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合肥市印发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与任务

7857

主题

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727
发表于 2024-11-15 2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市政府印发《合肥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明确了合肥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到2022年,我市基本建成泛在传感、高速连接、协同计算、智能决策、绿色安全、服务民生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国内一流水平。

    ↓↓↓

    合肥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2020-2022)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对疫情影响、做好“六稳”“六保”、稳定经济基本盘的关键;是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创新和产业链水平、增强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必然的选择;是优化社会治理和服务能力、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为全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一轮信息化改革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坚持“新旧统筹、软件同步” “硬件统筹、建设使用兼顾、政企统筹、适度推进”,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和智能制造、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创新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以大科学装置为引领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动能、新经济,奠定为共同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基本建成泛在感知、高速连接、协同计算、智能决策、绿色安全、服务民生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水平显着提升。提升至国内一流水平。

    ——打造国际领先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构建“1+4+10+N”体系,即建设1个国家实验室、4个大型综合研究平台、10大科技攻关基础设施、N个科研和产业创新平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源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级研究院

    ——建设国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到2022年,建成5G基站超过2.2万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部署城市神经感知节点超过50万个,建成全市物联网感知网络系统,量子通信网络系统覆盖力争成为全国第一计算中心,形成“GTPE”(G级互联、T级出口、P级算力、E级存储)能力和水平。

    ——建立长三角一流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中平台功能,打造全国领先的城市大脑,实现“一网统一管理”、“一网通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50公里车联网开放测试道路、6万个充换电终端设施,基本完成电力物联网,建设50所智慧课堂应用示范学校、10家以上互联网医院、10个试点示范智慧社区、200个智慧安全社区等一批标杆项目。

    ——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数字经济新高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技术和产品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三个国家级集群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深度开发开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打造“100+”区域示范应用项目,创建国家数字经济试验区。开展世界领先的源技术创新,在超导、核能、医疗等领域催生一批未来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1.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推进5G和宽带网络建设。加快5G独立组网(SA)建设。在实现5G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结合制造、公共安全、能源物联网、应急管理、医疗教育、专业园区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场景,联合场景构建。建设5G专网,加快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覆盖。全面提升城市网络带宽,实施“千兆到户、10G到楼宇”光纤覆盖计划。推动骨干网互联节点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升级,实现IPv6骨干网间高效互联互通。支持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实现对IPv6的全面支持。加快广电网络IPv6能力建设,实现智慧广电业务IPv6化。推动用户固定终端全面支持IPv6,新增网关、路由器等终端默认支持IPv4/IPv6双栈。推动重点产业园区应用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安徽首个5G基站

    构建物联网网络系统。加快城市神经感知节点建设,部署全覆盖物联网传感网络系统,到2022年部署物联网基站超过2万个。提高物联网模块、电子标签等设计能力,推动物联网发展和产业化。物联网模块、物联网网关、智能仪表、车载终端、北斗终端等典型产品,积极探索基于物联网、公共WLAN(无线局域网)网络的新商业模式的解决方案,扩大物联网的应用率城市感知网络,初步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体系。

    加快量子通信网络建设。支持通信运营商、量子通信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扩大量子通信网络系统覆盖范围。依托“墨子号”卫星和“京沪干线”,灵活运用星路链路、光纤链路等模式,加快城域网建设,扩大城际网络建设,探索部署洲际网络,逐步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同步开展量子通信标准制定、网络建设运营和试点应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通信生态系统和示范高地。

    本源量子计算体验中心

    推进卫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合肥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突破多波束相控阵、星间链路等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研制有效载荷样机、卫星通信终端样机等,并完成建设科研试验系统。建设合肥地面信息港,推进数据中心和地面接收站建设,建设合肥地面多源空间信息服务应用平台,拓展多行业典型应用场景,形成天地一体化信息服务能力,打造合肥地面多源空间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国家级卫星通信创新基地、国家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2、新技术基础设施

    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深度学习算法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语音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多行业应用的开源平台、教育、医疗。加快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建设以3000张GPU卡为主的高性能计算集群,支撑类脑计算系统、类脑信息处理、脑神经计算等领域发展、核心芯片和类脑智能导向的操作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开源社区累计活跃开发者数量已达10万。打造高效智能的大规模数据生产(开放)平台和服务中心,为智能语音、自动驾驶等行业构建1000多个标准化、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数据集。

    中国音谷

    提前布局区块链基础设施。围绕商品溯源、供应链金融、数据资产交易、数据安全保护等区块链典型应用场景,完善区块链共识机制、防篡改机制、跨链互联等,推动融合发展区块链技术和通信芯片。算法、算力共享等,鼓励发展可私有化部署的区块链平台,加快打造成熟稳定、服务企业的公有链基础链和联盟链。

