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菇房与菇棚建造及菌渣配方栽培技术全过程介绍
平菇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用菌,本文作者对其菇房与菇棚的建造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针对利用菌渣配方培育平菇的整个技术流程进行了深入讲解。这涵盖了从杏鲍菇菌渣培养料的配置、发酵,到装袋、灭菌、冷却、接种,以及发菌管理、出菇管理和采摘等一系列关键步骤,旨在为菇农们高效利用菌渣种植平菇提供有益的借鉴。1 平菇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平菇在形态上与其他菇类相似,同样由菌丝体和子实体构成。菌丝体呈现白色,由孢子萌发并逐渐发育而来,形成多细胞结构,其丝状体带有分枝和横隔,外观类似绒毛。起初为单核菌丝,之后这些单核菌丝通过质配过程转变为双核菌丝。在培养基中,菌丝体吸收营养,当其发育到一定阶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便能够形成平菇的子实体。
1.2 生活条件
与其他各类可食用的蘑菇相似,平菇在成长发育期间对生长环境有着特定的要求,这些条件涵盖营养供应、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湿度、充足的空气、适宜的光照以及酸碱平衡(即pH值),而且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这些条件的具体需求也会有所差异。
2 栽培设施
栽培平菇时,设施建设需根据季节差异而调整。若计划在冬季收获,宜搭建半地下室温室,即菇房,以利于平菇生长;若夏季收获,则宜建造钢架大棚,即菇棚,效果更佳。不论菇房还是菇棚,选址时都应确保距离工矿企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超过1000米。
2.1 菇房建造
菇房,这种结构由底部用砖石或泥土筑成的墙体构成,顶部则覆盖着瓦片、草帘或薄膜等材料。温室菇房通常朝向南方,位于北方,其东西方向延伸,深度在0.5至0.7米之间,南北方向的宽度为8米,而东西方向的长度则在10至30米之间。挖掘出来的土壤可以被用来建造宽度在0.7至0.8米、高度在1.0至1.5米的前后墙体,以及脊部高度大约为2.5米的山墙。东西山墙各设一门,尺寸为80厘米宽、160厘米高,前后墙每2米处开设直径40厘米(或等边方形)的通风孔,屋顶脊部则留有2至3个面积为60厘米×60厘米的活动窗户。后坡采用玉米秸秆、麦草等材料铺盖,厚度在30至50厘米之间,而前坡则用竹竿支撑形成拱形,并覆盖薄膜、草皮等材料。墙体可采用砖石或中空砖进行建造,其结构厚度在12至24厘米之间,内部填充了保温材料。
2.2 菇棚建造
菇棚是一种以钢架或竹木为支撑结构,并使用薄膜、草帘等材料进行覆盖的构筑物。在建造钢架菇棚时,每亩所需的材料通常包括:直径为2.5厘米、长度为11米的镀锌钢管200根,镀锌连接器100个,固定器200个,压顶簧400个,压膜槽100根,压膜簧200根,地毛绳100根,以及两幅220公斤重的8秒流滴耐老化薄膜和120条草帘。竹木菇棚的建筑材料可以参考准备。菇棚通常朝向东西,背对风向,面向阳光,南北宽度在6至7米之间,东西长度约为40至50米,棚顶中央的高度大约为3米,边缘的高度则是1.5米。覆盖材料分为3到4层,首先是薄膜一层,然后是草帘,之后是薄膜和遮阳网等。
3 栽培技术
https://img2.baidu.com/it/u=2695924530,387844324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6&h=500
3.1 菌株类型和生产季节选择
平菇的菌株因出菇温度区间各异,故可被分为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以及广温型等不同类别。低温型平菇的出菇温度通常在5℃至15℃之间,中温型平菇的出菇温度通常在12℃至25℃之间,高温型平菇的出菇温度通常在20℃至35℃之间,而广温型平菇的出菇温度则通常在10℃至35℃之间。至于播种方式,则可以分为秋播、冬播和春播三种。秋季播种的最佳时期为八月底至九月底,若要进行大规模的商品菇生产,应选择这个时间段进行播种;冬季播种则安排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底,正值春节期间产量高峰,鲜菇市场表现良好;春季播种则需在二月之后进行,预计四月中旬至下旬将迎来出菇高峰。
3.2 熟料袋栽技术
