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意古人丰子恺:探寻杨万里爱让人变小及别样感悟
寻找那些诗意的古人,为今人采集样本丰子恺[中国]
点击收听
杨万里:爱,让人变小
为你读诗:朱卫东 | 主播
研读百篇夏日题材的诗词佳篇,不如在夏日午后于池塘畔静心观赏一番;反复吟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如亲身前往农村田埂,目睹农夫辛勤耕作的景象;在书房中辨识千种花卉的名称,不如亲临自然之中,感受花朵散发出的真实芬芳。
南宋诗人杨万里直到36岁,才明白这个道理。
面对这一情况,他首先采取的行动是,将36岁之前创作的所有诗作付之一炬。这些诗作共计一千余首,内容丰富,然而,最终却全部化为灰烬,无一幸存。
朋友们都为他感到惋惜。在他的诗作中,既有“疏星点点照沙地,月色皎洁贯长空,绿云缭绕水波荡漾,苔藓轻舞”,也有“忘却时光,三杯美酒醉卧江湖,一叶扁舟垂钓碧波”。这样的工整对仗,如此的诗意,难道不是美妙的吗?再看,“露珠凝结蜘蛛织网,风声低语燕子怀春”,这样的意境,寻常人难以理解,却充满了文化韵味。还有“立岸风劲,舟行灯微”,这样的景象,实在令人称奇。怎么就轻易焚毁了?杨万里,你难道是疯了吗?
杨万里并未失去理智,他的头脑非常清醒。过去,他常常效仿那些声名显赫的诗人创作诗歌,然而他所创作的诗篇中,却缺乏个人的情感色彩,充斥着的是前人的诗句和情感。
杨万里决定,把自己以前所有的诗都烧了,重新开始。
杨万里作出抉择,决心挣脱那些知名诗篇的束缚,完全挣脱前人的影响,提升自己对自然的直观感知能力。他不再局限于室内研读,反而频繁地踏入自然之中,细致观察万物,深入体会它们,并将这些感受记录下来。
他一改以往文风,不再用生僻的词语,平平实实地写下了: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过百家渡四绝句》
他还走到孩童那里,并带着童真写下了: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
在杨万里的诗作中,我们总能察觉到一种瞬息万变,这种变化之快,唯有杨万里独具慧眼。他的笔触,他的目光,宛如一台灵敏的摄影机,捕捉下每一个细腻的变动,将其记录,呈现给读者一观。
杨万里频繁地踏入自然之境,深入儿童纯真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不忘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于是,他创作了《小池》这首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https://img0.baidu.com/it/u=4170682258,402460523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日里,那片小池塘静谧无声,或许是因为泉眼过于细小,水流悄无声息。然而,诗人杨万里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这泉眼之所以如此吝啬地流淌,是因为它对那细细的水流充满了不舍,一个“惜”字,便道出了它的珍贵。
池塘之畔,树影婆娑,映照在平静的水面上。它偏爱晴朗的天气与和煦的微风。荷叶的嫩尖刚刚从水面探出头来,尖角初露,便已有一只小巧的蜻蜓停歇其上。
这是一首平常的诗,也是一首难忘的诗。
在这个时代,我们常对巨大之物感到震撼,追求一切宏大、夸张、一目了然的事物。然而,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杨万里却对细微之物情有独钟,他热爱那些微小的事物。小池塘、泉眼、涓涓细流、娇小荷叶、翩翩蜻蜓,无一不是微小之景。在这些细微之处,杨万里更是发现了无尽的情愫。
泉水倾心于那细流,从而孕育出微小的池塘;水流恋恋不舍地依偎在树荫下,映照在水面之上;树荫则陶醉在这晴朗柔美的时光里;荷花因池水的滋养而露出嫩芽,尖尖的角儿显得格外娇俏;而那小小的荷叶尖,也成了蜻蜓歇脚的温馨之地。
在那个炎热的夏日,那片不起眼的小池塘,那片充满温情的地方,吸引了杨万里的目光,同样也吸引了那只小小的蜻蜓。“嫩荷初露尖尖角,蜻蜓早已驻足其上。”杨万里宛如一只蜻蜓,他的视线始终在探寻那些常人忽视的、最细腻的美丽,随时准备驻足欣赏。
爱是真的,爱也是美的。爱是一种传递,爱也是一种彼此的默契。
情意流淌于泉眼之畔,栖息于树影之下,荡漾于池水之中,点缀于嫩绿荷叶之巅,凝聚于蜻蜓停留之际。
由于爱的存在,杨万里的《小池》显得格外宽广,其境界远超众多诗人笔下缺乏爱的广阔天地。此外,我还想起了杨万里另一句著名诗句:“莲叶连天碧绿无边,荷花映日红艳非凡。”
爱,多大的世界,能把天空遮住,能让荷花和太阳争红。
