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级基地的多重担当
东莞市作为制造业的重镇,同时也是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主要产生地。为了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东莞必须致力于城市固体废物的源头减少、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安全的处理。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在这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达成上述目标。在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近期发布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中,该基地荣获了十佳案例的称号。踏入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园区,可见厂房四周绿树成荫,江水环绕,宛若公园。这里,虽是热门的拍照地,实则名列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更是广东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东实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党总支书记兼董事长熊彩虹指出,该公司的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整合了废物处理与再利用、环保技术的研发及转化、以及环保产业研发教育等功能。在基地内,可以实现对水、电、蒸汽、天然气等四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同时,基地还能将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炉渣、飞灰、臭气等三种二次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物的高效协同处理。
https://img1.baidu.com/it/u=2704210261,142281320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9&h=465
将垃圾倾倒入密闭的垃圾储存设施中,通过负压技术有效防止恶臭气体泄漏,随后垃圾在储存设施内进行5至7天的发酵,水分被过滤出来。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及其他恶臭气体,被抽风系统吸入炉内用于燃烧。垃圾渗滤液在废水处理中心进行深度净化,处理达标后回收,并在岛上循环使用。岛上清澈的景观池塘以及热电厂的冷却水,均由处理后的垃圾水转化而来。炉渣被视为珍贵的资源,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被转化为环保砖,广泛应用于各景区的步行道。至于那令人恐惧的二噁英,其致命弱点在于无法承受高温,而焚烧炉内高达850摄氏度的温度足以迅速将其消灭。
熊彩虹指出,垃圾焚烧所产蒸汽不仅可用于发电,还能为周边企业供应流动热能。这种流动供热方式,即将过饱和蒸汽充入移动储罐,再通过载运汽车运送至企业。此供能模式显著减少了企业开支,与天然气锅炉相比,采用移动供热可节省20%-30%的费用。
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每年能够处理200万吨固体废弃物,其中,能处理的危险废物涵盖了38个类别,总计约33.459万吨。这一处理能力大致等同于东莞市目前产生的危险废物总量的一半,显著减少了企业将危险废物外运至市外进行处置的安全隐患和运输费用。
https://img0.baidu.com/it/u=64380695,254619288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43&h=500
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领导叶志锋指出,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成功达成了东莞市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全面焚烧、不进行填埋”的战略目标,有效填补了东莞市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的不足,为东莞市构建“无废城市”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同时也为东莞市实现“双碳”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循环经济通过采用“取用—加工—再取用—再加工”的循环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取用—加工—废弃”的线性增长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必由之路。依托“无废城市”的建设机遇,东莞市全面规划、整体布局,稳步推进固体废物防治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治废”行动,迅速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构建。2025年,东莞有望实现一个固废产生量低、回收利用率高、填埋量逐渐减少的国家级“无废城市”目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