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4-12-31 10:45:52

中国青年报社与中新网全面转型:创新导向与系统性变革引领新型主流媒体发展

    全面转型新主流媒体

    中国青年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石:主流媒体体制改革要坚持创新导向、效果导向,从内容创新、渠道拓展、技术赋能、团队建设、业态探索、机制保障。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十多年来,中国青年报从“媒体厨房”发展成为协同创新的视觉“媒体云厨房”,努力打通触达、陪伴、服务、引领年轻人的“最后一公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对年轻人的关注。成长与人才生态。

    中新社综合媒体中心主任、中国新闻联播总编辑吴庆才:近年来,中国新闻联播坚持“质量新思维”推动融合发展,重塑流程机制以“新质量+新系统”建设采编系统,用“新质量+新系统”推动融合发展。 “气质+气质”巩固独特性内容识别,以“新品质+新智慧”探索智能媒体时代的技术创新,打造“新品质+品质”专业化、独特的媒体品牌,努力再造平台、提升内容通过“新品质+品质”提升技术效率、品牌效应,赋能新主流媒体全面转型。

    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华盛在线新闻网总编辑刘建光:华盛在线新闻网坚持探索新路径。一是突出主体责任,把宣传解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提供好内容。创新“必答题”;二是瞄准市场,孵化文化体育、文化创意、红色培训、会展等文化业务,做好培育“加分项”;三是紧跟前沿,打造媒体应用AI智能平台,开发新一代多模态内容AI风控系统,打造内容生产、创作、审核、办学、管理一站式智能解决方案、布局,做好科技赋能的“基础问题”。

    发展新的沟通生产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技术局局长徐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从传统技术布局向网络视听技术转型的过程中,正在大力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创新。 “5G+4K/8K+AI”战略布局。在重大宣传报道和国际体育赛事转播中广泛采用国产设备,采用超高清技术提高大小屏一体化传播的呈现质量,采用云网融合的技术架构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人工智能引入全媒体内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加快形成新生产力。

    新华网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肖扬:新华网将继续坚持内容为王,积极应对媒体格局“新”变化,坚持引导为灵魂,从容应对“舆论生态“新”变化,坚持创新为先,真诚拥抱 面对技术变革“新”变化,要坚持触手优先,有效应对科技变革“新”变化加强国际交流,全方位推动体制机制变革创新,走符合主流媒体责任和定位的融合发展道路。

    四川日报新媒体编辑中心主任、四川在线主编赖永强:四川日报全媒体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媒体”。一是利用智能技术重构策划、采集、撰写、编辑、发布、反馈、评价等新闻生产传播流程,打造高效的“智能编辑部”。其次,依靠智能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不断提升“川观新闻”客户端功能服务和用户体验。三是用智能技术赋能正能量作品的制作和传播。

    新京报移动媒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俊华:当今世界是“屏幕”,媒体融合竞争的焦点之一就是“屏幕”,比如手机屏幕、电视屏幕、新京报移动传媒植根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因“屏”而诞生。目前,移动终端覆盖人口超过4亿。下一步,新京报移动媒体将进一步布局“屏”产品,让主流媒体占据主阵地,实现传播效果和内容收益最大化。

    https://img1.baidu.com/it/u=1493847843,81371475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满野平:创新推动主流媒体体制变革,要重点抓好三点:一是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二是内容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内容优势,实现正能量和大流量双向流动,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群众的制高点。人们。三是科技创新。以有利于新技术运用、新应用创新的体制机制,全面推动主流媒体加快技术变革,用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

    加强本地国际沟通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钟欣:近年来成立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充分调动地方国际传播力量,整合传统优势资源,发现和挖掘新资源,扩大了中国朋友圈。积极组织各领域国际交流活动。该交流平台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吸引国内外人才在人才体系创新上,在科技赋能上持续创新。

