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信息化:现代化标志及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历程
铁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于信息化,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将通信、信息及控制技术融入铁路运输的组织、客货营销及经营管理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革新传统产业,旨在提升铁路运输服务的质量,增强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并最终实现铁路运输的现代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技术领先的国家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运输的生产与管理工作,相继研发并推广了铁路客票座位预订、运输生产数据统计、运营管理以及货车实时监控等一系列系统,从而显著提升了铁路运输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国际铁路信息技术向综合化、集成化趋势演变。这一趋势使得不同运输方式及各类服务行业的信息系统得以互联互通,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为旅客和货主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全方位服务,进而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核心神经系统。
https://img0.baidu.com/it/u=2192553445,411265974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84&h=367
2023年,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7645亿元,新增铁路线路36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线路达2776公里。同年,全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增至15.9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为4.5万公里;复线占比为60.3%;电气化率为75.2%;西部地区铁路运营里程为6.4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为165.2公里/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运输需求持续攀升,推动了中国铁路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铁路信息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从单一机版逐步演变为多层次的网络应用体系。目前,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数量已超过5500名,配备有1600多台大、中、小型计算机,以及近10万台微型计算机。同时,已构建起覆盖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及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并形成了传输网、交换网和数据通信网这三大通信基础网络。此外,还陆续研发了包括列车调度指挥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和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应用信息系统。
2021年12月14日,国家铁路局正式发布了《“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至2025年,我国铁路的创新能力及科技实力将得到显著增强;技术装备将更加先进和适用;工程建造技术将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运输服务的技术水平将显著提高;智能铁路技术将实现全面突破;安全保障技术将明显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创新体系将更加完善;总体技术水平将位居世界前列。到2035年,我国铁路战略科技实力持续壮大,整体技术水平与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构筑起全球铁路科技领域的创新制高点、领导者和关键人才汇聚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23年7月25日,国家铁路局发布了《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旨在强化对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并对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流程进行规范化处理。
https://img0.baidu.com/it/u=2815933612,3480827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84&h=365
中投产业研究院推出的《2025-2029年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分为七章。报告起初对中国铁路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态势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阐述。随后,报告对铁路通信系统、铁路信号系统、铁路电气化系统、铁路信息化系统以及高铁数字化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接着,该报告对铁路信息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实的应用案例剖析及企业层面的深入分析,最终,对铁路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
本报告所依据的数据主要源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以及中投产业研究院及其市场调查中心,并参考了国内外多家重要刊物。这些数据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详尽性和多样性。此外,我们还运用了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关键发展指标进行了精确的科学预测。若您或贵单位意图全面掌握铁路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体系,亦或有意投身于这一领域的投资,本报告无疑将成为您手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参考资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