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微信:dat818 购买与出租对接

抗击新冠疫情中低调却关键的疾控人员:侦破疫情连环案背后的英雄

2万

主题

2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264
发表于 2025-3-30 07: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一支“专业部队”,它既低调又不可或缺,一直奋战在一线。这支“专业部队”就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工作人员。

    他们的工作不被公众所熟知。然而,在每一个被公布的确诊数字背后,都有着他们的汗水与付出。

    对疫情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 记者朱华 摄

    一起连环案的侦破:

    揭开迷雾下的病毒传播网络

    最终才将这一连环案侦破。那么,这个病毒的传播网络到底是如何发现的呢?

    1 月 26 日,有信息被送到位于南昌市疾控中心的防控应急指挥中心,此信息显示一名疑似患者确诊。这引起了信息研判人员的注意。患者周某于 1 月 18 日返回南昌,1 月 21 日发病,1 月 25 日确诊。该患者声称未参加聚餐活动,其主要的密切接触者仅有同行的姐姐(病例 2,1 月 25 日发病)以及姐姐的儿子(病例 3,1 月 31 日发病)等。患者在南昌停留了一周,此时正值春节走亲访友的时候。他真的未曾参与过聚集性活动吗?疾控工作人员再次向患者本人进行询问,所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没有”。

    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相关密切接触者已被隔离。调查看似已经结束,但信息研判人员并未放弃,依旧在同期疫情信息库中持续进行数据比对。在随后的几天里,在患者周某的居住地区域附近,接连出现多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调查,其中 3 人分别是周某女儿的岳父(病例 4)以及儿子的岳父和岳母(病例 5、病例 6)。疾控工作人员进行了仔细询问。他们获得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这 3 名患者都曾先后与周某一起聚过餐。

    这一发现让大家立刻紧张起来。应急队再次出发,逐个调取视频监控,确认周某在发病前的 1 月 18 日参与了一次聚餐,1 月 19 日参与了一次聚餐,1 月 21 日参与了一次聚餐。新近确诊的 3 名患者都先后参与了其中的部分活动。更严重的情况是,病例 6 在与周某聚餐之后,又和自己的父母(病例 7、病例 8)在家中进行了聚餐。其中一家餐馆的老板被发现确诊,他的妻子(病例 10)也被发现确诊。

   


    市、区两级疾控部门 10 多名工作人员经过为期一周的摸排,最终将这一涉及 10 名感染者的病毒传播链完全揭开。相关 52 名密切接触者被紧急隔离。这样就避免了更多人被传染。实际上,这起聚集性案件只是南昌众多确诊案例里的一个。南昌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到 2 月 21 日为止。南昌报告了 39 起聚集性案例。这些聚集性案例所涉及的病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三分之二。聚餐、打麻将等聚集性活动成为导致传染的重要原因。

    疾控工作人员邓志强参与了“破案”。他说,在这次聚集性病例的调查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对病毒追根溯源,那么相关的疫情案例就会变成“无头案”,并且难以开展下一步的精准防控,这对后续排查密切接触者是非常不利的。

    “病毒侦探”的24小时:

    一份流调报告是如何出炉的

    面对复杂的案例,疾控人员“破案”有一个重要手段,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流行病学调查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开展的调查研究。在一线实施流调任务的,是各级疾控部门的应急队。疫情发生后,南昌市先后组建了 40 多支应急小分队,有上百名“病毒侦探”在一线奋战。他们的目标是去寻找传染病的源头,同时寻找密切接触者。他们要记录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能为后续的调查提供重要的参考。

    谈到流调工作的艰苦与快节奏,南昌市疾控中心机动应急队的范义兵感触颇深。1 月 26 日清晨,他接到任务,随即带领两名队员奔赴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为 4 名刚入院的患者开展流调工作。在接下来的 5 个多小时里,他们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胶鞋以及护目镜,逐一与病人进行一对一的面谈。15 时,他们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即刻赶赴南昌县,着手指导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追踪工作。22 时,他们返回办公室,开始撰写病人的调查报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2 时,这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一天要跑五六个地点去开展调查,要打几十个电话来核实信息,还要连夜完成流调报告,这种连续不断地工作节奏,对于每个疾控应急队员而言,都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一些重要的任务,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的传播,通常会派出两路应急队同时行动,一路直接奔赴医院,去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一路前往社区或者隔离点进行应急处理以及消毒工作,同时隔离密切接触人员。

    发病前 14 天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是否去过重点疫区?最近两天见过的人有哪些?这些都是应急队员每次必定会问的关键问题。流调报告需要尽可能做到准确,不能存在重要的疏漏,并且按照规范要求必须在 24 小时内完成首次报告,这里面的压力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第一关出现遗漏,就会给后面的工作带来诸多麻烦,会耽误疫情防控的宝贵时间,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范义兵表示。一名优秀的“病毒侦探”需要具备丰富的处置经验、熟练的沟通技巧以及强大的抗压能力,这些素质缺一不可。