    推动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基于分布式存储、动态管理调度等技术的云操作系统,构建提供弹性计算能力、超大容量空间和综合软件服务的云计算中心。推动云计算服务应用,夯实云计算产业基础,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

    3.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需求,服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安徽合肥在线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它依托分布式计算技术,构建开放共享的先进计算平台和能耗指标PUE。低价值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低时延、高附加值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服务,加速争创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二)全面建立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1.新型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布局“物联网、数字互联网、智能互联网”综合信息支撑系统,构建全面高效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三维感知系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升级,在市政交通、桥梁、道路、地下管线、杆塔、水务、电力、环境治理、消防等市政领域。 、智能传感设备等各类智能传感设施。

    2.新型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城市人工智能智慧中心,强化城市中层能力,进一步打造合肥“城市大脑”。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合肥分平台建设,实现政务大数据向城市大数据跨越,探索视频专网与政务外网对接。全面创新升级“安徽一切”平台,推动实现“一切安皖”。加快城市综合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控中心等平台运行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生态环境、网络舆情等重点领域智能实时监测和统筹调度机制。全面推进“雪亮”工程,提升智慧警务能力。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构建基于智能感知的一体化协同共治体系,全面提升社区网格便民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控中心

    3.新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设施。推动工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提高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研究,引导和推动工业互联网识别分析二级节点建立,搭建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领域建设。积极鼓励各方协同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装备、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垂直领域的领先应用。

    4.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所需的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在大田种植、畜禽养殖等基础设施中的推广应用建设智慧渔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农机、两区划定等,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源头、流向、信息可追溯。

    5.新型交通基础设施。依托“交通超级大脑”城市智慧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多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判断-实时控制引导”的应用闭环。大力推动车路协同车联网发展,加快滨湖塘西河公园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大众中国“智慧城市”智能网联示范运营等多场景试验应用;建设具有全天候测试能力的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全力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统一监管平台,加快智能充换电终端网络建设。建设运营市级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全面整合公共停车场(库)、道路停车场动静态数据。

    合肥智能交通运维中心

    6.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建设智能无水港型、生产服务型、贸易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物流园区综合配送设施、冷链仓储中心、快递仓储中心等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广智慧冷链物流,扩大智能快递柜(柜)、冷链仓储柜等“无接触配送”智能终端配送设施范围。推动智能售货机、无人售货机、智能微市场、智能回收箱等各类智能零售终端加速布局。

    7.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展电力物联网和配网终端智能化改造,建设覆盖各电压等级的智能电网。推进智慧能源平台建设,积极构建能源互联网,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智能互联和人机交互,建立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服务保障的智慧服务体系。应用方便灵活。科学布局太阳能、氢能、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智能化改造,开展新能源微电网技术研发,实现分布式能源高效灵活接入生产与消费一体化。

    八、新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力提升新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水平,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智慧学校。推广移动学习终端、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应用,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建设全市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打造“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三合一的教育信息系统。智慧医院。加快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电子健康码全市普及,深入推进省、市、县(区)互联网医院互联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文化旅游。开展智慧景区试点示范,推进网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网上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在线服务平台内容,建设完善“合肥文旅”综合旅游在线服务推动“人工智能+”和“健康+”养老服务,积极创建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和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开展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探索建立符合我市特点的智慧养老发展模式,提高智慧养老供给规模和质量。

    9.智慧园区基础设施。指导各园区加快布局5G、高带宽虚拟专网、无源光网络(PON)、下一代无线智能网(NGB-W),推动园区“连网、连云”重点企业、开发园区、新基地。 “用数据赋能”,高起点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和网络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一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示范应用项目,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1.打造一批领先的综合研究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研究平台,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个支柱”。全力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聚焦核聚变能源、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加快能源研究院建设。围绕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感知和认知智能等领域,加快人工智能研究院和综合健康研究院建设。规划建设环保研发平台。

    俯瞰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技术创新研究院,已初具规模。

    2.建设一批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装备集中区,推进十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世界级科研高地。着力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等现有三大科技基础设施性能;加快推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精密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等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核心站)及防雷实验设施;争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三维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大光磁实验设施三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

    3.布局一批战略性科教基础设施。以提升重点领域研究能力为主线,布局建设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加快物理科学交叉前沿研究中心等“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光子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平台项目纳入“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序列。

    4.建设一批优质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加快合肥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心、中国临床研究医院等平台建设科学院、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快高校创新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加快中科院创新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学院

   