    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陶秋实:2025年,上外语频道全面升级为“魔都眼”,在东方卫视开播日播节目《》,进一步拓展“”国内直播海外覆盖渠道将增强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的全球叙事能力,充分发挥媒体的“纽带”功能,实现从单向传播向多元立体互动传播的转变,使内容更丰富、更易于访问。 ,沟通更准确,服务更周到,国际沟通效率有效提升。

    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副总编辑欧阳燕:是世界了解广东的第一站,也是广东国际传播的旗舰媒体。近年来,联动全省资源,成为广东对外传播工作的枢纽平台。构建了新闻网、客户端、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矩阵等传播网络,汇聚链接近2000万用户,链接1000家海外及港澳台媒体。于家。 2024年,将生产超过10000种原创多语言产品,在12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近50场活动。

    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徐少亭:高水平开放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交流对于贵州擦亮开放名片、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贵州国际传播中心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贵州比较优势,围绕文化旅游、生态、“村超市”等领域加大策划报道力度,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贵州到世界。

    兰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立山:兰州黄河国际传播中心坚持“立体化”宣传思路,打造本土国际传播特色品牌;通过“平民化”的报道视角,逐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亮点 “创新”传播理念让世界爱上中国声音;利用“智慧”传播技术持续占领国际传播制高点,覆盖共建“一带一路”的50多个国家和数亿受众。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创新”

    故宫博物院数字信息部主任苏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基础图像已突破100万幅,超过故宫馆藏文物总数的50% ; “数字文物图书馆”上线,累计发布文物高清图片10万幅;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智能检索功能,探索数字技术在文物收藏、研究、利用、传播等领域的发展路径,用数字赋能和信息转化,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紫禁城。

    https://img1.baidu.com/it/u=2073337577,196763881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15

    人民日报编辑部文化新闻版副总编辑支春丽: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不断探索文化博物馆报道的创新表现形式。 “Z世代中国风”栏目《古建筑重生》将报道与中国风手绘整版设计和创意视频融为一体。以微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三个年轻人通过传承与创新展现古建筑之美的故事。本栏目以“在创意转型、创新发展中延续中国文化语境”为主线,用新的呈现声音、对话姿态、融合生态,探讨“95后遇上五千年,数字科技遇上传统文化,世界视角”“邂逅中国美学”的故事,展现了对国潮的文化自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文化艺术馆央博数字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亮:“藏博”是中央广播电视台践行“前沿科技”的重要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推出以来,用“科技+创意”点亮文化打造新品牌,将VR、AR等新技术应用到文化传播过程中;用“数字+文化”打造文化传播新模式,让“何为文明·中华文明探索工程成果数字艺术展”等文化成果落地转化、惠及民众、走向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中国考古博物馆精选6000余件精品出土文物进行仓库式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充分发挥发挥中国历史学会的学术优势,采用双证据法进行解读,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年代序列最全、展品内容最丰富的国家级平台之一,以及最科技的展示方式。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郭世飞:河南广播电视台牵头“中华节”现象级传播强化内容,拓展渠道以大象新闻客户端为旗舰,兼顾粉丝数量,建立传播量核心数据综合评价体系,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上全力发力,深度挖掘与观众产生共鸣,让积极能量赢得大流量,让大流量涌动正能量,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向冲刺”。 。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负责人 杨成:灵境·人民艺术馆坚持用数字技术服务公共艺术的宗旨,积极探索文化艺术作品数字化新场景,通过“中国十大名画”、“中国十大书画”、“一代宗师”数字作品和仿画系列,以数字与现实融合的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字作品的海外发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北京天桥演艺区文化产业园运营负责人陈莉:文化产品的“流”和“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高品质、强“能量”的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和精神力量,是文化产品的灵魂。它们更容易获得“流量”,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深层次需求,引发情感。引起共鸣和社会关注缺一不可。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8日第06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青年报社与中新网全面转型:创新导向与系统性变革引领新型主流媒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