践: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539
发表于 2025-1-26 19: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秋羞,大事雪。中兴,人民最优秀……”冬日暖阳下,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国旧址,昔日的校舍默默地纪念着革命先烈衣服和纪念碑无声,来这里参加思考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师生们把深深的记忆和崇高的敬意转化为响亮的西南联歌合唱“满江红”。

    “只要我还在动,我就到场边去,纪念碑和红漆我都要擦!”眼前的,是红河州思政课教师代表,这位护碑、巡逻十几年的村支部蒲玉忠!在走国门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上,蒲育忠以保持侧身的生动经历为全体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备课工作充电。

    “幸福花开石榴红,籽粒同心”。清晨,在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门前,校长石孟源和学校吉祥物“德涅小星”、“达洛小福”张开双臂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生命如字,带孩子们写下民族团结进步的每一笔。我们把象征民族团结的吉祥物放在门口,即植下中华社区”。中华民族给每个学生一颗意识的种子。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南联大旧址考察调研,教育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年来,云南省牢记殷殷嘱托,各部门、各学校、各学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广大青年学生听党的话语、追随党的信念和行动更加自觉。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云南大中学校,探寻云岭土地思想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好做法和经验。人生第一扣,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生的“金课”。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施孟元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微观思维课。资料图片

    知识与星河:“参观”“参观”“我可以听”

    我的思想政治课怎样才能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行走思政课’——我来自西南联大”是云南师范大学在充分挖掘西南联大精神基础上的创新和尝试。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出历史,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种下爱国主义精神。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告诉研究团队。

    “同学们猜猜,最‘怕’的课是什么?”站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合师范学院旧址低矮简陋的教室前,李红英向同学们询问。

    “是火灾”、“轰炸机”、“警报器”……学生们纷纷猜测。

    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开展“秋马·行走大西安政治课”。宋双摄/光明图

    “没什么,下雨了。”李红英用手指着教室屋顶上的铁皮:“西南联大期间,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山寨铁皮,教室就像敲锣打鼓的,学生们无法”老师简单地将“静坐听雨”四个字写在黑板上,和学生们一起听雨的声音。

    透过教室的窗户,阳光洒在黑色的桌椅上,墙上的联合大学校徽闪闪发光。学生们对烟火中联的师徒们的淡定和从容,都肃然起敬。

    这是一堂“行走的思想政治课”,更是一份亲情的传承。 12000多名中小学生接受了思想的洗礼。

    在云岭的土地上,有这样一堂让全国瞩目的思想政治课——“张桂梅政治堂”。

    “对我来说,创办女高只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将一批大山女儿送出大山才是梦想的第二步。我和同事们依然坚守,依然奋斗……”张桂梅森普拉特报告厅,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让无数观众落泪。

    本班成立以来,秉承“让有信仰的人讲述信仰”的理念,录制讲座15期,朱有勇、桂海潮等先进典型人物走进讲堂。云南高校和州、市积极设立多种形式的院系。已举办讲座300余场。班级”。

    近年来,云南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学习与规律有机融合的路径,不断延伸思政课堂教学“半径”,努力打造思政课走出去教室。

    为推动思政课“行”在路上、“走”进他们心里,云南省大中学校整体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讲好生态环境故事苍山洱海,在纪念馆里讲述红色故事。民族村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思政课在学生心中更加懂事。

   


    2024年7月,新时代云南省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 “深入、渗透、生动”“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云南省委书记王宁省委、省委打来电话。

    云南民族大学以“石榴红青春映边疆”为主题,铸就“石榴红青春映边疆”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云南大学近百名师生穿越云南,重温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一步步感悟长征精神。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沉斌介绍:“通过与边疆青年交流、走访民族村落,很多学生体会到了实践的意义,对课堂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多渠道教学:籽结果民族团结

    在六角亭前,普洱中学党委书记张庆云带着学生们参观了民族团结誓言纪念碑,并聆听了故事的讲述。

    “我们二十六个民族的代表,代表普洱区各族同胞,被小心翼翼地关押在这里,喝着咒语,从此,我们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我们誓言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

    48个人,26个民族,75个字,74年!

    时光流转,碑如盘,誓言永恒。

    “当时,同盟会的签字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傣族代表李宝回到家乡后不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埋在土里7天7夜。仍可敬酒,但不屈不挠,直到父亲有钱后,带领乡亲们建设水电站,改变家乡的面貌。乡卫生院奉献一生……”方才兵说。

    大理学院大理苍耳“石榴籽”师生前往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纪念碑开展活动。马明月 摄/光明图片

    ”布朗族有句老话,“幸福”深沉,方彩冰的声音哽咽,不少学生眼中闪过泪光。

    这样的民族团结和思想政治课,是普洱中学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普洱中学,只有一堵墙,有宣誓碑,是一所拥有近5000名学生的百年老校。张庆云介绍,学校紧扣民族团结主线,开展“讲故事”、舞蹈“民族团结舞”、“特色思政课”等特色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的自觉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进入大脑。进入心脏。

    “宣誓碑的故事,从小学到初中,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我们根本听不够!”普洱中学初一学生李若溪说,她现在是学校的一名“石榴籽”翻译员。 ,将继续讲述誓约碑的故事。

    这座誓言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如今,每年有1万多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一堂思想政治课,全国各地都在谈论云南学校应该讲什么样的地方特色,让学生能够“看”、“听”、“记”?

