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2016年公安部A级通缉令:广西警方成功抓获多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逃人员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7417
发表于 2025-1-11 06: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 年 4 月 10 日

    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

    公开通缉

    重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10人在逃

    ▼▼

    通缉令(A 级)

    天王慧慧

    广西警方不断追逃!

    ◆2016年4月15日,公安部甲级通缉的电信诈骗犯罪逃犯吴春燕(女,广西宾阳人)向广西宾阳公安机关自首。

    ◆2016年5月2日,公安部A级通缉的电信诈骗犯罪逃犯文龙健(男,广西宾阳人)被广西南宁警方抓获。

    ◆2016年7月10日,公安部甲级通缉的电信诈骗犯罪逃犯廖乃健(男,广西宾阳人)在广西来宾被抓获归案。

    ◆2016年7月26日,公安部A级通缉的电信诈骗犯罪逃犯肖日初(男,广西宾阳人)在广西南宁市公安机关投案。

    2018 年 6 月 18 日

    南宁市公安局发布通知

    ▼▼

    南宁市公安局东盟分局在深入实施“神剑Ⅲ”反网络诈骗犯罪专项行动过程中,发动群众、顺线追击,成功抓获公安部A 6月15日,辖区一出租房内,一级通缉犯,十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之一廖慧才已被抓获。截至目前,通缉名单上的十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已全部落网。

    图为廖慧才被捕

    今年5月初,南宁警方在辖区反网络诈骗宣传活动中接到群众举报:发现一名与公安部列名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廖慧才长相极为相似的人。保安的A级通缉令。

    接报后,警方组织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多个警局联合对犯罪嫌疑人展开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6月12日,专案组通过广泛调查走访发现,廖慧才已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处开放社区落户。

    为争取最佳抓捕时机,专案组派出民警在社区及周边地区埋伏守候。 6月15日18时许,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伏击和守候,专案组民警终于发现了廖慧才。他从出租屋下了楼,打车出去。他立即采取行动,在附近的广场旁抓获了廖慧才。随后,他们在廖慧才租住的出租屋内,查获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张银行卡和他本人的伪造身份证。 2 张照片。

    图为廖慧才接受审讯

    经查,廖慧才,43岁,宾阳县人,被列入公安部A级通缉令的一起重大电信网络诈骗案的10名在逃犯罪嫌疑人之一。接受警方讯问时,廖慧才对利用QQ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据其供述,在得知自己被公安机关通缉后,为了逃避追捕,他不断变换住所、伪造身份证件、四处逃亡、藏身于人质复杂的出租房中。没想到却被警察抓获。

    6月16日上午,东盟分局将犯罪嫌疑人廖慧才移交给南宁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工作站处理。

    骗子的伎俩不断升级

    骗局变得越来越复杂

    于是面对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

    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诈骗?

    看看小编的绝招破解骗局!

    除了以上十大骗局

    公安机关从实践中梳理

    48种常见电信诈骗手法

    您可以滑动阅读

    比较一下

    你有被骗过吗?

   


    1、冒充好友进行QQ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获对方聊天视频数据,在熟悉对方情况后,冒充QQ账号主人,以“QQ好友”为由诈骗其QQ好友。重病、车祸”、“急用钱”等紧急情况。

    2、冒充公司老总进行QQ诈骗。不法分子搜索财务人员QQ群,以“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文件”为诱饵,发送木马病毒,盗取财务人员使用的QQ号,分析确定财务人员老板的QQ号,然后冒充公司老板向财务人员汇报。人员发送转账、汇款指令。

    3、微信冒充公司CEO诈骗财务人员。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公司内部人员结构,复制公司CEO的微信昵称和头像图片,冒充公司CEO,在微信中添加财务人员实施诈骗。

    4.微信伪装身份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附近的人”查看周围好友的状态,冒充“高富帅”或“白富美”,加为好友,骗取好友的好感度和信任,然后利用各种手段因经济拮据、家庭困难等原因诈骗钱财。

    5、微信假代购诈骗。不法分子在微信朋友圈冒充微信常客,利用优惠、折扣、海外代购等作为诱饵。买家付款后,又以“货物已被海关扣留,需缴纳额外关税”为由要求追加付款。一旦获得购买资金,就会失去联系。

    6.微信发布虚假送情骗局。不法分子以“传递爱心”的形式,在朋友圈发布虚假失踪人员、帮助困难群众的帖子,引发善良网友转发。事实上,帖子中留下的联系方式大多是外地号码,拨打他们的电话要么是免费电话,要么是电信。骗局。

    7.微信之类的骗局。不法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赢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发送至微信平台。一旦商家获得足够的个人信息,就会支付“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的诈骗。

