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1865园区:历史与现代创意的交融
2021年5月17日下午,我步行来到离我很近的金陵机械制造局旧址。出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沿着一条小路往上走。路两边的绿树挡住了阳光,我到了金陵机械制造局。旧网站。如今,航天晨光集团已搬离原金陵制造局厂址。现已成为工业遗产公园,始建年份命名为“1865公园”。安静的公园里,一排排建于清代、民国时期的工厂矗立在古树荫下。现在它们已成为创意和设计的场所。青砖墙上渗出的青苔和遍布各处的藤蔓,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辉煌,低头一看,流水千年,在这里拐了个弯。河水轻轻地拍打着河岸。刘禹锡的一首诗作了精彩的描述:“群山环绕祖国,潮水将空城寂寞打退。淮水东边,旧月还在夜深。快来越栏杆吧。” ”如果说,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辛与桂良、文祥一起提出了《外务总务局协调条例六条》,吹响了洋务运动的号角, 1861年秋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建立的安庆兵工学堂,是推行洋务运动的标志。曾国藩为何要创办安庆兵器学堂?从1854年开始,曾国藩率领自己组建的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到1861年,已经七年了。在战斗中,曾国藩深感湘军的武器装备过于简陋。他们不但远远落后于英法军的洋枪大炮,甚至连太平军都不如。著名的安庆之战,太平军依靠坚固的城墙坚守了两年多,让缺乏重型攻城武器的湘军“望城兴奋”。最后,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湘军幸运地挖出了一条通往城下的地道,装上大量火药,在城墙上炸开了数十丈的缺口,才攻克了安庆。城市。安庆的城墙远远超过安庆。花了两年时间攻克安庆。攻克南京用了多少年?
曾国藩向清廷报告,多次强调建立现代军事工业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加快镇压太平军的速度,而且可以增强国防,实现“自强”的目标。因此,1861年秋,攻克安庆后,曾国藩征得朝廷同意,在安庆建立了安庆军械研究所,试图学习西方技术,制造新的枪炮弹药。这是清代第一家手工制作现代兵器的军工作坊。安庆兵工学院成立后,“职工全部是汉人,不聘用外籍工匠”。曾国藩认为,只要“智者用心,勤奋者竭尽全力,就没有不能掌握的武器,没有不能施展的技艺”。在曾国藩看来,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完全有可能制造出不逊色于外国人的“器物”。曾国藩也高兴地说:“我喜欢外国人的智慧,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他们不能因为不知道而为我感到骄傲。” 1864年,曾国藩攻克安庆后,将军械库迁至南京。更名为“金陵内军械研究所”。这就是近代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的金陵机械制造局的前身。
1860年代,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努力下,清政府以自强不息为目的,开始建立近代军事工业。 1865年5月(清同治四年),中华门外,一段清政府的军事强国梦想在这里“拔地而起”。这一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两江代总督,迁南京。此前在苏州设立的外国炮兵局也迁至南京。在南京,在聚宝门外(今中华门)蟠龙巷东端的西天寺遗址上建厂,并筹建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制造局,1866年8月,建设项目已完成。据《江宁府志续编》记载,金陵机械制造局的房屋是仿外国样式建造的,机器也是从国外购买的。成立之初,设立了机器厂、砂铸厂、锻铁厂、木工厂,制造炸弹、洋枪、步枪、铜帽等军工产品,解决淮军的问题。至于江苏省流芳永营使用的武器,制造局还聘请了外国工匠作为师傅监督生产。金陵机械制造局成立不久,设备技术十分先进。曾国荃曾称赞该局“所造机器,皆以火力驱动轮子,技艺极为精湛,其中如制作相配的铜帽、锯大木、切豆腐,二者尤为神奇”。金陵机械制造局旧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与之毗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机械制造局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它是南京第一家现代化机械化工厂,也是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另外三个是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被誉为“中国民族军工”。被誉为“摇篮”,也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建筑群。