    开启《云南省优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化学校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建设治理学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修行之路清晰可见。

    临沧市康县开展主题课程、演讲、书法、绘画、歌舞活动;腾冲市、保山市举办中华民族自觉教育师资队伍创建培训班……学校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教育“边行”系列活动。通过专题讲座、文化研究等方式,边境线上开满了“团结之花”。

    在云南民族大学,书记、校长带头讲授“民族团结进步”第一课。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毕跃光教授:“学院着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将情调课堂、云课堂运用到教学中,形成大范围、宽角度、多渠道的教学模式。”

    史梦媛介绍,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互相帮助,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血液中。

    调研组了解到,云南全省将思想政治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丰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卓有成效。

   


    全流程覆盖:春风化雨走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田

    面对大中学生,思想政治课一定要“春雨入心”。

    “同学们,购物时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塑料袋呢?”思政课教室里,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教师王月轩被扔了出去。 “我可以把它装进书里”“我奶奶有一个菜篮子”……

    课件中,左边是连绵起伏的工厂,右边是青山绿树的村庄。 “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牺牲环境还是保护环境?”面对这两张照片和周雪提出的问题,昆明中学周雪老师七年级的学生刷到了右边。

    “敖山已经走红了,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面对照片中鲜艳的野生动物和隐秘的原始森林,“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

    怎样讲述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政治课?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谈论呢?近日,在昆中中学,一场别具一格的思想政治教学展示活动得到了生动的解答。

    深入推进大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战绩的全面嘱托,也是《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小学阶段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初中阶段注重思想基础的打牢。高中阶段的重点是提高政治素养。为了锚定任务目标,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大中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重要的评价标准。调研组一路走来,看到了云南一体化建设学校的一批“联盟”和评价体系,质量发展正在不断成为现实。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云南各大中学专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已达2.5万余人。省、州、县、乡、学校全覆盖的培训机制已经建立并日趋完善。集体上课、网磨、集中调研,如何上好思政课,是大、中学校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学习”和“磨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教学教学,更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昆明市盘龙区桃园小学老师黄静在征集课前准备《中华民族大家庭——谁都离不开谁》的过程中,通过故事、情景等,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课的设计不仅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注重各学期的衔接和进度,确保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黄静告诉研究团队。

    一体化教辅教材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我们组织编写了云南省思政课一体化的地方教育辅助教材,小学版图文结合,初中版故事生动,结合高中版历史理论,大学版侧重理论。”刘惠军科长介绍。

    此外,整合云思想和整合资源的共享正在云岭周围摇曳生姿。各类视频平台优质教学资源、云视频课程不断推陈出新,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 “大学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沉淀了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云告诉调研组,学校也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经历与启示

    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阶段,担负着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云南省准确把握时代需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谱写新篇章。

    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开创“伟大思想政治”格局。思政课质量和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向立德树的总目标系统化、立体化。云南省立足教育事业全局,明确目标任务方法,把思政课放在重要位置,严格把精准建设方向摆在制度化上,凝聚师生共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保证。全省教育系统全面推进“大思政治课堂”建设效能作为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各级党委(党组)继续把思想政治课建设作为党的领导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党委统一指挥、党组统一指挥的工作模式。党政、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全社会通力合作,全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课环境。

    盘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大课堂”模式。云南省着力从“思想政治课”到“大思政治课”的迭代,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类实践基地、红色文化场馆等资源,探索“课堂+实践” ”示范并推动小课堂向报告厅迈进。小科目走向大实践,小重叠走向大整合。一是聚焦课堂教育属性,运用学术研究阐释理论,通过故事讲述事物真相,打造立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主阵地”。针对思政课纵向协作有待加强,云南高校积极发挥协作作用,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打造“纵到底、横到边、 “全面覆盖”一体化建设社区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一体化建设格局。二是突出育人功能。从楼房到田野,广大师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行走思想政治课”中,我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价值的认可。

    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培育“大平台”动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对于引导、培育、塑造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云南省充分利用平台、活动、课程、基地等多元化载体形式,以“张桂梅思思讲堂”为龙头,举办一批“西南联合国论坛”、“读懂中国”等活动。 “农民大讲堂”大地思政课特色品牌共同勾勒出“特”、“新”、“精”、“特”的新局面。通过将创新理论融入党内,嵌入专题实践活动,渗透教育新技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独特优势,不断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深入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改革。

    着力建设思想政治课队伍,构建“名师”体系。云南省重点抓好思想政治教师规模、结构和专业建设。全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思想政治课选拔、管理、考核、成长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人才供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学校思想政治课师资力量雄厚。一是规范装备体系,对全省中小学各环节的课表提出明确量化要求;二是完善录取制度,明确选拔标准和流程,在把控选拔过程中严格政治素养和政治划分。德国素质、专业能力等关键环节,强调定期开展教师岗前培训考核工作;三是完善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教师就业培训和骨干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课题研究、基础教学竞赛、教材使用培训、集体备课等活动,促进教学、促进教学。

    (课题组成员: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健、讲师付子文、光明日报刘华东、徐新宇)

    《光明日报》(2025年1月20日第05版)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3 05:38 , Processed in 0.086398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