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北京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7245

主题

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1885
发表于 2024-11-8 16: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党代会报告指出,五年来,北京着力构建高技术经济结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北京将努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

    围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发展等热点话题,北京市十三次代表大会党代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劲松接受了记者专访新京报.他表示,今年下半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加快实施智慧城市规划,统筹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球数字化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经济标杆城市。

    张劲松,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党代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新京报记者 李牧一 摄

    ■谈数字经济

    北京引领数字贸易消费新趋势

    新京报: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迈上新阶段深化应用、规范开发、包容共享。北京提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当前数字经济总体发展形势如何?

    张劲松: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将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市GDP的40.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8%),高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

    今年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3873.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年。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数字经济比重近60%。 %。

    新京报:北京发展数字经济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申请?

    张劲松:北京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已积累56个市级部门超过349亿条数据,支撑全市155个重点业务应用,包括领导座舱、疫情防控、社会信用、一网通等。停止服务。

    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实施全国首个新型交易模式、交易系统、交易合约、交易场景、交易生态,打造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交易平台。目前已推出近千种数据产品。拥有100多个数据交易调用,成立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培育专业数据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已有150多家数据服务及合作单位入驻。北京数据托管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个。支持跨境数据流动的数据托管服务平台。

    北京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近三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立企业数量年均增加1万家。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806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19.2%。 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3万件,同比增长1.2倍,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的54.2%。

    北京数字消费蓬勃发展,引领数字贸易消费新趋势。创建全国首批综合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8K超高清视频制作技术协作中心和网络游戏新技术应用中心,引进阿里巴巴、腾讯“大娱乐”板块,培育字节跳动、快手等龙头企业。 21个项目入选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培育15个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无接触支付、沉浸式体验、AR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新京报记者:近日,《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北京市提升数字消费水平工作方案》等文件发布。未来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还需要哪些重点工作?

    张劲松: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从多方面发力,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加快实施智慧城市规划,统筹推进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传感终端的统筹规划和统筹管理,加快数字城市管廊建设,全面推进水、电、气、热等计量表智能化改造。推动新一代数字化集群专网、高可靠低时延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和边缘计算系统建设。支持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培育开放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流通和跨境流动。形成数据专区、大数据交换、数据跨境三个轮子驱动的数据要素开放流通平台。

    继续推进六大标杆工程建设,谋划互联网3.0等新标杆工程,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重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聚焦前沿、“卡点”数字技术,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高行业自主可控性。

    完善数字经济对标体系,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法规立法,建立健全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数字金融等细分领域创新政策,研究制定市场化政策对数据要素的保障,从数据产权、数据资产评估、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开放、数据交易、安全治理等环节入手,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标准。

    ■谈论智慧城市

   


    从规划、数据等方面进行统一招建

    新京报:2021年是北京开展智慧城市2.0建设的“元年”。去年市经信局这项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张劲松:我们抓住智慧城市2.0阶段“统一”的最大特点,从规划、接口、共通基础设施、数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招建。围绕智慧城市“用”痛点,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进“一网通所有服务”、“一网统一管理”的流程再造和标准化。我们将抓住智慧城市“生产”机遇,推动感知、人文、环保等重点产业稳步发展,全面激活万亿级智慧城市产业生态。

    新京报:北京建成“京通”、“京办”、“京智”三个智能终端。他们扮演什么角色?

    张劲松:去年,“三京”码头加快推进。 “京通”推出多项便民服务,推出老年人专版,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医学出生证明,完成“出生一事”流程;该服务支持东城、西城200家酒店“无证”入住,并推出婚育、中高考、企业服务等专区,实现针对特定人群的精准服务。截至目前,京通APP月活跃用户约300万,接入服务共计4511条,累计提供服务2亿次。

    “驻京办”是面向全国政务工作场景的统一基础协同办公平台,覆盖市、区、街道、居四级。政务办公统一入口,致力于实现政务场景下上传和下放更顺畅、业务应用协同更高效。 。 “驻京办”自今年4月起推广,已覆盖全市“16+1”区和65个市级部门,户籍人口超过33万。

    以“驻京办”应用系统为基础,结合防疫工作实际,进一步建成全市防疫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自下而上”了解基层防疫工作的难点,秉承“数据赋能基层”的原则,实现市、区、县四级疫情相关数据“自上而下”整合。街道和住宅。综合防疫平台针对不同用户构建了病例流转、排查管控、人员转运、隔离管理、监测评估等功能模块,覆盖了北京防疫工作的主要流程。前期已在多个地区试点并迭代完善。目前正在利用全市开展网上促销活动。未来,各模块相应功能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效率。

    “精智”已为49个部门开通服务,协助和支持领导决策。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接入459个信息系统、772类数据、3893个城市运行监测指标,为49个部门、149个用户开放用户服务,共上线14个专项应用支撑领导决策,为疫苗接种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新京报: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应用场景?尤其是给老百姓带来方便的场景?

