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出国劳务陷阱:袁先生缴纳16000元签证未果,众国国际遭客户投诉
焦点访谈丨零入门门槛,月入3万?谨防出国打工诈骗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公众号 2023.06.1122:48
如果你在网上输入“出国劳务”四个字,就会看到很多相关信息。这些网站大多表示,出国工作适用于所有主要发达国家,不分年龄、不分专业,工资高、福利好。
今年2月,在北京工作的袁先生被一则网络广告所感动。他支付了16000多元,与一家名为中国国际的公司签订了合同。该公司承诺在60个工作日内处理他赴澳大利亚的行程。有了签证,就可以出国工作。已经过了约定的时间,签证还没有签发。
袁先生并不是唯一感到困惑的人。该公司的其他客户也在网络平台上投诉了相关问题。
一位郭先生反映,去年9月,他和朋友在这家公司每人支付了16500元,并同意该公司帮助他们申请商务签证,然后安排他们在澳大利亚工作。承诺期满后,中国国际工作人员要求他参加所谓的网上面试。
郭先生表示,公司在面试时以失败为由,告诉他不能去澳大利亚工作。如果他想转移到其他国家,他还需要支付其他费用。郭先生和他的朋友不想再等了,但他们都在江苏省工作,想联系公司办理退款事宜,但对方没有回复。
https://img0.baidu.com/it/u=1947467404,142895325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912&h=513
袁先生和郭先生的经历也让记者不解。记者找到这家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中国国际劳务公司了解情况。当我走进公司时,看到办公室里挂满了许多国家的国旗。看起来很国际化,公司面积也不小。听说有记者来了解郭先生的生意。遗憾的是,负责人不在。
那么,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根据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机构必须经省、市人民政府商务部门批准,取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并要求具备实收注册资本不低于6亿元,保证公司实力。在商务部官方网站上,可以直接查询全国各省市具有相关资质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机构完整名单。据记者查询,中国国际劳务公司并未出现在名单中,这意味着其不具备开展对外劳务合作的资质,而且该公司的经营范围也不包含“对外劳务派遣”。他们怎么能派人去那里呢?出国工作怎么办?
办公室里放的证书是一家叫辽宁恒智国际劳务合作有限公司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为了防止他人冒用你的资质,证书上明确写着“供下列人员使用”。仅限本公司员工”,并印有公司的验证电话号码。根据这个号码,记者联系了辽宁恒智国际劳务合作有限公司,但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并不认识中国国际。
从法律上讲,符合条件的公司无权授权其他公司从事相关业务。辽宁公司也表示,他们没有业务派人到澳大利亚做一般工作。中国国际收取了1万多元的介绍费,安排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般工作。这纯粹是虚假和欺骗性的。人类。
国际社会对这一表态有何反应?他们是如何获得辽宁这家公司的资质证书的?记者提出采访要求,但被中国国际拒绝。
不仅盗用其他公司的资质证书,中国国际还利用部分客户对境外签证相关条件的不了解,做出虚假承诺。其声称申请的是澳大利亚商务签证,但根据澳大利亚使馆网站信息显示,所谓商务签证允许持有者进行短期商务访问,包括参加会议、进行商务谈判或会谈,并不包括非熟练普通工人。
近年来,类似海外职业介绍所的诈骗行为屡见不鲜。去年年底,湖南汉寿县的刘先生宣布可以申请出国工作。向近百人收取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介绍费后,没有任何回应。警方完成对受害人的取证工作后,于今年4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刘承认自己根本没有出国的打算。
2023年5月,北京房山区法院也对一起海外劳务诈骗案做出了判决。被告人李某波因诈骗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零6个月。判决书显示,被告人李某波等人冒用北京某劳务派遣公司名义开展业务,在网站上发布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就业的招聘信息,与求职者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平均每人向求职者收取33,500元的费用。以1万元的费用,269名受害人最终被骗,共计970万余元。检察官还总结了此类诈骗案的几个特点。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潘红梅:“一是通过网络进行,受害人遍布全国;二是给人造成公司资质非常正规的印象。” ; 处理期限届满后,受害人意识到自己被骗,开始询问时,本案被告人已潜逃。 ”
https://img2.baidu.com/it/u=1947381804,16148869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1&h=500
从这一点来看,这些所谓的农民工中介服务公司和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诈骗,主要是依靠各种欺骗手段。短期诈骗、移动办公是此类中介公司惯用的伎俩。根据我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市场主体住所或者主要经营场所变更至登记机关管辖范围以外的,必须向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搬迁到新住所或主要营业地点之前,应先到迁居地办理。然而,这些境外劳务公司很多并非在注册地经营。一家名为昆昌宏锦的公司注册在北京通州,但实际办公地点在朝阳区;另一家名为中泰聚鑫的公司注册在海淀区,但实际办公地点也在朝阳区。记者查询发现,该公司工商执照上并无“对外劳务派遣”经营项目,也不具备在商务部备案的资质。
在线联系时,他们为客户提供电子版雇佣合同,以高薪工作吸引客户。但当纸质版合同真正签订时,就变成了代理合同,为客户提供签证和咨询。服务,不谈工作。他们提供的职位具体在哪里?哪个城市?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
这种通过网络进行的短期诈骗具有高度隐蔽性。同时,这些公司往往包装得很正规,欺骗了很多渴望工作赚钱的人。在广东打工的刘先生今年1月在网上看到厦门顶冠航通劳务公司的出国打工广告,便专程来到该公司考察。经过考察,刘先生选择在新西兰从事别墅管理员工作。结果钱付了之后,国家还是没有结果,公司先动了。
这类中介公司常用的另一种伎俩是“借旗为虎皮”。一家名为四海国际的公司工作人员在朋友圈自称是商务部协会会员,还声称商务部国际人才交流委员会——中国服务贸易理事会已在该公司正式揭牌。不过,记者从中国服务贸易理事会官网发现,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隶属于中国服务贸易理事会,并不下设国际人才交流委员会。记者来到该公司了解情况时,发现门口的牌子又不见了。
事实上,这家公司并没有在商务部门注册的正式资质。它只是打出一个虚构的代理品牌,出去洽谈合作、招商引资、发展代理商,向客户收取高额费用。
尽管存在漏洞,这些公司仍在蓬勃发展。在高薪的诱惑下,客户继续远程支付账单,发往异地的合同也陆陆续续发生。一些从外地赶来考察的顾客也被感动了。
这些所谓的出国劳务公司利用了劳务人员出国务工的渴望以及对出国信息不了解的心理。即使故事漏洞百出,很多人都上钩了,找不到工作,白白交了中介服务费。费用。对付这类骗局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查一下该公司是否有在商务部注册的正式资质,不管中介怎么炒作。如果连资格都没有的话,那不就是一个泡沫吗?十有八九,他们并不是真正帮你找工作,而是对你口袋里的钱感兴趣。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对这些造假、超规经营的企业进行查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