    8、微信利用公众账号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盗取商家公众账号后,发布推送称“我们正在寻找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提高信誉,赚取佣金”。受害人信以为真,并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多次购买,以提高自己的信用。后来他发现自己被骗了。

    9.虚构色情服务诈骗。犯罪分子在互联网上留下色情服务的电话号码。受害人联系后,表示需要先付费,才能上门提供服务。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账户后才发现被骗。

    10.虚构车祸诈骗。犯罪分子假称受害人的亲友发生车祸,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要求对方立即转账。由于情况紧急,客户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示,将钱转入指定账户。

    11. 电子邮件彩票诈骗。获奖电子邮件通过互联网发送。一旦受害人联系不法分子兑奖,他们就会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款,以达到诈骗的目的。

    12、冒充知名企业赢取奖品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充三星、索尼、海尔等知名企业名称,预先印制大量精美的假冒中奖刮刮卡,通过邮寄或雇人送货的方式,然后利用诸如如需要缴纳手续费、押金或个人所得税。诱骗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的银行账户。

    13、娱乐节目抽奖诈骗。犯罪分子以《我要上春晚》、《非凡6+1》、《中国好声音》等热门节目组为名,向受害者手机群发短信,声称他们被选为该节目的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金。奖品,然后以需要缴纳手续费、押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进行连环诈骗,诱骗受害人将钱汇至指定银行账户。

    14、冒充检察官电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诉人和执法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声称受害人身份信息被盗,涉嫌洗钱等犯罪,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

    15、冒充房东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房东,群发短信,称房东银行卡已变更,要求将房租转​​至其他指定账户。一些租客信以为真,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就把租金转出去了。

    16. 虚构的绑架和欺诈。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友被绑架。如果他们想营救人质,需要立即将钱转入指定账户,并且不要报警,否则会被拒绝。当事人往往因情况紧急而不知所措,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示将钱存入账户。

    17. 虚构手术欺诈。犯罪分子假称受害人的孩子或老人突然生病需要紧急手术,要求受害人转钱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往往会心急如焚,按照犯罪嫌疑人的指示进行转账。

    18.电话费诈骗。犯罪分子冒充通信运营公司员工,给受害人打电话或直接播放电脑语音,以手机欠费为由要求将欠费转入指定账户。

    19. 电视账单欺诈。犯罪分子冒充广电工作人员进行群拨,声称以受害人名义在外地运营的有线电视欠费,要求受害人将欠费缴纳到指定账户,否则受害人当地有线电视电视将被关闭并被罚款。有些人我信以为真,但汇款后才发现被骗了。

    20.退款欺诈。不法分子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人员打电话或发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商品缺货要求退款,并要求买家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进行欺诈。

    21.购物退税诈骗。犯罪分子提前获取受害人购买房产、汽车等信息后,以税收政策调整可以退税为由,诱骗受害人到ATM机前进行转账操作,押金卡内的钱被转入诈骗者指定的账户。

    22.网络购物诈骗。犯罪分子设立虚假购物网站或淘宝店。受害者一旦下单购买商品,就声称系统故障,订单有问题,需要重新激活。随后,通过QQ发送虚假激活网址。受害人填写淘宝账号、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后,卡上的金额立即被扣除。

    23.低价购物骗局。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物品等转让信息。受害人一旦联系上他们,就会通过“缴纳押金”、“交易税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24.处理信用卡欺诈行为。犯罪分子通过报纸、电子邮件等方式发布高额度透支信用卡广告,一旦受害人与其联系,犯罪分子便以“手续费”、“代理费”、“押金”等虚假理由要求受害人转账钱源源不断。

    25、信用卡消费诈骗。犯罪分子群发短信,冒充银联中心或警察,以主体银行卡消费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为由,设置一系列陷阱,要求将银行卡内的钱转至所谓“安全账户”就是抢夺银行帐号、密码来实施犯罪。

    26. 包裹内藏匿药品诈骗。犯罪分子声称在受害人包裹中发现毒品,涉嫌洗钱犯罪。他们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国安账户进行公正调查,从而实施诈骗。

    27、快递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快递员拨打受害人电话,称有快递需要签收,但看不到具体地址和姓名,需要提供详细信息,以方便送货上门送货。随后,快递公司人员将物品(假烟或假酒)寄出。一旦货主签收,不法分子就会打电话说已经签收了货物,必须付款,否则追债公司或黑社会就会闹事。

    28.医疗保险、社保诈骗。犯罪分子冒充社保、医保中心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医保、社保存在异常,可能被他人利用、透支,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毒品生产和贩运。然后,他们以调查公正、易于核实为由,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诱骗受害者将钱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诈骗。

   