    很多时候与被调查人员沟通并非易事。有的人时常记不起过去几天生活的具体情况;有的人因年纪偏大或病情严重,无法正常进行沟通;有的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或者怀有侥幸心理,对一些关键事实进行了隐瞒;还有的当事人由于在短时间内被多次询问,从而产生了厌烦情绪……这些情况,都是“病毒侦探”们所面临的挑战。他们不具备行政强制权力,所以要去探求真相的话,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智慧。

    南昌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副主任吴景文拥有多年参与流调工作的经历。他觉得要想取信于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取巧的途径,关键在于“待人以诚”。一方面,需要告知对方若故意隐瞒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以及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还要擅长迂回,有耐心地开展工作、讲清道理,让被调查人员明白,尽快找到相关人员才是对他们最为有利的保护。有时候,患者本人没办法打开突破口。需要借助其亲属、邻居、同事去寻找旁证,然后再通过有关部门的技术手段逐一进行印证。一份有着千余字的流调报告,需要经历多次反复的验证以及补充,在这当中所耗费的心血以及经历的艰苦程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在社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讯员陶卉英 摄

    走进“战疫参谋部”:

    大数据如何破译“病毒森林”

    如果说破解病毒传播链条如同在玩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那么应急队的任务是收集所有有用的信息碎片。而剩下的工作由后方的信息研判人员来完成。他们要在海量的数据中进行搜索和分析,找出信息碎片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一一归位,如此一来,一张病毒传播的真相图才能最终展现出来。

    应急队冲锋在一线,而坐镇后方的信息研判人员则是更为神秘的“无名战士”。他们所在的防控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疫情防控的重要中枢以及“参谋部”。每天,全市各类疫情信息数据都汇聚到这里,由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的研判和分析,从而给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在南昌市疾控中心的四楼有“战疫参谋部”。10 多名信息研判人员身着工作服依次排开。他们有的专心致志地在电脑前工作,有的低声交流。南昌市疾控中心主任陈海婴曾先后参与抗击“非典”“甲流”、H7N9/H10N8 禽流感、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战斗,拥有丰富的处置经验。他带领的研判团队有 20 多人。其中大部分是 30 多岁的青年专家,且大多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一部分人在中国疾控中心进行过两年以上的流行病现场实践培训。他们分工清晰,有的负责整理个案,有的负责研究聚集性案例,有的负责大数据分析,有的负责信息报送,是一个配合得很默契的“破案团队”。

    最近电脑使用频率过高,脖子感觉有些难以承受。负责聚集性疫情信息研判的程文娟,在工作时脖子上挂着一个 U 形枕。她每天要对着电脑十多个小时,颈椎如同大脑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打开十几个表格,要记住上百个人名,还得把一堆凌乱的数字转化为时间序列图,这些工作对她而言都是基本的技能。她笑着说,她整日都在思考和比对疫情信息。并且,她经常在晚上做梦时都想着相关人员的名字。

    信息研判人员必备的工作能力包括细心、耐心和想象力。他们的口头禅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团队协作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在指挥中心的一角,摆放着一块白板,白板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病毒传播人物关系图。对于一些重点的聚集性疫情案例,研判人员时常要在这块白板前举行“头脑风暴”式的会议,将各种可能的疫情传播假设一一列出,接着通过持续的讨论以及质疑,从而找到最接近真相的推论。

    一线工作者敬业且奋斗,以大数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手段得到应用,在病毒溯源以及排查密切接触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昌市疾控中心有一位特聘研究员,她是中山大学博士李美芳,她是“参谋部”中负责大数据分析的负责人。每个疫情病例如同一棵树,病毒的来源是树根,它的传播网络是树枝,众多疫情病例构成了一个疫情森林,而大数据乃是破解疫情森林之谜的关键。李美芳称,尽管大数据仅为理论上的模型,然而已在南昌市多起聚集性案例调查中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能够让排查更具针对性,能够识别出漏报人群,还能进行风险分级,其效率比“人肉搜索”高很多。

    比如,有两个患者彼此互不相识。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很难察觉他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然而,借助大数据对这两人的行动轨迹进行分析,能够迅速获取路径重合度的精确数据,进而推测出两人发生接触的概率。依据这个结果,再配合现场调查,就可以很快确定两人之间有无病毒传播的可能。

    最艰苦的阶段已然过去。然而,越是接近胜利,就越不能松懈。我们必须继续坚守,绝不能给病毒留下任何可乘之机。陈海婴信心满满地说道。

更多帖子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Tencent Cloud.    Powered by Discuz! X3.5    京ICP备20013102号-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3718795856 举报邮箱:hwtx2020@163.com

GMT+8, 2025-4-21 06:11 , Processed in 0.090411 second(s), 1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