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线上研讨会:九位嘉宾深度探讨投稿作品的艺术内涵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6899
发表于 2025-1-12 23: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场近两个小时的研讨会正在网上举行。出席会议的九位嘉宾背景各异,有日韩艺术家、博士、顶级厨师等,人员构成以艺术界为主,民间精英为辅。让他们齐聚一堂的是一场全球性的艺术竞赛——“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嘉宾们作为本次竞赛的评委会代表,正在对部分参赛作品进行艺术批评和学术讨论。

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多样,但都被创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评委们也不吝赞美之词。演出直播项目《抄兰亭集序千遍》被誉为“挑战时间和毅力的极限”;以某种酸梅味气泡水为题材的摄影作品《排水》,构图简单却寓意深刻,评委会称该作品“展现了生命流动的无常与变化”。

整个会议气氛正式、严肃。除了评审团代表外,还有自称毕业于巴黎第八大学的语言学家担任翻译,协助不同国家的法官进行学术对话。主持人的专业背景不容小觑。在她的个人介绍中,称她被英国权威杂志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策展人”。

这一切都体现了本次活动的高水准和专业性。不过,会议上的一些细节,比如日本设计师评委的身份和履历与他蹩脚的日语的对比,还是透露了一些端倪。

事实上,不仅是他,在场的所有嘉宾都是虚构的,只是学生而已。就连所谓的“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也是假比赛。

本次艺术大赛的策划人陈高远是上海某艺术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他模仿市场上各种规模的赛事,将“水赛杯”包装得显得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该形象用来讽刺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水上竞赛”。

“水赛”泛指胜率高、行业认可度低的各类竞赛。主要群体是在校学生。国内大学通常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价学生,主要包括学业成绩、文体成绩、道德表现等,分数与奖学金、保读研究生等挂钩,竞赛往往是重要的加分项。

在社交平台上,如果你搜索“水上竞赛”,你会发现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各种竞赛。有些比赛会直接用“水综合测试”、“水奖学金”等称号来吸引参赛者。参赛者出于各种原因加入水上竞赛,例如额外积分或打包简历。

“散发着高级气息”

筹办水赛杯的想法起源于2023年初,当时陈高远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就读的学校规定,学生在高三之前必须参加校园文化、竞技比赛等各类项目,完成一定的学时才能毕业。其中,比赛加分比较简单。在有些比赛中,只要入围或者参加比赛,就可以获得2个学分,即2分。

陈高远身边不少学生都在参加水上比赛,甚至出现了加分时分享证书的现象——获奖者把证书拍照并发给同学,同学们用照片编辑软件改名字给他们自己的。这样,一张证书就可以为不同的人赚取积分。有些水上比赛没有公开的获奖者名单,因此学校无法核实获奖者名单。

陈高远知道参加这些水上比赛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学生只是用它来弥补数字。他设想通过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引发反思。他参考了市场上大大小小的水上赛事,模仿其流程,设计了从报名收集、专家评审、公布奖项到颁奖的完整步骤。他还开通了自己的公众账号,不时更新水赛杯的最新进展,节省了大量的宣传成本。



水赛杯海报由陈高远制作。 (受访者供图/图片)

水赛杯的主题定为“水”。这个主题的解读必须足够丰富和抽象,所以陈高远用AI来完成。 “如果只是假的、空的,就会显得无稽之谈。用AI变成它就恰到好处了。”在AI的描绘中,水神秘、灵活、混乱且极具破坏性,艾略特的《荒原》和道家的“无为”成为很好的论据,“显得很高端”。

对于评委,陈高远希望强调评委团队的国际化。人工智能再次发挥作用。 45名评委中的大部分面孔都是人工智能生成的肖像。他要求朋友们提供更正式的照片,并将这些照片、AI生成的外国人脸以及一些无版权的肖像拼接在一起,采用黑白构图技术,让整个评审团队“散发出一种高级感”。气氛。” 。

我帮助三位评委写了详细的介绍文章。他们都拥有海外留学背景,获得过多项奖项,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陈高远还加入了一些戏剧性的元素。例如,某位法官被描绘成出生于小镇、在美国成名的跨媒体艺术家;他还给了一定的空间来描绘另一位韩国艺术​​家父母的浪漫爱情故事。

陈高远将主办方、协办方、主办方一一列出。 “上海元氏科技艺术学院”、“纽约当代艺术设计协会”、“法国迪克塞博格学院”等名字响亮而高端。然而,这些机构都不存在。 “它们都是为了让这次比赛显得国际化、高端化而精心编排的。”

奖项的命名不宜过于艺术化。名称中应含有金、银、铜或一、二、三等等级明确的元素,以吸引前来排名的参赛者。其他细节也经过精心打磨。例如,准入要求必须写得像应用程序免责声明一样复杂;工作要求必须把所有能想象到的媒体形式一一列举出来,貌似字数很多……

