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圆心多种作法及起源介绍:利玛窦徐光启曾将其写作圜心
作法一:1、在圆上任意作两条弦AB、CD
2、分别作AB、CD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点O为所求
作法二:
1、在圆上任意取三点A、B、C
2、连结AB、BC
3、分别作AB、CD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点O为所求
作法三:
https://img0.baidu.com/it/u=2576882230,240571107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11&h=453
1、圆上任意取一点A,过点A作直线AB交圆于点B
2、过点A作AC⊥AB交圆于点C
3、连结BC,
4、作BC的中点O,则点O为所求
作法四:(同上1,2)
3、作∠BAC的平分线交圆于点D
4、作AD的中点O,则点O为所求
扩展资料:
圆心名字的起源:
https://img0.baidu.com/it/u=1395204297,324217319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93
圆的中心点被称为圆心。在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第一卷中,圆心被称作“圜心”。这种表述方式并非首次出现,例如在1857年,伟烈亚力编纂的《六合丛谈》第十卷中提到:“地球并非位于中心,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构成的平圆代表太阳的轨迹,戊为地球的球心,己则为圆心。”
在1859年,艾约瑟翻译的《重学》卷十一中提到:“以午时为圆心,午子线作为半径,圆心随着地心的速度向下移动,与所有物体的下落保持相同的半径,并以恒定的速度逐渐增长。如果抛物线方向不在同一平面上,那么经过若干秒钟,所有物体都将位于一个立体的圆周上。”
1873年,丁韪良在《中西闻见录》第8号中记载,将甲乙丙三个三角形等分,并以此三角形的边为基准,画出相交于点丁的线段,点丁即为圆心所在。随后,以甲乙丙三个顶点为圆心,点丁为边界,运用圆规进行测量,直至触及两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