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5电影十周年回顾:商业成功与观众评价的反差分析
电影版《变形金刚》已经陪伴我们10年了。不过,作为一部庆祝《变形金刚》电影十周年的作品,本片的表现其实并不那么友好。烂番茄新鲜度为15%,IMDB评分为5.4,低于之前被诟病的《木乃伊》。在北美,《变形金刚》首日票房仅1500万美元,也是该系列中最低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变形金刚5》将会把这个系列带入低谷。这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无论这部电影在中国和北美的受欢迎程度如何,变形金刚本身就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广告之一。其背后广泛的商业利润足以支撑《变形金刚》系列的持续发展。下去。从玩具到动漫,从电视到电影,三十多年来,变形金刚承载的不仅是情怀,还有商机。
别的不说,光从片中人物的颜值就可以看出来。或许很多观众也发现了,为什么现在的电影版形象与之前的动画片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事实上,变形金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充当了“显微镜”的角色。无论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如何,以及它们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都可以读出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以及大众对未来科技的态度。决心。最直接的体现可能就是机器人的形状。
一般来说,《变形金刚》中机器人的形象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设计工艺,二是审美趋势。这两个方面可以完全统一在“业务驱动”的含义下。
虽然变形金刚在概念上不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机器人”,但无论是设计师还是普通大众都会将其视为机器人大军的一员,并通过标榜机器人的形象来接受它们。因为从它们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外观还是设计思路,都代表了时代潮流下大银幕上机器人的固有形象。
从20世纪80年代的动画片到如今的电影版,这些外星人已经从铁皮罐头变身为极具机械美感的金属时装模特。这正是大银幕上机器人的进化,形态的变异。细节上的飞跃与人类对机器人的概念理解以及各个时代的技术风格密切相关。
1、谁启发了谁:玩具是第一生产力
别看如今很多观众抱怨《变形金刚》电影里的广告太多。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变形金刚本身就是一个广告。它们首先是玩具,然后是动画。
变形金刚是美国著名玩具制造商孩之宝()的招牌玩具,但它们原本并不属于美国。
1974年,孩之宝的玩具士兵系列(《特种部队》的前身)进入日本市场,但遭到拒绝。日本玩家对如此粗犷的美国士兵不感兴趣,但日本玩具制造商却找到了灵感。开发“微星小超“曼”系列,高约10厘米的可动迷你人偶。这个故事讲述了两派微型战士的故事,他们可以放大/缩小物体以供自己使用,并变得非常受欢迎。当然,此时的“微星小超人”也发生了变身,与机器人互不相干。
20世纪80年代,“MSI ”系列不断进化升级,出现了可以简单变形为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机器人角色。它们统称为Micro。
同时,机器人和变形的概念也被分离出来,开发出新的系列,例如变形为汽车的系列、变形为恐龙的系列、变形为收音机等小家电的系列等。这个独立的分支被称为,但此时这些机器人已经有了驾驶舱,必须由人类驾驶,从某种意义上让它们更像是机甲(该公司去年重制了该系列,如下图)。
这两个变形系列在日本销量不佳,并受到同时生产的另一款变形动画玩具《超时空要塞》系列的严重压制。然而,它们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并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致宝公司的关注。 1983年的东京动漫展上,孩之宝和孩之宝就已经开始研究合作事宜。
1984年,孩之宝正式收购Micro和两个变形品牌,并对它们进行改造,取消了机器人必须接受人类控制的设定,将它们变成了自主的生命体,并命名为“机器人”。我自己设定了剧情,漫威负责品牌宣传漫画。为了配合玩具的销售,我还制作了三集动画广告,这是《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前三集。没想到动画会播出。它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孩之宝干脆制作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从而产生了我们后来看到的98集的完整长度的动画系列。
变形金刚的起源在哪里?
