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举措与建议
加快建设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搭建国家级科研论文及科技资讯的高端交流平台,是提升我国战略科技实力的关键步骤之一。在对我国科研论文及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后,我们发现当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平台规模偏小、存在重复建设、开放程度不高、专业性欠缺、功能不够完善、交流不够顺畅等问题。同时,缺少能够吸收全球科研成果的平台或媒介,难以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角度对技术供给体系进行整合。因此,我们提出了整合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建立系统而深入的开放交流机制、提高交流平台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竞争情报人员的作用以及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等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我国未来高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获得审议通过,其中提到要“打造国家科研论文与科技信息的高端交流平台”。这一举措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七个关键点之一,对于推动科研信息数据的开放式高效共享以及广泛传播和应用,以及全面提升对科研活动的服务与保障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某些竞争激烈的领域关乎我国的发展和安全的特定目标。在这些领域,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业已演变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为此,必须运用国家行政力量,充分激发企业和科学家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活力,有效管理和运用科技资源,确保在高质量发展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01
https://img0.baidu.com/it/u=3438981997,419356032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901&h=500
我国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现状
我国目前拥有多种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包括科技论文资源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开放式的科技论文仓储、科技知识服务站点、学术社交网络平台、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服务型平台以及数据存储中心等(见表 1)。这些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从数据库建设、知识服务拓展至创新服务的构建,为构建针对前沿领域的高端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国际上知名的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相比,我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功能上尚有广阔的提升潜力。
1.1 科技论文资源数据库尚不能提供全周期知识服务
目前,我国科技论文资源数据库主要承担着汇集科技论文内容的任务,涵盖了论文的整合、查找、全文获取或链接以及引用等基本功能。然而,它尚未能够全面支持科研活动的整个流程。为了全面满足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需求,该平台不仅需集结各类学术论文,还需增设促进学术见解交流、追踪最新研究进展、实现科研成果与数据的共享、发现基金资助项目机会、监控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提供定制化的研究成果、推荐科研项目以及合作伙伴等服务与功能。我国主要的论文数据库普遍实行付费订阅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传播造成了阻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强调系统创新和大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制度不利于从事生产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获取科技知识,进而可能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1.2 学术搜索引擎的检索精准性和信息完备性还有待提高
https://img2.baidu.com/it/u=3526977010,350602115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000&h=500
我国现有的学术搜索引擎主要能够对来自众多学术平台的庞大科研文献以及科技资讯进行统一检索,并且运用特定算法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排序,最终将排序后的结果呈现给用户。尽管我国主流的学术搜索工具,比如百度学术,涵盖了广泛的文献资料,但在检索结果的精确度和全面性上仍有提升的余地。此外,它们在支持论文的开放获取方面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对于国内外知名的预印本平台以及数据仓储中心的资源,往往无法提供直接的免费全文下载链接。
1.3 科技论文开放仓储的价值还未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
科技论文开放仓储的构建是促进传统期刊出版体系向更为开放、透明和高效的学术交流模式转变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预印本平台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科技领域对预印本的认识尚浅,预印本平台的运用尚不充分,特别是在本土预印本的建设与发展上,与国际上知名的预印本平台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在以COVID-19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计20篇,其中中文文献8篇,英文文献12篇;这些文献最早发布于2020年2月17日,最迟则至同年8月2日。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国际预印本平台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超过4400篇,这些平台主要包括诸如、、SSRN、、等。
表1 我国主要的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