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5-27 15:54:49

雪后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其名蕴含廉洁文化与历史故事

    雪后晴空下的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马小宁 摄

    在陕西,若问哪个县名最能彰显廉洁精神,那无疑是“清涧”无疑。清涧,静默中能洗涤心灵,行走间可洗净双脚;清涧,不仅滋养人的气质,更能净化人的灵魂。

    清涧的名字,由一种精神而来。

    尽管范仲淹是在数年之后才完成了那篇广为人知的《岳阳楼记》,然而他在建造清涧城时所展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早已淋漓尽致。清涧城,古称宽州,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贞观年间。在宋仁宗统治期间,西夏的李元昊建立了国家并自封为帝,其野心勃勃,不断侵犯宋朝的领土。到了1040年,范仲淹在危难之际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时担任延州(今延安)的知州,肩负起保卫边疆和安抚民众的重任。1041年,范仲淹的部将种世衡提出,应在延州东北方向两百里的古宽州故垒处修建一座城池。他分析,此地位于战略要地,向西可保护延州,向东可获取山西的粮食,向北则可图谋银、夏二州。怀有深厚家国情怀和为民情怀的范仲淹采纳了种世衡的建议,并派遣他率军前往实施修建。然而,筑城过程极为艰难,官兵们不仅要修筑城墙,还要应对西夏军队的频繁侵扰。城内既无水井,居民饮水变得极为困难,因此难以长期坚守。种世衡下令在原地挖掘水井。然而,挖掘了十五丈深,却依然没有发现水源,只有坚硬的岩石层。于是,种世衡决定用重金奖励凿井者,并宣布“每挖出一畚箕的碎石,便给予百钱作为报酬”。在重赏之下,凿井者的信心大增,他们拼尽全力挖掘,穿透了数层石板,最终清泉喷涌而出。史书对此记载道:“水源大量涌出,水质清澈甘甜,城中的牛马都得到了充足的饮水。””远在京城的仁宗皇帝获报后欣然下诏,赐其城名“青涧”。

    传闻中,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八字中水元素不足,他对含有水元素的地名情有独钟。某日,他邂逅了“青涧”二字,喜爱至极,却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挥毫在“青”字之上添上了三点水,使得城名演变为“清涧”。因此,清涧或许成为了陕西省内唯一一个两次得到皇帝亲自命名的县城。

    县城虽不广大,但若拥有水源,便能充满生机。昔日,县城内清涧地区曾面临缺水的困境,然而在县域范围内,三条河流奔腾不息,它们分别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陕北地区的母亲河——无定河,以及清涧地区的母亲河——秀延河。这三条河流与昔日开凿的清澈涧水共同滋养了清涧的子民,使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得以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清涧的性格,被一种精神彰显。

    https://img0.baidu.com/it/u=1449913026,75531219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2

    米脂的女子绥德的男子,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清涧的石板,其色青蓝,质地柔滑,自古以来便享有盛誉。这些坦荡而坚硬的石板,以及清澈透明的涧水,共同塑造了清涧人的集体性格——在清涧,几乎人人具备敢于挑战、坚韧不拔,敢于与苦难和恶势力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

    自1925年起,清涧便成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到了1927年10月12日,一场新的武装起义——清涧起义爆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紧随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

    1936年二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抵达清涧县袁家沟村,意图渡过黄河进行东征。那时,天空飘起了大雪,他步出窑洞,攀上黄土山梁,目睹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深受触动,诗情涌动,于是,一首气势恢宏、流传千古的《沁园春·雪》便在此小山村诞生。

    经过11年的等待,毛泽东重返清涧。恰逢1947年3月,党中央决定迁往陕北,毛泽东及其同志们于清涧的土窑洞内举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枣林则沟会议”。会议作出决议,设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由中央书记处的三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领导,他们率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驻守陕北,负责中央事务的主持;同时,组建中央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他们需迅速渡过黄河,前往晋西北或其它适宜地点,执行中央交予的任务。

    清涧,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章节。

    根据数据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那个阶段,人口仅有八万的清涧县,竟有高达两万人投身革命行列,而在这场斗争中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更是超过了两千名。清涧的子民们,以生命之躯彰显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清涧的当下,因一种精神而精彩。

    在和平的岁月里,清涧依旧沉浸在“闹红”的氛围中——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在这片拥有超过3000年枣树种植历史的土地上,红枣林的规模已扩展至6万公顷。在这片广袤的山野之间,生长着无数能够抵御旱涝、与困苦共存的枣树,其中,著名作家路遥笔下的枣树仿佛是最为独特的一株。

    众多笔架山散布于我国各地,但位于清涧的这座笔架山,因其承载了路遥那支宛如巨椽的笔而显得格外崇高。清涧,这座路遥的故乡,尽管他在7岁时便被过继至延川县的伯父家中,然而那段不超过7年的童年时光,却始终弥漫在路遥的一生中。在路遥的作品中,描写的场景大多与清涧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那个名为“双水村”的地方。

    https://img0.baidu.com/it/u=665496538,42731190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86&h=500

    路遥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领略到他对于家乡清涧的浓烈情感。自文学创作起步,他的目光与笔触始终未曾远离过这片土地及其居民。他运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创作了大量感人的清涧故事,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众多普通却伟大的清涧传奇。

    清涧始终牢记这位杰出的子弟,把路遥视为一种文化象征、一张精神标识。

    陕西省即将推出的一项重大文化精品工程,是一部改编自路遥所著《人生》的电视剧作品,名为《人生路遥》。该剧以八九十年代为时代背景,描绘了陕北高家村青年高加林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努力拼搏的历程。在经历了种种世事变迁和命运的考验之后,高加林在时代洪流中书写了一个普通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为了精心制作《人生路遥》这部作品,清涧县依托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仅用了短短7个月的时间,便成功搭建了一座占地35.6亩的“人生”影视拍摄基地,生动地还原了小说中所描绘的80年代县城风貌。

    路遥所倡导的“如同牛般辛勤劳作,似土地般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在激励着清涧地区的党员干部以及广大村民。

    今日的清涧,县域经济实现了显著进步,村民们面露喜悦。新一届的清涧县委正积极引领全县人民,以大气魄推进“生态优先、产业繁荣、文化振兴”的三大发展战略,并且已取得显著成果。

    踏入这片神秘的土地,我领略了“忧国忧民,乐民之乐”的情怀,体会了“英雄辈出,今朝更辉煌”的豪情,还深悟了“勤勉耕作,无私奉献”的品格。这三种精神,凝聚成“清涧”,既警醒着官员,又滋养着百姓。

    在新的征程中,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都应怀揣着那股如同清澈溪流般源源不断的“清新之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雪后清涧县北国风光景区,其名蕴含廉洁文化与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