这些设计和细节都来源于陈高远对市面上一些水上赛事的模仿。事实上,许多现有的水上竞赛有更奇怪的模式。

某大学大三学生刘庆书曾报名参加翻译比赛。比赛名称在六个月内修改了四次,被称为“××外语翻译比赛”、“××杯外语比赛”等等,令人摸不着头脑。后来参加网络比赛时,周围有同学作弊拿奖,这让她觉得这次比赛“真不好”。她参加的另一场翻译比赛截止后,主办方突然宣布延期。

水上比赛推迟是很常见的事情。陈高远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些比赛因提交过多、评审不完整或允许更多人参与而被推迟。事实上,收集的作品数量还不够。为此,陈高远在水赛杯征集作品期间特意将比赛推迟了五天。

胡琳是某985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他曾参加过艺术设计展并出名。它被称为国际比赛,获胜者的作品最终将被展示。胡琳提交的作品成功获奖,但最终只公布了一份获奖名单作为证书,并没有排名。他想拿到获奖证书,给主办方发了信息,但没有得到回复,作品也根本没有展出。

从事赛事推广三年的秦顺管理着15个社交账号,负责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宣传赛事。他每年都会收到近百个赛事推广订单,其中不乏水上赛事。



他接触到了一些所谓需要宣传的国际事件。网上几乎没有关于主办方的报道。报名费的支付方式为支付宝。没有进入系统。文章直接通过电子邮件接收。甚至有几个活动的付款帐户和电子邮件地址是相同的。他对这种比赛做了专门的测试,只要寄出一张图片或者一件作品,就可以获奖。

“这种事件显然是一个金钱陷阱。”秦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反正还能唬人”

陈高远最终收到了大约70件作品,但他声称这个数字是5514件。大部分作品都是学生提交的,有些作品非常混乱,比如一张湿毛巾和一杯柠檬水的照片。从内容来看,大多数人都知道比赛的性质,显然也很有趣。

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耿志超是一名程序员。他曾经因为一场比赛认识了陈高远。他无意中看到了对方转发的活动信息,一头雾水。海报乍一看还不错,但评论信息的背景明显与陈高远的学生身份不符。他想一探究竟,于是他把手机里随意拍的照片,比如消防栓、火锅之类的,挑了出来,扔了进去。

耿志超随意贴出的照片获得了先锋实验奖,题为《火锅破浪、西瓜、消火栓、血、饮用水、雨后(部分)》。 (受访者供图/图片)

胡占奇是陈高远的师弟,也是水赛杯的法律执业者。他觉得好玩,最初提交了一幅模仿知名艺术家作品《把大地画成监狱》的作品——在30多度的高温下,他用树枝蘸上瓶子里的水,画出了一个在户外转圈并包围自己。陈高远认为这部作品太严肃,要求他重新提交一份。胡占奇家附近,就是以冬泳闻名的网红“冬泳怪物”经常游泳的地方。他拍摄了自己游泳的视频并提交了。仅仅持续了27秒,也算是与“水”有关。

除了好奇和好玩,陈高远猜测,可能有些作品是为了综合测试加分而投稿的。有的参赛者是新生,对水上运动了解不多,看到有比赛就稀里糊涂地投了票。

为了加分,陈高远亲自参加了学术老师转发的比赛,随机提交了自己以往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获奖者名单公布后,他发现一半的获奖者都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而且有些作品看起来像是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的图片。当陈高远拿着获奖证书给辅导员加分时,却被告知证书看起来不规则。

一些高校会规定综合测试加分的竞赛目录,通常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院级竞赛。例如,中国高等教育协会每年都会发布“挑战杯”、“网络竞赛”等高校竞赛目录。 +”就在其中,获奖可以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积分。不过有些学校对于比赛目录和获奖规定并没有那么严格,只要参加就可以获得额外积分,而且最多也有加分的上限。

陈芳是某大学设计专业大二学生。他参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综合测试加分,获得奖学金。他参加过十几次水上比赛,胜率高达80%。刘庆书的胜率较高,几乎是100%,但名次参差不齐,每场比赛的报名费基本在几十元左右。

秦顺早就观察到,很多学生报名参加水上比赛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综合测试。他在宣布比赛时抓住了这种心态,并以“全面试水”、“轻松获奖”等标题进行宣传。

部分参赛作品包括一瓶苏打水、一条湿毛巾等照片(受访者提供/图片)

李希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当她统计全班的综合考试成绩时,她发现有很多学生参加了水上比赛。有的同学已经填满了比赛积分,还剩下获奖证书。依靠这些比赛权重,他们最终在综合测试中名列前茅。 “如果我早知道的话,我就会回报更多。”李西西后来付诸实践。

不过,就算参加水上比赛,她也会筛选。报名费50元以下者可接受,报名费100元以上者不参加;比赛应与她的专业相关;奖项设置需要有明显的排名差异,排名越高越好。越高,积分越多。

