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指示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7771
发表于 2025-1-8 16: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作红

    当前,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抢占了意识形态斗争战场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网络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为我们牢牢掌握思想工作主动权、有效引导和指导网络新闻舆论工作。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基本都遵循了。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加速裂变,深刻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判断。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突破9亿,成为全球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我国网民中占比较大、信息传播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声音多元、意见多样的复杂网络舆情生态,将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思想产生巨大影响。道德观念。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一体化媒体传播环境下,突发事件往往触发点多、爆发点低、传播快。半隐蔽的舆情场使得传播的规律和路径更加难以预测,应对一直是舆情引导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呈现总体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影响范围往往超出年龄段和学校范围,对整个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一系列不可控的社会次生后果。后果。由于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往往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这不仅关系到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也关系到舆论导向。整个互联网乃至现实社会。因此,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现实复杂性、爆炸性传播的特点。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这不能单纯归咎于信息传播主体、监管教育部门的管理、信息传播媒体本身的问题,而应理解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情况。高校社会发展变化和经济转型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它具有三个新功能:

    首先,互联网取代传统渠道,成为舆论事件发酵和放大的主要平台。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领域发生剧变的结果。高校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转向事件背后的制度、道德、法律等方面。因此,舆论引导和管理不能孤立地看待。线上线下要协调,线上线下也要协调。解决好以下问题,更好地推进网络舆情处置。

    其次,从舆论传播的目的来看,相对于内容上对知识和真实的追求,传播主体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和群体认同的诉求日益强烈。信息茧房、社交圈子,非理性表达愈演愈烈。自媒体时代,表达个性、自我表达成为网络表达最重要的方面,甚至比传播内容本身更受重视:一方面,在语言载体上,表达方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脱离传统。语言风格善于通过“造词运动”传递信息,表达价值观和态度。分层话语体系增加了常规检索和舆论引导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群体认同方面,年轻人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渴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甚至是优越的。他们很容易脱离逻辑、真理和理性,简单地进行黑白分明的判断。在网络世界中寻找集体认同感,这​​种网络社区的拉帮结派现象引起的共鸣和互动,很容易造成舆论两极分化,大大增加了引导的难度。

    此外,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非线性、人际传播快速、关注度高等特点。尤其是自媒体对事件的广泛参与、推动甚至主导,形成了舆论产生、发酵、传播的显着循环。时间缩短,更难以预测和判断。网络舆情发展的初级阶段是舆情引导的黄金时期,也是决定突发事件是否引发大规模舆情后果或及时阻断的关键阶段。现阶段,事件的信息关注效应已经形成,舆论发酵的土壤已经具备。但由于时间限制等原因,往往缺乏大规模的热烈讨论,因此尚未形成群体或较强的价值判断取向。但它也为舆论向不同方向发展提供了机会,这可能会扩大积极的传播效应,也可能会增加消极的传播效应。

   


    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受到文化分层和渠道多元化双重影响。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变化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传播结构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和变化同时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生态分为两部分:以传播空间载体为主的硬环境和以文化身份为纽带构成的软环境。把握现实环境与虚拟空间的互动融合对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模式和路径的影响,是内生解决舆情引导和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硬环境

    在网络舆情传播生态中,所有信息媒介构成的承载空间环境可以视为舆情事件萌发和传播的硬环境。包括微信、微博、APP、论坛、门户等私有或开放的交流平台。在信息传播中,他们可能扮演突发新闻的角色,可能扮演跟进的角色,可能扮演意见游戏、渲染情绪的角色,也可能扮演深入调查的角色。其非线性的传播路径和海量信息的交叉叠加传播覆盖,交织着显着性和无形传播的复杂生态。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流不仅能为突发舆情事件的演变升级提供充足的土壤,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利用新技术实时捕捉舆情焦点和热点,对信息内容的舆情性质、倾向和程度作出判断。它对于预测和准确控制突发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大数据把握和利用信息传播路径和特征的变化,是舆情引导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高校网络舆论文化软环境。

    舆情信息内容还包含文化形态、文化内容等软群体边界构成的软环境,也是构建引导机制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网络舆论环境看似是一个完全开放、全民参与的环境,但仍然形成了许多具有相似文化联系的网民圈子。不同群体之间传播和共享的信息内容不具有互操作性,相同的信息会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传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舆论结果。 “破圈”是当前网络信息传播中经常提及的一个术语,是指某些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在不同网络群体之间流动和共享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公共空间独有的现象。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具体差异通常不能直接构成现实群体的边界,但通常可以直接构成网络群体的边界。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缺乏直接的身体互动,而人类的社会性使我们倾向于在纯粹的语言交流中寻求精神文化的群体认同,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网络。圆层。在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时,要认识到各个文化软环境圈的特殊性,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准管控奠定基础。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需更加系统化、智能化、专业化

    高校迫切需要完善符合自身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特点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机制建设。按照“重预防、巧引导、强价值”的先进工作理念,在舆情事件预警、事中协调引导、事后价值重塑中深化改革创新。

    一是拥抱新兴技术,提高舆情管理的科学性。

   


    新技术为舆论传播增添了许多不可控因素,但也能为舆论精准引导提供许多便利切入点。要加强网络治理,提高技术敏感性,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强大的学校舆情态势感知平台,预警并准确预测舆情性质和程度。围绕“纵向阻断”,以“突破”、“横向切割”的思路制定舆情引导策略,通过提前知晓该知的内容,提高整体舆情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适应软硬环境的复杂性。

    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网络沟通等非线性沟通方式对团队的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舆情管理团队增强底线意识,提高敏感度和洞察力。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等多元背景人才,形成专业化舆情应对力量,加强其政治、业务能力培养。同时,要健全统一应急指挥体系,健全责任落实体系,建立部门间统筹协调联动、线上线下共振、前后端处理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并通过后期继续评估和审查舆论。提高舆情处理效率。

    三是瞄准文化界,深化舆论引导精准化。

    加强对大学生独立文化圈的舆论价值引导,构建更加健康、具有同理心的网络舆情互动生态。深入研究“饭圈文化”、“动漫文化”等亚文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特征,加强细分化、互动化的舆论引导,使其在方面更加贴近新时代青年。加强网络正面发声,加强话题设置和内容策划,打造精品力作,通过信息双向互动加强精准舆论引导交流,同时注重线下沟通交流,引领具有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群体。

    四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价值输出主动性

    高校舆论引导和管理不能仅限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维持暂时的稳定,而是从根本上促进整个社会的积极价值引导,从而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影响。我们要更加主动输出价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价值观形成和认知较为活跃、先进的学生群体,学校要引导和鼓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在网络上发声,团结他们参与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通过多种方式立体、多方位、多维度的文化立足点方式,形成全方位的舆论引导覆盖,打破价值对立,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抢占价值引领的制高点。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4 08:42 , Processed in 0.089412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