    29. 补贴、援助和奖学金欺诈。犯罪分子冒充民政、残联等单位工作人员,给残疾人、困难群众、学生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救助金、助学金,并要求他们提供银行卡号,然后资金就会记入他们的账户。询问时,他被指示进入ATM机的英文界面并转账。

    30.诱导汇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要求对方将存款转入某银行账户。由于受害人正准备转账,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往往在没有仔细核实的情况下,将钱转入诈骗者的账户。

    31. 贷款欺诈。犯罪分子向团体发送信息,声称可以向资金短缺的人提供贷款,月利率较低,且无需担保。一旦受害人信以为真,对方就会以预付利息、存款等名义实施诈骗。

    32.收款欺诈。犯罪分子冒充各个收藏协会的名字,打印邀请函邮寄到各地,称要举办拍卖会,并留下联系方式。一旦受害人联系他,他就会以提前支付评估费、押金、场地费等名义,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入指定账户。

    33、机票改签欺诈。不法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人员,以“航班取消、退票、改签服务”为借口,诱骗购票者进行多次汇款操作,实施连环诈骗。

    34.花很多钱去生孩子是一个骗局。犯罪分子谎称愿意为孩子支付大笔金钱,引诱受害人上当受骗,然后以保证金、检查费等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35.  图片实施诈骗。犯罪分子收集公职人员照片,利用电脑合成淫秽图像,并附有支付卡号邮寄给受害者,以勒索金钱。

    36.“猜猜我是谁”骗局。犯罪分子在获得受害人的电话号码和失主姓名后,给受害人打电话,要求他“猜猜我是谁”。随后,他根据受害人的描述,冒充熟人,声称前来探望受害人。随后,他们编造“治安拘留”、“交通事故”等理由向受害人借钱。有的受害人未经仔细核实,就将钱存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中。

    37、冒充歹徒实施勒索诈骗。犯罪分子首先获取受害人的身份、职业、手机号码等信息,冒充黑社会成员拨打电话,受雇对受害人进行伤害,但受害人可以花钱消灾,然后提供受害人的要求受害人汇款的账号。

    38、提供试题进行诈骗。犯罪分子打电话给即将参加考试的考生,声称可以提供试题或答案。很多考生急于求成,提前将福利费首付转入指定账户,事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39.高薪招聘骗局。犯罪分子群发信息,以月薪数万元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员为幌子,要求受害人到指定地点面试,然后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

    40、复制手机卡诈骗。犯罪分子群发短信,声称可以复制手机卡、监听手机通话信息。不少人出于个人需要联系犯罪嫌疑人,然后以购买复制卡、预付款等名义骗取犯罪嫌疑人的钱财。

    41. 钓鱼网站诈骗。犯罪分子以银行网银升级为借口,要求受害人登录冒充银行的钓鱼网站,进而获取受害人的银行账户、网银密码、手机交易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42. 消除分期付款欺诈。犯罪分子通过专门渠道从购物网站购买买家信息,然后冒充购物网站工作人员,声称“由于银行系统错误,买家一次性付款变成了分期付款,买家必须支付每个月的费用都一样。”随后,他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诱骗受害人前往ATM机取消分期付款,但实际上却实施了资金转账。

    43. 机票预订欺诈。不法分子利用门户网站、旅游网站、百度搜索引擎等投放广告,制作虚假的在线订票公司网页,发布预订机票、火车票等虚假信息,以较低票价引诱受害人上当受骗。随后,以“身份信息不完整”、“账户被冻结”、“订票失败”等为由要求受害人再次汇款,从而实施诈骗。

    44. ATM 机通知是骗局。犯罪分子提前封锁ATM机卡口,在ATM机上粘贴虚假服务热线告示,诱使银行卡用户“吞卡”后联系银行卡获取密码。用户离开后,到ATM机取出银行卡。从用户卡中窃取现金。

    45、假基站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假基站向群众发送虚假网银升级、10086手机商城链接,进行现金兑换。受害者一旦点击,就会在手机上植入木马,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码,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46.金融交易欺诈。不法分子以某证券公司名义,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传播虚假内幕信息和个股走势,取得受害人信任后,引导其自行购买期货、现货。虚假交易平台,从而骗取受害人资金。

    47. 积分兑换欺诈。犯罪分子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的手机积分可以兑换智能手机。如果受害人同意赎回,对方会以补足差价等理由要求先汇款至指定账户;如果受害人同意兑换,犯罪分子会根据提供的网站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向受害人发送短信提醒受害人信用卡积分可以兑换现金等。地址,银行账户中的资金将被转移。

    48.二维码欺诈。犯罪分子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者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但实际上含有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并安装,木马就会窃取受害者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一时的疏忽

    这可能会让你付出很多代价

    编者提醒

    记得告诉你的亲戚朋友

    保持警惕,远离诈骗!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4 01:05 , Processed in 0.097590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