在李鸿章的大胆经营下,金陵机械制造局发展十分迅速。短短五年时间,扩大为火箭分局,随后又相继建成火药局、矿务局、外药局。到1868年,金陵机械制造局已具备仿制加特林机枪的人员和技术水平。加特林机枪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代机枪。它诞生于1861年,它用一只手转动数个枪管,推动拱形弹发射子弹,完成连续射击。当时的加特林机枪可以说是军事装备的先驱,但马克西姆机枪改变战争方式还需要很多年。然而仅仅七年之后,金陵机械制造局生产的加特林机枪就已经展现了晚清军事工业的发展。金陵机械制造局承载着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强军梦想,中堂大师自然不满足于让它生产军械。武器的改进以及现有西方武器的国产化改革也是李鸿章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为此,金陵机械制造局的技术人员中不仅有来自中国各省的能工巧匠,也有朝廷高薪聘请的外国技术人员。
在制造局的设计室里,中西人才擦出了火花。当时,由于西式加特林炮架体积非常庞大,制造局的技术人员创造性地用中国独轮车取代了原来的结构。同时,制造局并没有进行简单的替换,而是在传统独轮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修改了加特林枪的枪械结构和作战环境。改装后的独轮车将原来的车厢用作机枪架,下面的盒子用来存放子弹。在推车推车前,制造局创新性地安装了弧形半圆形货架。这个架子的宽度刚好到达把手的前面。可以用来在行进时将加特林机枪水平放置,以避免消除重心过高影响婴儿车平衡的问题。当时的中国,由于作战环境复杂多样,平原少,山地多,没有像欧洲那样宽阔的道路,这一改进非常贴切地迎合了军械国产化的需要。金陵机械制造局的工匠大师们,早在军事之前就想到了兵器的使用和作战的细节。不得不佩服制造局的眼光。
https://img0.baidu.com/it/u=3575759939,91602454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3
1881年,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美国加特林机枪(又称十枪加特林机枪)。同年11月2日,两江巡抚刘坤一上奏奏章,建议在金陵设厂生产火柴粉。 1894年,在朝鲜平壤道首府平壤,中日两军拔刀相向,展开激烈战斗。大同河南岸的战场上,清军士兵举起加特林机枪,向迎面而来的日军疯狂扫射,将暴露的日军绞死在地上。当日军撤退时,清军拔刀追击,乘胜追击。日军一时间惊慌失措,尸横遍野数百里外。此战被评价为1894-1894年甲午战争中清军打得最好的一场战役。发挥重要作用的加特林机枪其实并不是从国外采购的,而是在中国自己的兵工厂——金陵机械制造局生产的。
“鸦片战争”造成的痛苦和震撼,累积在李鸿章的心里。那时他还是一名公生学生,他就是那个写下“夫单手执吴钩,气度比百尺楼高”的年轻人。但在坚船利炮面前,吴构的冷兵器不堪一击。二十多年后,这位年轻的秀才已成为两江总督。他在南京中华门外建起工厂,将枪炮运往西南“中法战争”前线。清军装备先进武器,为对抗外国列强而战,取得了唯一的“胜利”。 1883年底,中法两国在中国边境和越南近海不断发生冲突,并扩大为战争。持续一年多的战争期间,金陵机械制造局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为前线的清军士兵工作。他们陆续运送了火炮、手榴弹、枪械等武器,为冯子才的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支援。金陵制造局的先进武器从秦淮河运来,直接送往西南前线,帮助中国军队在镇南关战役中击败了法军。 1885年3月23日,法军进攻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协调各部,率先击败了法军。创造了镇南关大捷,攻陷谅山。中法战争最终以清朝的惨胜而告终。此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金陵机械制造局的地位。战争结束后,他们与法军议和,签署了《中法越南会议》等一系列条约,直接将越南的宗主权由中国改为法国。最终被戏称为“败而不败”,而在朝堂上主张和谈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李鸿章。