关于变形金刚的起源时间,目前仍有两个流派。一方认为是1983年,是日本Micro及该系列的生产时期。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变形金刚。这就是变形金刚的最初根源。另一方认为,孩之宝在1984年购买版权后,改变了设定,并给了它新的名字“变形金刚”。这就是变形金刚的真正起源。目前两派之间的争论从上个世纪一直持续到现在,几乎是一场战斗。
2、你看起来有点聪明:工艺决定形象
从上述历史可以看出,变形金刚首先作为玩具诞生,而后作为动画诞生,开创了品牌驱动多个领域生产力的先例。而且,变形金刚是由动画和后来的电影带动的,带动了玩具销量更好,也算是反客为主的典型例子。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金刚都是四四方方的形状了。
首先,受限于当时的玩具制作水平,玩具的变形非常简单。无非是“屈臂、后移腿、转胸等”。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产品的轮廓限制了机器人的外观。 ,让后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避开极具80年代风格的汽车/飞机工艺。
比如擎天柱和红蜘蛛,作为汽车和飞机的代表,两款机器人的形象都与其改造后的产品息息相关。擎天柱胸前的车窗和红蜘蛛背后的翅膀无论怎么改都无法消除。失去这辆汽车/飞机的标志性外观。
其次,当年的动画只是为了支撑玩具的销售。没想到动画会比玩具更受欢迎。有些动画角色在目前的水平上甚至无法转化为相应的产品。
例如,威震天变身为瓦尔特 P38 手枪。原型玩具的机器人形状不是很理想。作为动画中霸天虎的首领,设计师对角色进行了大幅修改,让他不那么“丑”了。所以与同名玩具相比,动画中的威震天,如果不告诉玩家是同一个型号,估计很多人都认不出来。正因为如此,威震天玩具当时的出货量非常小,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顶级收藏品。
与此同时,孩之宝购买的玩具系列中根本没有多少机器人角色。随着变形金刚的流行,厂商也考虑加入更多的机器人角色,以应对动画剧情的发展和玩具销售。除了一些库存玩具外,孩之宝还得到了很多外援,比如和。
天火的原型是《超时空要塞》中的VF-1战斗机。孩之宝买下玩具设计使用权后,他们发现无法将其添加到动画中,因为《超时空要塞》是先有动画,再有玩具。 ,所以我不得不重置动画中的图像。
是属于日本Toyco公司的太空枪,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两个的形象与《变形金刚》动画中的其他变形金刚不同。两兄弟原本代表其他玩具公司。设计理念。
擎天柱为何要“戴面具”?
这是当时设计者的“无能”造成的。作为汽车人的领袖,擎天柱被定位为“正直、镇定、友善的长者”形象。然而设计师们发现,在设计擎天柱的脸部时,无论怎样都无法体现出上述特征,干脆给他戴上了面具。后来IDW官方漫画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澄清。由于擎天柱的脸色相当凶恶,他的创造者钛大师给他做了一个铁面具。制作一个面具来隐藏你的清晰度。显然你们无法设计它,好吗?幸运的是,你没有把胡子粘在柱子上。
3.美国和日本各司其职:适应形势的过渡期。
无论库存多么充裕,也到了见底的时候了。 1986年,孩之宝发现当年购买的品牌机器人终于用完了。动画剧情的发展进入了瓶颈。市场急需一批新玩具来替代旧角色。为此,《变形金刚:大电影》诞生了。
电影中,以擎天柱为首的一大批老角色选择了战死。新一代接过衣钵,大量未来派新型机器人出现。他们的改造产品不再局限于现在的交通工具,而是选择了太空战机。 、未来跑车等科幻产品,更重要的是,这样就无需花费大量资金向车企购买模型版权。
这种改变并不是机器人外形上的创新,而是有一些相应的变化。
机器人的造型不再局限于当前的科技产品,而是具有更多未来感的设计风格。
首先,根据变形后的形态来看,机器人本身不再是方形的,而是具有更加弯曲和流线型的设计,比如英雄和反派领袖补天士和惊破天,以及他们变形后的未来卡车/光子炮。风格融入机器人形态,使机器人形态更加符合人体动力学。至少补天士的汽车挡风玻璃不见了,惊破天也有了流线型的轮廓,而不是威震天的方脸。
但这两个人的玩具却让人大吃一惊,因为孩之宝在电影结束后将变形金刚玩具的设计委托给了一家日本公司。为了防止电影情节泄露,孩之宝改变了补天士和惊破天的设定。案件移交时,并没有告诉对方这两个人物是新一代的领袖。结果,设计师们并没有花很大的精力去设计领导人形象的玩具。结果玩具发售后,不少玩家都感到失望。
1986年后,美国对动画制作失去了兴趣,转而专注于漫画。日本企业购买了变形金刚品牌使用权和动画制作权,继续制作动画。 1987年至1989年,《拱门勇士》、《隐士》、《勇士》、《胜利奋斗》三部动画代表了日本版变形金刚,并推出了相关玩具。
由于日本动画和美国漫画在设计风格和剧情上有很大不同,因此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玩具。其实如果对比美系和日系车系的差异,你会发现美式设计风格注重整体结构,凸显强度和耐用性,而日系设计风格注重细节,凸显结构和精致。
不久之后,美国和日本的玩具就彻底分道扬镳了。
以上称为变形金刚G1时代。
虽然现在电影版变形金刚的造型已经成为玩具的主流,但孩之宝和孩之宝都无法忘记过去动画版变形金刚的形象。为了照顾老玩家,他们推出了MP系列玩具。
