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开设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专栏,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
【开场白】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也是实现我们伟大目标的新征程的开始。为记录和呈现“十三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即日起,张家川县综合媒体中心网站、“印象张家川”客户端等各媒体平台将开设《回望“十三五”看新变化》栏目,讲述发生在张家川县的巨大变化。身边发生的变化,充分展现了张家川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县干部群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继续努力建设幸福美丽张家川。“未发生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连续六年被天水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县”,接待各类游客40万人次。2019年曾获天水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金奖、银奖、铜奖两项大奖,编辑出版了《天水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等。 《张家川县文物收藏精髓》《张家川金石志》……”通过一张张家川县文物工作的亮眼成绩单,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 、幸福、安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首五年来,张家川县文物发展在多个领域大胆探索实践,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实现了创新突破。文物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年,在辛勤的耕耘中写下了精彩的答卷。 。
五年来,张家川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敦煌座谈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作为,严格要求恪守文物安全底线,夯实文物安全基础,创新文物价值传播与提升,以保护、传承、利用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诚信创新,扩大文物影响力,使之真正成为为人民造福的文化支柱。
文物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红线、底线。 “十三五”期间,张家川县文物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未发生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始终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努力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以省市文物安全专项行动和法人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为契机,对标全面整治。对全县文保单位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并会同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全面检查整改,从源头抓起。存在安全隐患。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安全工作,每年将文物安全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资金落实到位。始终坚持文物安全“属地管理”原则,县政府每年召开文物安全工作会议,签订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城镇和村庄。城建和自然资源局划定了69个县级文保单位和105处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明确了安全责任制度,并向社会公布。以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和整顿文物流通专项行动为契机,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文物流通安全。文物安全。经过不懈努力,张家川县文物安全工作连续六年被天水市人民政府表彰授予“全市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县”。
博物馆正在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包容、平等已成为博物馆的鲜明特色。 “十三五”期间,共接待各类游客40万人次,其中以青少年为主。博物馆逐渐成为文化惠民的支柱和青少年打卡的圣地。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博物馆的服务设施,先后升级庭院、门卫、卫生间等满足需求人民的。及时调整、更换陈列文物,不断提高展览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初级讲师招聘活动,培训初级讲师115名。加强馆际交流合作,在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及周边地区开展馆际交流活动16场,展出文物110件套。疫情期间,推出线上展览,利用新媒体发布文物信息100余条,浏览量累计200万次,满足多元化展览需求,博物馆活力不断增强。
https://img0.baidu.com/it/u=2091686331,178889595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291&h=500
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已成为关山文化旅游节品牌项目之一。以关山文化旅游节为平台,连续三届以“文化旅游引领,创意张家川”为主题的张家川县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成功举办。以马家园遗址出土文物为文化元素,开发了西戎遗产系列文化创作300余套。其中鸟形图案防烫旅行杯、墩形壶、鼎形壶三款产品入选2019年天水市文化旅游创意奖金、银、铜奖设计大赛,并在中国文化博览会国家平台进行推广展示。通过不断研发和设计,张家川县文创品牌不断壮大。
免费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依托藏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十三五”期间,开展了百余场主题鲜明的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和“四个先进”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参与人数达15万人,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宣传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与全国50余所中小学建立馆校合作关系。县。机制。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大节日期间,举办20多个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累计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层次。
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曾组织和参加“秦戎文化十年成就展”、“大秦文化特展”等大型主题展览。马家园遗址出土文物曾在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杭州丝绸之路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全国省会城市展出。举办巡回展览,吸引中外嘉宾高度关注。 2019年11月,马家园遗址在中央十频道《探索·发现》2019年考古进行时栏目第四季专题播出。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马家园遗址已成为宣传张家川的一张文化名片。 。
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显着提高。
文物保护已从抢救性发展到预防性保护。 “十三五”期间,共争取各级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500万元,重点用于文物、书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馆藏金属文物,共修复文物90余件。仓库预防性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文物的存放和陈列环境,延长了文物的使用寿命。马家园遗址保护设施工程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改善了遗址环境,促进了马家园遗址公园建设。文化旅游人才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马家园遗址、河峪摩崖石刻国保建设项目规划已省文物局批准,拨付资金后将组织实施,增强国保单位的安全防范能力。
编辑出版了《张家川县馆藏文物精华》、《张家川金石志》等历史文化研究丛书,通过图文全面反映张家川的文化遗产。在《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春秋》、《龙游文化博物馆》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邀请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为我院讲学20余次。通过学术交流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与天水师范学院建立校际合作机制。河峪摩崖造像成功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完成了河峪摩崖造像的数字化扫描。国宝单位数量从1个增加到2个。
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十四五”期间,文物保护利用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全县实际,勇于探索,积极落实“五个努力”,切实加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提高素质、能力和法制管理水平,加大文物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更好地利用文物资源以历史育人,发挥文化人的优势作用,勇于探索、创新以进取的姿态走向未来。
https://img1.baidu.com/it/u=231592604,352041625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89&h=500
——力争把文物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不懈地工作。
要始终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牢固树立文物保护法制思想,积极落实各级政府文物保护责任,逐步加大文物安全和消防设施投入,健全文化传承队伍。要提高文物素养和安全意识,依法认真履行文物保护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和安全防范体系,确保文物绝对安全。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的相对安全性。
——努力提升博物馆服务功能和水平,扩大文物影响力。
要讲好文物故事,吸引公众参与。一是完善现有展示轮廓,实施数字化展览,不断提高展示水平,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利用我县馆藏文物品种多、档次高的优势,进一步挖掘馆藏文物的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文化博物产品,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和力度。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二是积极举办讲座、报告会、研讨会、举办小型展览、编写文物保护科普书籍等形式的互动活动,在全社会培育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
——聚焦项目建设,提高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水平。
精心谋划“十四五”文物保护规划项目工作,积极汇报协调,精心谋划设计一批重大工程。重点实施七大类文物保护工程、消防工程、安防工程、数字化工程和马家园遗址、河峪摩崖石刻等10个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马家园遗址展示利用工程。尽早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项目投入,全面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同时,积极研究推进“历史再现”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村史、民族、民俗、民俗等不同类型的乡村记忆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民居、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努力坚持开放交流,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文物资源活化、展示和利用新模式。
我们深入研究、挖掘《汉阳太守刘复功德颂》的文化内涵,整理出版拓片,并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使此崖成为“汉四颂”之一”。编辑出版张家川系列文化研究文集及相关成果。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文化文化机构宣传展示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新潮流。全民素质和全社会道德水平。 。
——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以文化遗产日等节日为载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等宣传平台,坚持集中宣传与定期宣传相结合,围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创新宣传载体,扩大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 ,努力推进有效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关注和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