1935年,金陵制造局根据德国军械局提供的MG08图纸制造了马新水灵重机枪。它是参照原同型号机枪标准化的。它的名字叫24式重机枪。开始生产82迫击炮。 1937年,主要产品是马克沁重机枪。金陵兵工厂有员工4000人。 8月13日上海抗战以来,日本飞机多次轰炸首都南京。兵工厂也多次遭到轰炸,造成设备和人员损失。 1937年7月抗战爆发,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重庆。原址被日军占领。 9月中旬,奉命将枪支弹药厂西迁至重庆,并入四川第一兵工厂(后改称二十厂)。 11月15日,他奉命将剩余工厂全部西迁。十多天时间,5000余吨机械设备通过火车、汽车、轮船、木船四种方式运抵汉口。 12月1日,厂长带领全体员工撤离南京。当时有60多吨杂物无法运出。 12月6日,姚志良租用了一艘木船护航。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
1888年,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马克沁单管机枪(又称静电枪),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重机枪。到了1896年,陆续停止了十门连发加特林炮、四门神机连发炮和电动电动枪的生产,随后开始生产升降枪和1磅速射枪。
1888年,金陵机械制造局率先制造出中国第一门口径37毫米的轮装克鲁森式火炮和2磅后膛步枪,从而名声大噪。
1884年,仿制成功德国克鲁森37毫米2磅后装炮和美国诺登弗莱多管机枪(又称四门神机枪)。至此,金陵制造局已发展成为能生产山炮、24磅生铁开花炮、12磅铜步枪炮等前装炮,以及山炮、十炮绿炮、四门神机连炮等后装炮,并可生产炮弹和炮架。金陵制造局生产,除供应南阳、北阳各守营外,还接受各省守营订单。
https://img2.baidu.com/it/u=1624787873,261952290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金陵制造局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难忘的时刻。当时的大量先进枪械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这里制造的。可以说,这里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坚固而坚固”的地方。然而,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法挽回崩塌的大厦,洋枪也击碎了李鸿章的强国梦。如今,这里已改造成1865创意产业园,尘封了百余年的古建筑向大家开放。木梁、青砖墙、黑鳞瓦,是中国人最早的“强国梦”在这里诞生。走进去,有一种老建筑的辨识度。青砖房都是清代、民国时期的;红砖房都是建国后的。而且,所有清代和民国建筑的墙壁上都有标明建造年份的标志。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机器厂”。
目前,晨光1865工业园内尚存有清代建造的工厂7座,其中包括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机器总厂、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右机器厂、光绪四年(1866年)建有机权厂。 1879年)建机左厂,光绪七年(1881年)建烟通厂(轧铜厂),光绪七年(1881年)建熔铜厂,光绪十二年建木造厂房光绪(1886年)和光绪年间建于1886年的大型机器工厂。这些工厂具有西洋风格,青砖墙,门窗多为拱形。七个工厂按照产品品种和工艺划分,规模各异。大机厂最大,总面积1700平方米,熔铜厂最小,只有367平方米。其中,机械厂最为“古老”,建于金陵机械制造局建成后的第二年。木厂大楼和机械厂是最新建成的。从建造时间来看,这七座工厂均建于1894年之前,很可能是1894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制造武器的工厂。想象一下,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武器正在被制造出来。 “准备使用”,场面十分盛大。现在这七座建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制造局更名为“兵工厂”,继续制造武器。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随即侵入南京腹地,金陵兵工厂还在苦苦生产。 11月16日,军事部兵器工业管理局命令金陵兵工厂水路西进重庆。由于时任厂长李承乾以身作则,带头艰苦奋斗,全厂职工齐心协力,从1937年11月16日南京全厂被拆除,到1938年3月1日,仅历时三个半月才完成拆除工作。重庆江北新厂址宣布正式复工。不久,工厂名称改为军政部兵器工业管理局第二十一兵工厂。第21兵工厂迁往内陆重庆。许多南京人顺着这次战略撤退,来到巴山蜀水,定居于此。许多人再也没有回到过金陵故乡。当年的军工二十一厂,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军工企业长安集团。每当兵器二十一厂的厂歌响起,这也是长安集团的企业歌:“战争是为了止战,战士是为了杀戮,正义之剑是为了保卫和平。打造锋利武器,争取正义”。国防安宁,辉煌历史开始。”自从金陵……”这首由郭沫若作词、何绿亭作曲的歌曲,永远会让大江南北的金陵人感叹落泪。