杨万里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寻求诗句不能闭门造车,唯有走出家门,投身于自然之中,方能发现处处皆是诗意。
杨万里毅然决然地与36岁之前的自己划清界限,他探索并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途径。
他的思绪中不再萦绕着李白、杜甫、黄庭坚、苏轼等诗人的词句,那些他曾反复效仿的诗人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之美在他眼前展开。他开始用双眼审视,用双耳聆听,用内心体会,同时注入了自身的全部情感与热爱。
本期内容由「为你读诗」诗意生活研究院供稿
杨万里,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别号诚斋。他出身于江西省吉水县的吉州吉水。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齐名,并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由于宋光宗皇帝曾亲笔为他题写“诚斋”二字,因此后世的学者尊称他为“诚斋先生”。杨万里在诗坛上留下了两万多首诗作,其中四千二百首流传至今,被后人尊为一代诗宗。他构建了一种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浅显易懂,清新自然,且充满了幽默感,这种风格被称为“诚斋体”。他还撰写了《诚斋集》等著作。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留言:在辽阔和微小之间,你如何选择?
﹀
﹀
我们的知识如果都来自书本,而不是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种障碍?
这样的知识结构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去感受生命?
抬头望去,心中浮现的首先是李白的月亮,接着是杜甫的月亮,然而,我们自己的月亮情感又在哪里呢?
https://img0.baidu.com/it/u=1996291417,354345853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7
品读杨万里的生平,吟咏他的诗作,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所倡导的“绝圣弃智,见素抱朴”的哲学思想。杨万里放下手中的书籍,投身于周遭的自然风光之中,亲近孩童,拥抱山川河流。
他写: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未品梅果之味,难识其酸涩之味,且食之既毕,酸味仍存留于齿缝之间。杨万里曾亲尝。
他又写: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若不能淡然地凝视那细密而稀疏、轻盈而飘逸的雨滴,便无法创作出如此纯真而又风趣的诗歌。
诗人言:“小雨绵绵,时而稀疏,时而浓密,似是因我陶醉于远山之景,故而故意化作檐前珠帘,企图遮掩那千岩万壑之姿。”
诗人倾注了深沉的痴情,儿童的纯真亦然。杨万里在众多关于儿童的诗作中,竟将雨比作顽皮的孩子。
初生之时,我们尚是孩童,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尽管未曾翻阅过书籍,却对探索世界的热情如火,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我们曾嬉戏于水中,捉摸鱼儿,采摘花朵,追逐翩翩飞舞的蝴蝶……那份感受,既真实又美妙。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似乎被所谓的知识所束缚,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惊讶逐渐消失。
若缺乏了惊奇与惊诧,诗歌便不复存在。于是,我们亦失去了对这个世界最为真挚、最为宝贵的体验。
撰文 | 湘人彭二
校对 |西格玛
▎新栏目「诗意的人」上线
「为你读诗」不仅读诗,更寻求诗意生活
下一期诗意人物是贾岛,将在5月22日与大家见面
-诗歌音乐 -
配乐剪辑自音乐人姜小青的作品《留恋~夏の記憶》。
▎诗意的朗读者
朱卫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新闻主播
「为你读诗」首席语言艺术指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