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聚焦人才培养与科研贡献
中新网3月23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 《建设(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 《评价办法》强调,“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注重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和制度创新,在可比领域进入世界行列或前列。这不仅仅是排名,也不仅仅是数量指标。《评价办法》提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大学及其学科建设在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方面的成效进行多维度评价,全面呈现自身成果。 ——大学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一流目标,注重内涵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涵和建设牵引,注重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和机制创新,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同类领域前列,而不仅仅是排名,不仅仅是量化指标。
以需求为导向,注重服务贡献。考察高等学校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基础研究“从0到1”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情况。审视依托优势学科积极融合支撑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的情况。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在探索治理研究新领域、新方向方面取得创新引领成果。
分类评估,指导功能开发。以学科为基础,立足办学传统与发展任务、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区域服务,探索建立高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提高水平围绕自身特色的质量和竞争力,向不同领域和方向打造一流。
https://img1.baidu.com/it/u=2334783965,3228682171&fm=253&fmt=JPEG?w=1107&h=535
以评价促建设,注重持续改进。建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重点关注中期和最终建设目标实现情况、学校和学科发展,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绩效,形成监测、评价“三位一体”的模式。完善评价,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纠正根源,持续提高建设水平。
成效评价由学校总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学校整体建设评价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六个方面相对独立组织,全面呈现成果;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
具体评价要求为:
人才发展评价。以立德树人培养成效为根本评价标准,以人才培养过程、结果和影响为评价对象,突出一流人才培养,全面检查高校思政课建设高校在课程思政课、教学投入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毕业就业质量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措施和成效。
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学位”倾向。唯一工程”,全面检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以及高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水平、影响力和水平的举措和成效。专任教师的发展潜力。
https://img2.baidu.com/it/u=2019486184,1508322720&fm=253&fmt=JPEG?w=1484&h=694
科学研究评价。突出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不只看数量、不只看论文、不只看奖项,而是实行代表性作品评价,强调成果的创新质量和贡献,全面检查建设高校提高科技水平创新立足重大重点创新基地平台建设。解决国家关键技术“卡壳”问题、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主要作用,以及改革发展的重大实践,提升思想理论在创新、服务和政府决策中的实效。
社会服务评价。突出贡献和引领,全面巡查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加强重点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周边急需人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有特色的高端智库体系建设状况,成果转化效益,参与国内外重要标准制定。
文化传承与创新评价。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全面考察和建设高校传承严谨的学术作风和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创新,塑造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成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评价。突出成效和影响,全面检查建设高校统筹国内外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能力,加强多渠道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