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正确引导策略探讨
【摘要】网络的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面对当前势不可挡的互联网热潮,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成长环境,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互联网的当代性质和重要性出发,通过互联网与学生成长的关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关键词】影响网络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千家万户。科学技术的发展既造福于人类发展,也给人类带来危害,互联网也不例外。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他们就可以享受到互联网这个奇妙的世界给他们的成长带来的甘露。与此同时,因沉迷网络世界而引发的自闭症、自杀、暴力、辍学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互联网为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体验他人心理感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孤独。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最渴望与他人交往。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网络可以隐藏对方的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让双方避免现实中面对面接触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这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坐月子带来的烦恼的发泄,也满足了他交朋友的心理需求。
2. 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成功的机会很少,但无论是在网络游戏中,还是在网上学习探索中,学生成功的机会更大,能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是一些在学习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通过网络发现了自己比别人优秀,从而摆脱了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3. 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互联网可以突破任何组织、民族、国家的限制,成为多元化的世界,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空间。这为青少年进行长距离联想和想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领域,不断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滋养。
4.有助于发泄不良情绪
现代社会让学生在各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产生一些不良情绪。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点,避免了咨询者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接触而带来的焦虑、不安、隐瞒实际情况等负面因素。它为个人发泄心理问题、放纵情绪提供了平台,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健康有益。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1、思想道德观念判断能力减弱
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然而,这些信息都是未经处理和过滤的原始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各种思想观念充斥其中,这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好奇心很强的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同时,网络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得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自行其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忘记了社会责任。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大于成人,网络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削弱了学生的道德,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后果。
2.造成社交沟通障碍
在线交流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他们可以选择“朋友”进行交谈,而无需透露自己的姓名、性别、身份和地址,并可以向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心满意足,他们可以说什么。可以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不需要担心失去朋友或者得罪别人,不需要在意别人的批评和训斥。这种人机交互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流方式,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网上朋友主要通过文字交流,交际口才无法锻炼,害羞心理无法纠正,交际行为无法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难区分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容易被欺骗。结果,他们的心变得更加封闭。久而久之,他们只愿意追求网络上的虚拟生活,而消极对待现实世界。
3、造成精神障碍
网络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学生,尤其是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人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对网络上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最终无法戒掉,导致网络成瘾。这种现象与病态赌博非常相似,是强迫性的、失控的。网络成瘾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在课堂上做白日梦。他们对学业、家庭、同学等漠不关心,但时刻关注着网络世界,期待着再次上网。一旦上网,他们就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导致过度使用互联网。过度依赖网络,让这些学生失去了远大理想。他们往往线上高度集中,线下则变得颓废、抑郁。
https://img2.baidu.com/it/u=4011232753,403559878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1067
4、造成人格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的模式蕴含着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或事没有爱和忠诚,行事冲动,犯错后毫无悔意,无法从中吸取教训,都是人格障碍的症状。一种。在网络界面中,当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他们总是对信息产生怀疑。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偏执、猜疑、不信任的心理。人格障碍。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总的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摒弃和遏制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取决于青少年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提高。 ——防护能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建议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的立体防护体系。
1.社会层面
(一)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为了严格管理网络,避免网络上的非法活动,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华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办法”。对规范网络和网络教育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立法进程滞后,法律处罚有限。加之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对于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加强网络信息监测管理
一方面,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删除互联网上无用的、有害的信息,阻断互联网上有毒信息的流动,最大程度地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程度,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 。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生活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占据文化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制作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网站,比如介绍一些名胜古迹、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家乡新面貌等,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多的提高。心理健康。加强积极的宣传引导工作。
(三)加大对商业网吧的管理
目前,中国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是网吧。许多网吧让学生为所欲为的环境是吸引学生光顾的重要原因。很多网吧只关心经济利益,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学生在上课时间上网,视而不见;当学生在网吧过夜时,他们视而不见;当学生关注色情和暴力内容时,他们会视而不见。量变的积累促成了质变的发生。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偏差、行为障碍等。因此,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政府应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关闭不良网站,取缔非法网吧,禁止未成年中小学生进入商业网吧,遏制形成和遏制网络污染蔓延,严厉惩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2. 学校级别
(一)加强学生网络德育
所谓网络德育,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的一种独特的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权,自觉做网络主人,遵守网络规则,不传播违法信息,不使用脏话,尊重他人隐私,自觉维护正常秩序互联网的。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做出选择,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二)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提高主动适应网络法制的能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防止学生陷入“网络陷阱”、防止学生“网瘾”、克服网络依赖具有积极意义。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举办网页设计比赛、制作网络电子读物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主动性。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鼓励各种兴趣的发展
对于那些想通过网络逃避现实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交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的疏离。例如,学校定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长期举办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小组等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有益活动。夏令营等,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有意识地转移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注意力。对于兴趣过于狭隘的学生,要培养广泛、健康的兴趣,教会他们处理好学习和玩耍的关系。对于那些在学校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为了心理满足而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既可以转移兴趣,又可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维护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
https://img1.baidu.com/it/u=332739896,284672953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3.家庭层面
(一)提高家长的网络素养
家长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必须了解互联网和网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网络世界,关注学生的网上活动,在线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教育纠正。遗憾的是,由于家长对互联网缺乏了解,大多数学生在上网时无法得到家长的指导。从而导致他们对上网时间、学习时间控制不当,甚至受到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业倒退。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客观、科学地对待孩子的上网问题。我们既不能强行阻止,也不能放走。我们要因势利导,严格控制上网时间、频率和内容,同时给予孩子最好的关爱。更有效的在线指导。
(二)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期望和态度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水平。家长要主动与孩子平等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世界,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精神上的爱的需要,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同时还要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接受自己的现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与学校开展教育合作
家庭和学校定期沟通,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同时,可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还可以开展咨询活动,与家长一起了解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为家长答疑解惑。
总之,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忽视它,也不能因为它的消极因素而停止进食。面对网络技术的浪潮,规范网络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时刻为他们着想,并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尽可能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扬长避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艺、劳更加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人才后继者!
参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调查报告》,2006年1月17日。
马和民、吴瑞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吴增强、沈志飞主编,《学校心理咨询研究》,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
彭丹玲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左明章等.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2(5)。
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中小学电化教育,2003(1)。
刘志华·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