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军工历史与抗战时期兵工厂的迁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新华网重庆11月22日电(韩梦琳)重庆是一座有着深厚军工历史的城市。把时间带回到那个饱受战争蹂躏的时代。 1937年11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金陵兵工厂迁往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第一家迁往西南地区的兵器生产工厂。金陵兵工厂的前身是金陵机械制造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四大军工企业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兵工厂。
紧随金陵兵工厂的脚步,上海钢厂、济南兵工厂等多家重量级军工企业相继撤至重庆。这些军工企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给重庆的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重庆已从一个内陆工商业城市转变为中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重庆部署了从常规武器到尖端科学的一批军事科技产业,并搬迁了一批配套产业、院校和内地科研院所,为现代工业体系和国防科研生产体系奠定了完整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长安、嘉陵、建设等“军转民”企业成功推动汽摩配产业集群形成,有力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为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重庆经济。长安汽车集团甚至被誉为中国“军转民”转型的成功典范。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重庆不少企业已成长为“军转民”、“民转军”的中坚力量。目前,重庆有军工企事业单位约100家,其中中央军工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在渝约40家,主要涉及兵器、船舶、航空航天、电子等行业。
近年来,军民融合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逐步提升,占重庆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10%以上,成为重庆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重庆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引擎。工业发展。仅九龙坡区就聚集了西南铝业、铁马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五十九院、庆铃汽车、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隆鑫通用等一大批军工知名企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军民创新资源,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推动军民共性技术融合和基础原材料、零部件共性。 ”
作为军工企业密集的老工业基地,重庆正在这片军民融合的“试验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军民融合工业体系构建已初见成效。
北斗民用行业:“厘米级”竞争优势
北斗芯片已经可以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新华网发布(资料图)
位于沙坪坝区的融汇温泉城,一直是重庆知名的温泉旅游景点。
这两年,落户温泉城附近的一个组织,名气比温泉城还要大,前来参观考察的队伍络绎不绝。这是北斗民用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重庆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成果。
https://img1.baidu.com/it/u=1775817755,19010418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4&h=50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围绕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和运营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6年,全国首个北斗民用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在重庆沙坪坝区正式揭牌。该研究所依托北斗品牌技术,借军民融合契机,利用北斗技术改造生产民用电子产品。成立了北斗研究院。导航、定位、授时、监控、遥感、通信六大民用系列产品链研发中心。
在研究院展厅内,基于北斗通信技术研发的民用产品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有专门为儿童和老人开发的北斗手环,可以及时发送信号,向家人报告行踪。还安装了北斗芯片,为徒步旅行者提供外衣。一些北斗手机产品中还有一个“专属功能”,就是在手机无信号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双向通话,并且未来北斗手机将采用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
该所负责人介绍,北斗终端产品具有更加精准的定位功能,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
今年,北斗民用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打造的自主品牌“北斗七星”率先推出了北斗手机、北斗手表、北斗便携设备等一系列应用领域广泛的产品、北斗智能穿戴、北斗地面网络终端等,并将持续跟进。推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智慧水务监控系统、抗震救灾装备等行业应用产品。
重庆大力发展的金融服务、信息通信、航空、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都与导航定位产品的应用密切相关。可以说,北斗产业的推进可谓“恰逢其时”。
目前,重庆已在沙坪坝区大学城建立了北斗民用产业园,大规模生产北斗产品,生产基于北斗通信技术的50多种产品,包括手机、手表、手环、导航仪等。定位器。未来,北斗产业有望成为“重庆制造”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军工企业背景直接带来产品竞争优势”
中国海运生产的陆上风力发电机。新华网发(中国海运提供)
9月22日,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口径3兆瓦陆上风电机组——中海H140-3MW在重庆正式下线。该风力发电机转子直径达到140米,是目前国内外同级别最大的风轮直径。它代表着我国海上陆上风电机组发展的新突破。
发布该产品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海庄风电有限公司位于重庆两江新区。 “多年来,中海一直在军民融合领域进行先锋探索,结合新能源发展趋势,力争成为风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海运董事长孙建中表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军工企业背景,加大科技投入,深化军民融合。自2006年起开始研发风电机组,迄今已成功建成全球最大风机直径的5MW海上风电场。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该型号海上风电设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年利润超过4亿元。
目前,中国海工具备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正向设计能力和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拥有国家科技部授权的唯一国家海洋动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军工企业的背景直接带来了产品的竞争优势。”中国海上风电研究院院长、第五届重庆市劳动模范韩华利告诉新华网。
https://img2.baidu.com/it/u=3176047880,155797546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474&h=32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最大的优势是海军装备,而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是其旗下十几家军工企业组建的龙头单位。我们充分利用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优势。”船舶重工公司的船用设备把海洋工程、海洋动力学等方面的技术全部转移到我们的风机上,比如5MW海上风机,变桨系统、主控系统、变频等。系统基本应用了该技术, “我们的产品通过了军工产品的检验、一系列的实验手段,从而保证了整体的可靠性,保证了机组运行的稳定性。”韩华利说。
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2016年重庆高交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新华网发布(资料图)
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不少区县也出台了相应措施——
2016年底,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在璧山区成立。主要职能是依托璧山国家高新区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先进军民科技成果落户重庆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2017年,研究院引进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建立了璧山首个院士工作站。
九龙坡区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分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今年1月,中关村(重庆)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式落户九龙坡区。该产业园立足于具有重庆特色和优势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以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国防装备制造业发展为研究方向。该项目预计将引进30多个军民融合项目。
……
然而,重庆的军民融合工作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前,实现军民融合深入发展,还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
如缺乏统一的领导部门、军民双方信息技术不对称、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军民企业融合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等。
当地学者认为,要在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发挥军民融合潜力,加强产学研融合,做好需求对接。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带头落实,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激发“军转民”转型。各区县要以“人参军”的动力和活力,带头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重庆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重庆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首先需要统筹整合军民科研、设计、教育、人才、装备等资源支持研发平台共建共享,聚焦国防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需求。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军民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二是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体系,推动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和产业化。 (超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