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4-12-5 05:26:5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意义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概况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

    (一)课程概念

    ①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学科),或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

    ②狭义:指一门学科。

    (2)整合理念。简单地说,融合不是混合,而是融合。将两者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 以工具的形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个要素,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主要的教学媒介。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中,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如课堂教学、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等,既成为学习的对象,又成为学习的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潜力,实施优质高效的教学。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不方便或无法解决的教与学问题。信息技术在支持现代学习和教学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清楚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判断、评价、有效利用信息,并利用各种形式传达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了解信息科学;对信息技术社会应用的态度。学生可以在参与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丰富了传统的认知工具,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理想的教与学支持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有力支撑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形象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和“发现学习”可以为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5)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多学科融合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地完成某个主题或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体验和活动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主观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

    2.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最简单的方式,也是目前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教师利用第三方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者使用一些相对好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利用各种教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此类应用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清楚地解释教材内容的结构,或者生动地演示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利用图表、动画等来展示动态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计算机外部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型,计算机取代了幻灯片、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并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

    https://img0.baidu.com/it/u=194492250,293735269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26&h=321

    如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如投影、幻灯、视频的教学效果,或者简单地取代了投影、幻灯、视频等媒体而成为教学中的一种装饰或点缀,那就毫无意义。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小,仅在必要时偶尔使用。学生只能听、看,没有机会练习。因此,在这种教学应用模式中,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沟通工具

    沟通与互动是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标志之一。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中或课后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创造一定的交流机会,必然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作为沟通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辅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利用BBS、聊天室等网络交流工具,设置一些专题,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设专题和讨论的权利。聊天室,让他们有机会交流课程的形式、老师的优缺点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

    讲授式教学仍是该级别的主要教学策略。学生仍然以个人作业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基本保持不变。然而,老师还有一项工作: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上的信息技术来组织和管理通信。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因为他们的感受和兴趣被激发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许多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被开发出来,为学生巩固新知识、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工具。预习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科技手段引导新的教学形式。计算机软件部分取代了教师的功能,如出题、评价等,这样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得到体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和节奏进行学习。

    学生有机会接触教学软件,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但信息技术的个别辅导功能不能过度放大,只能作为辅助功能。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在遇到障碍或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基本是封闭的,注重个性化的学与教。在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中,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思路也转向以学习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开放。当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他们就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拥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1.信息技术作为获取资源的工具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资源的丰富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如何快速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做出权衡,如何合理地重新组合资源为己所用的能力,以及这些能力的获取、分析过程信息是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突破书本作为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大大拓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的知识容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 ,但可以开阔你的思路。

    学生在筛选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事物多方位的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前整理所需资源并将其保存在特定文件夹中或创建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以选择有用的信息;他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例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字符等,由学生自己或资源库收集材料。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但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比如网速慢、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无法上学等,也可以采用第一种方法,但要求老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处理信息”。可以进行过滤。

    2.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处理工具

    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快速提取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的重组、加工和再应用。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在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流畅的思维表达能力,实现丰富知识的内化。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策略,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各年级。例如,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向往的地方的作文,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丰富的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和整理。最后,你选择一个写作主题,制定一个标题,将有用的文字、图形等加工成自己的文章,然后用Word编出漂亮的格式,你就可以写出一篇丰富而感人的作文了。

    3.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这是一种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或学习模式,既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或学习,也可以进行协作式教学或学习(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还可以结合“个性化”与“协作”将两者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在线协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基于个人需求。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师,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学习者可以在家或在办公室(通过计算机终端)或在旅途中(通过便携式多功能计算机)学习。每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以下操作功能: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信息源中复制所需的软件或资料);对所选信息执行操作分析、处理(重新排序或重建)和存储;直接与老师或其他学习者沟通(咨询、辅导、讨论和交流);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或共同操作软件或文档的内容。

    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点并按超文本结构。大规模的知识库和信息库,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者实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实现自我建构知识的意义,甚至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4.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https://img0.baidu.com/it/u=3893936777,1228384242&fm=253&fmt=JPEG?w=500&h=667

    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处理和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可以为这个级别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持。例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使用“几何画板”解决问题。确认;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自行进行实验,发现和总结一些数学规则和现象,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与计算、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景,让学生在各个领域进行学习。在真实、复杂的条件下做出决策和选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性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都是以信息技术为研发工具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模式,仍然是国内外所有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方向之一。

    4. 全面的课程整合

    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系统、科学地探讨和提炼时,必然会推动教育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

    1、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是:教材难度增加,偏重基础理论,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教材改写要遵循高难度、高速度、理论化的原则。课程设计应注重合理的学科结构、小而精的教学内容,注重使学生掌握一般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大纲应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技术训练,基础要广泛。教育内容还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教材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可视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以跳转到与该内容相关的任意知识点。和资源。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参考书已经多媒体化。它们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呈现声音、动画、视频和模拟三维场景教材的信息表达。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础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相关性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很大程度上脱离现实的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传递、技术训练则成为冗余和障碍。其次,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文字、线性结构转向多媒体、超链接结构。

    2. 信息能力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算”等能力。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强调学生的传统能力,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如果你缺乏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能力,就谈不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反之,在学科教学中正确应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当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视是由于重视和认识不够。它不仅需要计算机网络,而且否定了“传统”的读写能力。

    在教育内容改革中,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将成为改革的主体。这些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获取、组织、运算和评价)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协作的能力等,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这些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任务、制作真实项目的新教学目标必然会出现。

    3、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随着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组织结构和形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学目标强调真实性问题作为学习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生坐在教室听课的40或45分钟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限制。它必须以项目和问题为单位。学习时间和空间重新设计和规划。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安排分组上,也必须打破传统的按能力同质分组,实行异质分组。

    未来学校应该有更多这样的数学教学设计:在两周或更长时间的教学期间,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的收入选择职业,建立家庭关于纳税情况,包括选择贷款买房买家具,选择贷款买车,计算家庭日常消费等,计算每月收支表,最后进行小组报告。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基于真实任务,以协作方式完成作业,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能力融为一体,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意义及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