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存在,可以看作是洋务运动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看作是晚清政治思想的投影。如果说金陵机械制造局被视为封建中国强军的最后梦想,那么为什么它仍然导致晚清在1894-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惨败,那么我们应该谈谈关于整个洋务运动的本质。归根结底,洋务运动的本质不是强国,而只是强军。强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晚清统治阶级的悲惨私利。李鸿章自己说,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向西洋人学习一二秘术”。因此,整个洋务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要实现彻底的改革,而是学习和引进欧洲列强的先进军事技术。又“国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说,政治制度仍然是现在的政治制度,只不过换上了西方军事的外衣。但我们可以看到,金陵机械制造局即使“向西方学习一二秘技”,也只是引进了一流的军事装备,聘请了一流的中外技术人员;尽管它已经具备了模仿加特林机枪的水平,但大部分设备仍然被调动来生产过时的升降枪。如果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即使日本文化不变,至少也要有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改革的决心。再看洋务运动的缩影金陵机器制造局,它只是引进了军事层面的技术,但并没有彻底改变整个军队的性质。因此,即使陆军装备了加特林机枪,即使海军踏上铁甲舰,也依然无法改变最终失败的命运。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晚清在这场近代改革的竞争中被日本彻底击败。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历史上更深刻的记载,是他代表病入膏肓的晚清签订条约时的挫败与绝望。当李鸿章回国,当他再次站在他倾尽全力打造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前时,他已年老体弱,不知道是否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失败的地方。
1895年1月,1895-1895年的中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前线给金陵机械制造局发来电报,询问何时可以将一种名为“举升枪”的武器运往前线。电报中,前线称赞枪“射程远,火炮速度越快威力越大”,并扬言“只有举起枪才能获胜”。这把举升枪其实是金陵机械制造局的杰作。这种携行枪是由霰弹枪发展而来的。它长一英尺,重三十公斤。战斗时需要两人同时操作。一人站在前面持枪,一人站在后面控制运枪,瞄准射击。早在鸦片战争前,该枪就已列装清军。经金陵机械制造局改进,将以前的前装改为后装。本质还是一样的。 1899年英国议员贝斯福德视察金陵机械制造局时,对这种枪的存在感到惊讶。从历史发展来看,举枪无非是传统霰弹枪的升级版,是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的产物。然而,清朝官员却对举枪技术的进步沾沾自喜。他们认为“举枪是中国独有的”,是一种标志性武器。因此,他们为火炮升降机的存在和改进感到自豪。金陵机械制造局甚至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来生产举升枪,这简直不可思议。因此,当贝斯福德离开中国时,他只能无奈地说:“所有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看到官员和工人自豪地竭尽全力生产它们,真是令人心碎。” 。 破碎的。”
金陵机械制造局旧址的建筑具有清末民国风格。还有一个大佛头。据了解,这是晨光机械厂为香港铸造的一尊佛像。旁边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写的《商人》诗句“兵气卖成阳光,妙相庄严”。 。保存完好的老工厂和机器将历史融入时尚和艺术。昔日熙熙攘攘的工厂车间,如今已成为南京人休闲娱乐的优雅场所。 1865年的历史已经远去,但这些古建筑却幸存至今,开启了人生的转折点,回望过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