她很清楚,即使这些比赛的胜率很高,但“名次确实靠运气,并不体现能力”。

除了加分之外,水上比赛对简历和求职也有显着的润色作用。 “说白了,参加这种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忽悠外行,为我的简历写点东西。”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李希希过去很少能成功报名到英语家教。加上所有水上比赛的获奖记录后,她的履历看起来就变得丰富了很多。除了担任英语家教之外,她还成功成为英语比赛的志愿者。

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胡琳已经获得了两项业内知名奖项——“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年度奖”铜奖和“学院杯中国室内环境设计大赛”三等奖但他还是投资了十多个项目。这是一场水上比赛,我想营造出“奖项众多,一目了然”的效果。 “我要给别人留下一个比较有动力的印象。”胡林说。在申请工作时,大多数面试官并不了解竞争的价值。 “反正能唬人。”

对于很多参加水上竞赛的同学来说,哪怕对综合考试和求职影响不大,哪怕只是起到量化的作用,也还是应该参加。

“确实有人​​愿意投资。”

水赛杯从前期筹划到赛事各个环节的举办,总共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比赛开始一个月左右,一家专门从事赛事运营的公司找到陈高远,想要洽谈合作。

陈高远立即开了群聊,把同学拉了进去,假装是活动工作人员。对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公司和以往的活动案例,并提出在比赛过程中增加一个人气评选环节,即投票,以“免费门票+付费门票”的形式,产生的收入已付的门票将分成两半。担心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陈高远拒绝了。

但令他震惊的是“居然有人愿意投资”。



谈到评选过程,陈高远已经想到,最终的奖项一定要由某人来决定,因为“很多比赛也是这样做的”。在宣布获奖者之前,陈高远特意举办了近两个小时的直播讨论,对作品进行公开点评,以保持大赛的热度。

他为每位评委写了一份评审脚本。其中,被设定为日本艺术家的评委写下了英文台词。为了贴合性格,评委特意询问日本留学生如何说日语英语,私下练习,直播时还专门加了几段日语。

耿志超随机提交的照片获得了“先锋实验奖”——尽管该奖项的规则写着“奖励给前五名报名者”,但他的报名截止日期已经过去了。陈高远解释说这是故意的。他没有按照书面规则进行奖项评选。而是重点挑选了一些工作量大、没有太多内涵、同时又具有辨识度的作品,并给出了排名。

被定义为“展会最精彩奖”的获奖作品。 (受访者供图/图片)

最高奖项为“整个比赛最负盛名奖”,最终颁给了陈高远的老师黄巍。他提交的作品是一封邀请函。说是邀请函,实际上只是手机备忘录上写的几行文字和一张截图,请求组委会授予他“比赛中最负盛名的奖项”。他声称这是一件“参与性的艺术作品”,只有组委会给他颁奖,这个作品才能完成,这次比赛是当之无愧的。

最终,由于作品的标题、工作量、与主办方的个人关系以及对赞助组委会后续奖项的承诺,陈高远将最高奖授予了黄巍。

该奖品号称是纽约时代广场个展,实际上是在淘宝上花400元购买的代拍服务。该服务声称能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播放一段 15 秒的视频。在卖家提供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在人来人往的纽约街头,大楼的外部屏幕确实播放着水竞赛杯的个展信息。左边是比赛内幕的英文介绍,右边是评委会的照片和照片。获胜者的脸部放大后会突出显示。

停留了15秒后,水游戏杯被另一块屏幕广告所取代。无独有偶,下面显示的是一位“中国著名艺术家”的海外展览信息。

陈高远在淘宝上花费400元在纽约时代广场购买了15秒的屏幕投影服务,为头奖提供所谓的个展。 (受访者供图/图)

黄巍平时给学生教授互动媒体艺术。他认为,用戏仿来引发一些反思,也是学生才华的展示。但这种行为很难量化到现有的考核指标和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中。仍然严重依赖综合考试成绩。

“实际上,社会本身对个人的认可还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除了量化似乎没有其他办法。”黄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水赛杯奖项揭晓后,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获得了“银杯提名奖”。在简历中,他介绍自己是一名自由艺术家,曾任某报社记者,是某省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他的头衔和获奖记录密密麻麻。他提交了一组与“水”有关的画作,看来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比赛期间,他不时在比赛群转发自己的作品,陈高远也配合同学称赞。直到比赛结束,他才意识到水赛杯的本质。他还在竞赛组发表了获奖感言,并向组委会表示了认真的感谢。

比赛结束后,有同学好奇自己能否在综合测试中获得加分。他将陈高远为他制作的获奖证书——“银杯提名奖”和“最高奖金奖”交给辅导员审阅。只看了一眼,说道:“2分。”

大约半个月前,陈高远发现这位五十多岁的选手更新了简历。上面有一行字:“首届水赛杯国际当代艺术大奖赛荣获银牌。”

水上竞赛杯获奖证书。 (受访者供图/图片)

(应受访者要求,胡林、刘庆书、李西西、陈芳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3 13:35 , Processed in 0.066342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