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4-12-21 20:55:30

北京市民如何通过大数据追踪新发地接触者?隐私保障与技术手段解析

    “过去15天内您去过新发地吗?”这是北京市民经常问到的问题。

    如果您在这15天内恰好去过或路过新发地,您就会收到这条短信。

    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感到惊讶。别人怎么知道我去过新发地?你怎么知道这个?为什么你还能给我发短信?如何保护我的隐私?

    首先我们引用一组数据。截至6月20日6时,北京累计采集样本229.7万份。平均每天40万人次。 5月30日至6月13日,利用大数据筛选出涉疫情市场人员35.5万人并进行检测。

    短短几天,北京利用大数据分析高危人群所在位置和路径,发现超过30万人,并迅速进行核酸检测。与年初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利用大数据分析人群路径相比,此次北京的“大数据筛查”进一步体现了科技的力量,未来不可小觑。疫情防控。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顾名思义,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分为狭义大数据和广义大数据。

    狭义的大数据主要是指个人信息和上网习惯的大数据。更简单地说,就是你喜欢看的电视、你对购物网站的偏好等等。

    广义相对论主要是针对企业和社会的。例如,618这样的购物平台需要首先分析购物偏好,然后进行需求预测,最后提前预订商品。

    北京新发地疫情所使用的大数据是狭义大数据和广义大数据的融合,也是大数据技术的很好运用。

    你到底怎么知道我去了新发地?

    截至7月2日,官方尚未公布获取大数据的具体方法,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取已知内容,我们了解到了短时间内快速找到新发地访客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虽然并不全面,但该方法是初步排除故障的方法。

    https://img2.baidu.com/it/u=2515676839,38059219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通过检查店铺、仓库内的物品,确认货物信息和人员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携带病毒的物品,就会通过路线和接触者进行追踪,这也是识别密切接触者的依据之一。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社交互动信息分析。不仅仅是用社交软件信息来判断,而是通过社区电话调查、上门走访等方式,需要大量志愿者协助,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出去过新发地或在新发地工作的人。新发地。他们是多少人连续几天的密切接触,终于形成了可靠的信息。

    第三种方法也是最有可能、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利用GPS定位信息进行筛查。

    手机信号来源于基站,所以每个地区都有不同运营商的基站,信发肯定会有基站。当我们路过新发地或者在新发地停留时间较长时,当地基站会与手机建立通信连接,然后反馈给大数据,从而知道我们的位置。

    其实,当我们去另一个城市旅行时,还没下车,我们的手机就会收到一条短信:欢迎来到xx市。这实际上是GPS位置信息。

    事实上,大数据的应用对疫情防控发挥了很多积极作用。

    跟踪漫游路径

    三大通信运营商利用大数据,利用GPS定位和手机号码实名身份信息,帮助卫生部门定位潜在的疫情风险。

    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地追踪进出疫区的人员,减少甚至切断疫情的传播。

    只要您不扔掉手机或将其关闭,就可以检测到它。

    ​筛查有风险暴露史的人

    最近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消息:某趟车上有确诊病例,请各位旅客注意。

    有关部门可以查询这些同旅客的信息。基本上,当我们得知这个消息时,这些同机乘客已经确诊并接受隔离。

    https://img1.baidu.com/it/u=2344717809,73251018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067&h=500

    北京疫情“死灰复燃”后,北京并未采取封城措施。而是更加人性化地按街道划分防控层级,科学管理。大数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比如,武汉疫情初期,多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联手利用大数据技术共享信息,快速查询为全社会提供了保障。

    普通民众还可以通过多个社交平台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最新动态、地区疫情防控级别、辟谣功能等。

    让我们在纷杂的信息流中回归理性和思考,不盲目跟风,及时平息舆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抑制”了疫情的蔓延。

    大数据会泄露我们的隐私吗?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时代,所有隐私就像一层薄薄的纸,很容易被刺破、泄露。

    近日,不少从未去过新发地的市民也收到了短信。一方面,为了大家的安全,他们以宁可查千个错误,也不留一个错误的方式抗击疫情。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防止一些漏网之鱼。如果你明明去过新发地却没有主动举报,收到短信你就会感到愧疚。

    在这种环境下,确诊和疑似COVID-19患者往往被视为高危人群。

    如果个人信息被披露和传播,可能会导致被披露者及其家人受到歧视性待遇,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私人信息。

    这就需要运营商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梳理分析,政府部门严格监管,正确使用大数据这一有力工具。

    个人隐私和个人安全其实并不冲突。事实上,中国并没有特别重视隐私问题。每个人的隐私都应该受到保护。 “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否想让别人知道。力量依然在“我””。

    大数据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市民如何通过大数据追踪新发地接触者?隐私保障与技术手段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