MP,全称,翻译过来就是“杰作”。这是变形金刚20周年系列,主打复古动画。随着当今玩具技术的进步,MP级玩具已经实现了过去在玩具上无法还原的动画形象的极致还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威震天。如今MP36威震天的形象与当年的G1威震天完全不同。 MP玩具几乎完全还原了动画中的造型,而且还可以完美变身为P38手枪。当然,它带来的是非常有创意的变形设计和高昂的价格(市场价1600元)
4、追求高精度工艺:未来金刚
1992年,《变形金刚》在美国重新推出,名称为“变形金刚第二代”(G2)。除了更鲜艳的颜色配置外,“球咬关节”首次出现在玩具上。这项技术是由“变形金刚之父”——该公司威震天、等设计师于嘉英照发明的。
变形金刚不再是僵硬的砖腿。随着金属件的增减,增加了球形接头,使玩具造型更加饱满、立体,并具有更好的可动性。
大约在这个时候,无论是玩具本身还是基于新玩具的动画,变形金刚已经初步摆脱了四四方方的形象。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质感和线条好的单品不会有抵抗力。因此,在未来变形金刚形象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后来变成动物的《兽人》系列,还是美日制片人联合推出的《舰队》和《银河力量》系列,虽然机器都有还是一个“变形形状决定外观”的机器人建模。对未来机器人的追求已成为延续至今的设计理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形金刚玩具不仅在技术上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它的受众群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变形金刚》是20世纪80年代最早引入中国的外国动画片之一。当时孩之宝的老外在上海艺术工作室推销《变形金刚》动画片,因为要价太高,但遭到拒绝,干脆卖了98集。 《变形金刚》全部免费赠送给上海电视台。谁不想要免费的呢?结果,动画播出后引发了观看狂潮。
不过,“免费的午餐”也到此为止了。趁着火热的状态,孩之宝的变形金刚玩具进入中国市场,获利无数,至今依然畅销。中国市场就是这样免费使用的。动画导致玩具要钱。
5、爆发式转型:电影版质的飞跃
“变形金刚”是一个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新世纪的品牌。许多变形金刚的粉丝已经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它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儿童,而是瞄准了更多的成年玩家。一方面可以继续服务当年的铁杆粉丝,另一方面也推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玩具。
例如,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的“D级”玩具与20世纪80年代的玩具类似,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改造。还有高级的“V级”,适合成年玩家,尺寸更大,细节更突出,改造难度更高;还有专门为收藏家等定制的“L级”和“U级”,更适合变形金刚动画。或者将电影的形式和汽车模型还原到现实水平,并添加光电和声学效果,变换极其复杂。例如2007年电影版中的L级Noisy。如果一个高端玩具想要完全变身为坦克/机器人形态,没有必要半小时内完成不了的任务。
2007 年的电影版是变形金刚的一项创新。电影版的风格与传统变形金刚完全不同。这一改动让不少老玩家愤怒,发起了对电影版的公开抵制。 。
但孩之宝此举实际上是想利用电影的全球声誉来进一步宣传自己的品牌。新变形金刚造型独特,与老版本的设计风格完全不同。就是要打破变形金刚20多年来的“有限变形形式”。基于“形”的设计理念,我们首先拥有一个符合时代潮流和当下审美趣味的机器人形态,然后将其变成各种交通工具/军事工具。此时的玩具设计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满足电影中的复杂要求。变形要求。
这一突破将变形金刚的设计风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变形金刚不再是过去四四方方的造型,而是变成了极具美国超级英雄动画风格的造型。这一变化也吸引了大批新生代玩家,更好地满足了新世纪的消费需求。
对于玩具来说,意味着设计上的颠覆和重新开始。自《变形金刚》电影上映以来,玩具工艺和技术在这些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弹簧齿轮、梯形卡扣、轴向接头等技术的引入,增加了玩具的稳定性和可玩性,同时也让变形设计得以进一步发展。
设计师 在只有擎天柱的人形概念图和现有模型的情况下,盲目地仅凭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了擎天柱玩具的“爆炸”变形。没想到,它居然和电影中擎天柱的变身理念非常相似,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除了这种爆炸性变形提供的新时代美学之外,与之前积木般的“积木运动”相比,玩具零部件的数量大幅增加,导致成本上升,销售价格飙升。
比如2009年,L级擎天柱当年的价格就飙升到了2000元,大黄蜂更是凤毛麟角。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至此,变形金刚的外形已经完全转变了。未来,变形金刚品牌的发展将更加贴近时代。
为什么威震天后期没有变成手枪呢?