    张劲松:我们是第一个激发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的服务效率的。市政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改进。北京12345实现了AI人工智能技术在分类标签智能推荐、市民来电智能提醒、相同相似诉求智能受理、小产权房和商业物业智能标签等场景的应用。同时实现语音转写、知识跟随等功能。

    北京人文领域智慧化转型全面推进。例如,市公园管理中心正在研究探索在公园试点实施5G创新应用场景。通过安装北京健康宝综合巡检终端,提供北京健康宝巡检服务,利用智能技术解决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

    区级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开花。例如,通州区打造智慧城市大脑,启动城市副中心“人工智能公共计算中心”建设项目。

    ■浅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支持推出“信用+智慧地铁安检”新模式

    新京报:北京市是我国最早启动信用建设的省市之一,在全国城市信用环境监测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北京在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劲松:北京市已完成全市统一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依托全市大数据平台的信用数据统一采集和共享新机制,包括信用数据采集质量、信用承诺,并实行信用分类和分类监管。智慧城市月度季度评估考核指标。

    目前已采集53个部门1838项近9亿条信用数据,向“信用中国”网站提交“双公示”信息155万条,数据合规率提升至99% 。依托“北京通”APP,面向社会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公共信用报告查询服务,累计查询量近4.5万次。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将信用信息与电力、燃气、自来水公司打通,已采集信用数据近680万条,形成了公共信用信息和非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新机制。北京。

    北京市还发布了《重点职业群体诚信档案建设指南》,形成公务员、医生、教师等19类职业群体诚信档案。组织开展28个部门、16个区的监察试点,各区还开展街道、乡镇政务诚信监察工作。

    新京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信用惠民惠企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劲松:市经信局在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组织开展“北京市信用管理服务创新试点园区”试​​点,为企业推出“信易租”、“信易代”等服务公园。支持北京金控集团建设全国“信易贷”平台北京站。通过政府数据聚合共享、多源数据集成应用,综合评估超过40万个市场主体,为39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支持北京地铁公司推出“信用+智慧地铁安检”新模式,在回龙观片区5个车站试点。累计登记旅客超过11万人次,高峰时段使用信用模式进站的人数超过2.7万人,占进站总人数的10%。 27%,大大缩短了排队和安检的时间。

    新京报:北京如何与周边地区形成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机制?

    张劲松:2015年,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框架协议》,在信用体系标准、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奖惩联动机制等方面开展合作。

    近年来,三地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区域协作社会信用标准框架合作协议》,共同编制了《京津冀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2020-2024年)》,在食品农产品安全、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建立信用监管协调。支持社会机构共同建立“京津冀信用技术实验室”,推动形成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机制,推动“信用+医疗”、“信医贷” 、“信贷+旅游”和“信贷+审批”等“信贷+家政”等区域综合信贷申请。

    ■谈培育“专精特新”

    基于企业画像精准推送云服务

    新京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做优做强的重要出路。北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何特点?

    张劲松:北京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实体数量多、技术含量高、市场活力强、韧性和成长性好。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中小微企业169.4万户,比2020年底增加12万户。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同比增长9.3%;利润总额5325.2亿元,同比增长48.4%。

    全市中小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技术创新活跃,总体发展趋势是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市30%以上的税收、40%以上的财政收入、50%以上的技术发明专利、60%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他们已成为北京科技产业创新和经济实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首都“五子”联动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

    在规模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他们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他们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的“赢家”。北京把扶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逐步培育、梯度发展的格局体系。目前,北京市已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126家。新增“中小企业”和市级“小巨人”企业1141家,国家级“小巨人”257家,单项冠军38家,隐形冠军20家。

    北京4126家“专精特新”企业总体呈现出“高精尖、高研发、高成长”的特点。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20%,超过30%,核心技术产品超过40%填补国际国内空白,核心产品超过50%属于重点领域补短板,研发投入超过60%费用占比超过5%,近70%的30%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企业,近80%为高新技术企业,近90%的企业拥有研发人员比例超过10%。

    新京报:北京市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劲松:在强化政策供给方面,北京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6个方面共16条措施,涵盖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品牌建设等、市场开发、上市服务和融资。需求等一揽子专属政策。

    在精准服务方面,我们将“专、专、新”企业纳入市、区“服务包”机制,配备服务管家,提供政策、资金、人才、土地、公共服务等本地化服务。设施及时到位。线上设立“专、专、特、新”版块,为“专、特、特、新”企业定制专属页面,基于企业画像精准推送政策、产品等云服务。开展企业诊断服务,为“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运营、市场、融资、人才等全方位诊断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北京还将“专、特、新”企业纳入信贷绿色通道,设立全国首支“专、特、新”成长基金,联合发布首批18个“专、特、新”专属信贷产品与六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北京通气服务APP”。我们与中国信保联合推出“专专特新保险”,为“专特新”出口企业提供绿色理赔通道和优惠费率。

    北京建立“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服务库,与北京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专精特新”挂牌、推介、挂牌、储备“四大工程”专精特新”企业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提供服务。贡献了超过1/8的上市公司。

    新京报记者 张璐

    范怡静编辑、刘军校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4-12-21 04:42 , Processed in 0.059536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