    5.建立一批多类型产业服务平台。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推进合肥微电子研究院、合肥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聚焦新型显示产业,推进京东方OLED印刷平台工艺测试中心、石亚集成电路OLED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专注新型显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推进离子医学中心、合肥大基因中心等平台建设;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中国声谷智能语义开放平台、国家智能穿戴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平台建设;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安徽省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监管中心等平台建设;重点发展量子信息产业,推进量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平台和量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造。

    (四)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高地

    1.利用信息基础设施集聚新兴产业。聚焦新基建,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攻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卡壳”核心技术,实现以“芯、以“屏、器一体化”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巨大市场机遇,培育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3个国家级、7个省级、N市级新型产业集群。新型显示重点突破新型背板、超高清、柔性面板等量产技术,加快微显示、量子点、全息、激光等产业领域发展;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智能软件、AI芯片、智能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智能语音、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等产业领域;集成电路重点发展数模融合、信号处理等核心技术,加快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发展。特色芯片部分。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维信诺全柔性显示屏。

    2.培育基础设施融合的新兴业态。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5G、人工智能等赋能效应,加快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积极推广柔性制造、云制造、共享制造、远程运维服务。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重点建设一批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能制造、在线医疗等领域示范应用项目,率先培育典型应用场景交通、城市管理、制造、旅游、社区管理等领域,打造智慧新基建应用生态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际经济的综合发展,专注于在线制造,在线服务,在线消费和在线商务等关键领域,探索“房屋消费”的发展,鼓励促进“云办公室(制造) ),并促进“在线消费”的实施。管理”,建立高水平的Anhui Hefei在线经济创新和发展试点区,并努力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和发展试点区。

    3。使用创新的基础设施来催化未来的行业。依靠Hefei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大型科学设施,我们将加强基础研究并应用基础研究,征服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并加快尖端原始科学研究结果的转变。鼓励领先的企业专注于重大创新成就的工业应用,并通过专利授权,战略投资,合作开发等创建高能量的未来工业发展生态系统。专注于四个主要信息,能源,健康和环境的主要领域,我们将加快未来行业的培养,例如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智能能源,离子医学和中子疗法。

    he

    4。保障措施

    (1)加强整体计划和协调。建立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作机制,在该机制中,市政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担任领导者,负责市政领导人作为各个领域的召集人。促进“三个相关性和一项创新”施工工作的市政领导小组的办公室每天扮演协调角色,相关部门加强了领域的促进,以尽快促进重要事项和关键项目的实施。为了加强协调和联系,每个县(城市)地区和发展区必须根据目标和任务来完善计划并促进实施。

    (2)加强计划指导。在5G通信基础设施特别计划和工业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我们将加速未来网络计划(例如量子信息),并为该市的5G基站和量子通信构建实现协调计划。在新的基础设施和土地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其他计划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总体考虑数字化的需求以及对现有基础设施的智能升级,以及为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其他物联网和其他的准备空间相关设施提前。

    (3)保证因子输入。创新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机制,并为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支持,这些平台将包括在综合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图书馆中,并提供了优先支持。我们将协调政策基金,以进行高质量发展,“三种策略和一项创新”以及其他政策,全面发挥市政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并指导社会资本增加对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协调城市的能耗指标,以适当地将其朝关键信息基础架构(例如计算能力)倾斜。将与新的基础设施构建有关的专业人员纳入Hefei的短缺目录,并支持当地大学和职业学校,以改善新基础设施领域的相关学科的设置。

    (4)努力寻求政策支持。支持新基础设施企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将包括在“新省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目录”中。实施不少于200个主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不少于2000亿元,并将其包括在该市的“十大项目套餐”中,以稳定投资。积极努力争取诸如“三种策略和一项创新”,“强大制造省”和“技术创新”之类的省级政策支持,帮助关键项目申请中央预算基金和特殊债券资金,并使用叠加政策来推广新的新政策基础设施。

    (5)扩展演示申请。促进公共数据资源的深入和有序开放,专注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关键领域,深入开发应用程序方案,建立示范应用程序项目,并驱动具有大规模应用程序需求的新基础架构。

    (6)加强安全和保障。针对“安全可控制”的核心链接和关键应用程序,促进使用独立和可控的服务器,终端,云计算,操作系统,存储和安全网络等,并加速信息技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链的构建和供应链。结合区块链和安全的多方计算技术,以确保整个开放过程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过去的选择

    ▶

    ▶

    ▶

    ▶

    ▶

    赞助人:Hefei市政人民办公室

    共同组织者:安海新媒体小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4-12-24 01:45 , Processed in 0.124314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