变身为手枪形态的威震天只出现在第一代变形金刚中。此后,无论是在其他相关的动画和玩具中,还是在电影中,无论是大炮、坦克还是飞机,魏先生再也没有以手枪的形式出现过。
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制定了新的《玩具安全法律法规》,其中规定“玩具生产中禁止制造仿枪械”。
至此,威震天已经彻底告别了手枪。另外,手枪变身为机器人也极其奇怪。估计这是变形金刚玩具厂商非常支持的一项政策。
6、技术决定产业:时代美学与机器人制造
时代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要素。变形金刚从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它们形态的变化代表了一个时代人们对机器人形象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发展。文化特征和审美观点。
20世纪80年代,科幻电影蓬勃发展,银幕上的机器人数量骤然增多。一批专门从事机械设计的造型师诞生了。他们深受硬核工业机械的影响。同期,《机械战警》中的墨菲、《终结者》中的T-800形象都体现了工业设计形象。
这些机器人往往凸显机器本身的材质之美,追求形状、尺度、强度和强烈的冰冷质感。其中,变形金刚的机器人形态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战斗中充满了火花和碰撞。
而且,变形金刚的设计特点融入了当时日本流行的机甲战斗服的特点,比如“高达”和“超时空要塞”。他们注重身体的分解、变形和组合。例如,大力士等组合机器人就是受日本火车组合机器人的启发而进化而来的。这些机器人的出现对设计师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具备严格的结构工程和人体力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建模和设计逐渐趋同,大量同质化的机器人形象充斥屏幕,缺乏新鲜感。变形金刚历史上最低谷的时期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机器人也从大银幕上消失了一段时间。时间。
此时,以《终结者2》中的T-1000和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T-1000为代表的“液体人形”、“软机甲”等类型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机器人造型的重大变革。的变化。
新上任的设计师更加注重潮流科技。机器人的造型追求异化、个性和时尚,减少了机械和钢铁的味道,加入了生物、遗传、仿生甚至人文元素。 《恐龙战队》中变成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变形金刚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进入新世纪,人工智能、克隆等新术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幻电影中。这时,人形与机械生物混合的高智能机器人就出现了。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和美国电影《我,机器人》以仿真人形机器人为机器、人机结合、生物机器人、人造人等造型的载体,转移了人们的关注焦点和审美情趣。机器人的设定达到了“人”的程度,让观众感到陌生又熟悉,充满了对未知科技的诱惑和恐惧。
此时,电影版《变形金刚》被认为是一个异类。作为当年动画和玩具的产物,变形金刚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包括20世纪80年代的工业设计,机器形状复杂,各种零件凸出表面,金属质感强烈;还有20世纪90年代的软件和仿生设计,比如第二集中的堕落金刚,也与时俱进,融入了新时代仿生学。机器人的概念,其中有一个完全模拟人类的机器人,这些符号都表明变形金刚是过去和现在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典范。
随着《变形金刚5》的上映,或许是由于电影版风格一成不变而带来的审美疲劳,到了第四部电影的时候,观众们就会一边挥舞着钞票,一边排队买票,一边抱怨电影。这种情况还会再次出现。
其实这就是变形金刚的魅力所在。机器人造型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力和商业魅力,使其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包含着对整个科幻发展史的思考。其中,《变形金刚》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跨越30多年的机器人造型转型过程,成为科幻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品牌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代表作之一。科幻机器人最直接的表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