平菇的栽培原料种类繁多,包括棉籽壳、玉米芯、杂木屑、大豆秸秆、豆粕、棉渣、麸皮、米糠、玉米粉、石灰以及石膏等。在工厂化生产杏鲍菇的过程中,由于仅生产头茬菇,培养基质的营养并未完全耗尽,因此仍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些物质经过处理后,可以加入到新的培养料中,用于平菇及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本文作者将着重阐述如何利用杏鲍菇的菌渣来培养平菇的具体方法与流程。
4 生产技术操作过程
4.1培养料配方和预处理
我国食用菌产业正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对菌渣的循环再利用研究变得尤为关键。在循环利用菌渣栽培平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配方:一是杏鲍菇菌渣占20%,棉籽壳占78%,石灰占2%;二是杏鲍菇菌渣占40%,棉籽壳占47%,麸皮占10%,石灰占2%,石膏占1%;三是杏鲍菇菌渣占70%,麸皮占20%,玉米粉占4%,豆粕占3%,石灰占2%,石膏占1%;四是杏鲍菇菌渣占50%,麸皮占20%,棉渣占20%,玉米粉占4%,豆粕占3%,石灰占2%,石膏占1%。杏鲍菇菌渣来源于杏鲍菇的工业化生产工厂,其制作过程包括去除外袋、进行粉碎、筛选以及晒干。此外,棉籽壳、棉渣以及豆粕等原料在混合之前,还需经过晾晒处理,并在拌料前进行适当的浸泡以增加湿度。
4.2培养料堆制发酵
依据配方要求准确量取各成分,人工或机械操作确保充分混合,将水分含量控制在65%至70%之间,pH值调整至6.5至8.0,接着进行堆肥发酵。堆肥宽度保持在1.5至2.0米,高度为0.8至1.2米,长度则无特定限制。每隔30厘米,使用直径5至8厘米的尖头木棒从顶部至底部垂直打入通气孔,并在堆肥表面覆盖薄膜或草帘。当表层温度在20厘米左右升至55至60摄氏度之间时,便启动第一次翻堆操作。完成复堆后,按照既定的打孔和覆盖步骤进行,并持续发酵过程。大约每12小时进行一次翻堆,连续进行3至4次,大约一周后发酵便告完成。发酵后的物料呈现深褐色或咖啡色,并散发出独特的香气。
4.3装袋
菇农在平菇栽培过程中,普遍采用常压灭菌法,而出菇袋则多选用低压高密度聚乙烯材质。这些出菇袋的尺寸通常为长40至50厘米,宽17至20厘米,厚度在2.5至3.0厘米之间。装填原料时,会使用装袋机进行机械装袋,这样做既节省了人力,又能保证料袋的均匀性和上下松紧的统一。袋口两端套上塑料环,并在环口处覆盖牛皮纸或三层报纸,最后用橡皮圈进行扎紧。
4.4灭菌和冷却
https://img1.baidu.com/it/u=1771672191,236767776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67
依照常规的灭菌流程,需将物料袋小心移至灭菌池中,并确保其排列有序,袋与袋之间留有适当空间以便空气流通。在常压灭菌过程中,需将温度升至100℃,并保持此温度10至12小时。灭菌作业完成后,待其自然冷却至适宜人工操作的温度,再将培养袋移出灭菌池,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菇房内,继续进行自然冷却。在常压灭菌作业启动之际,负责菌种培养与接种的菇房必须进行甲醛与高锰酸钾的熏蒸处理,或者点燃一熏净进行熏蒸,以实现对环境的消毒和虫害清除,确保接种前环境的清洁与安全。
4.5接种
菇农散户通常在菇棚的一侧,通过接种帐搭建一个小区域以在棚内进行开放接种。当培养袋中的物料温度降至大约30℃时,便着手进行抢温接种。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帐之前,必须更换衣物,并使用酒精对双手进行消毒。接种过程中,首先需将菌种的外层老皮去除,接着将菌种剥成玉米粒般大小,并将其分别接在培养袋的两端。随后,在端口套上环并覆盖报纸,最后将袋口扎紧。
5 发菌期管理
菇农可以将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的菇棚直接用作发菌场所,并在遮光后进行菌丝的培育。在发菌初期,需确保良好的通风和空气流通,大约5至6天后,温度会从30℃降至25℃左右,此时便开始菌丝的繁殖。在气温较高时,应将菌袋以“井”字形排列,并采取及时通风和降温措施。一旦发现受污染的菌袋,应立即予以清除。菌丝的培养周期通常在30至45天之间,当菌丝布满菌袋且生长健康无异常时,便标志着发菌的结束。
6 出菇期管理
菌袋内菌丝充盈大约一周后,袋口附近的菌丝开始增厚,小菇开始显现,此时便可以打开袋口,进入出菇管理的环节。出菇用的菌袋通常以墙状排列,两端出菇,菌墙之间保留约0.8米的通道用于管理。地面需用空心砖或普通砖块垫高大约20厘米,随后放置两根细竹竿,以此为基础码放菌袋,通常每层放置一层竹竿,总共堆叠6至8层,高度在1.0至1.2米之间。在冬季,对半地下室温室进行平菇的栽培时,可以适当提高码放的高度。对于用线绳扎口的出菇袋,可以解开扎绳,轻轻翻卷袋口,或者直接剪开袋口,亦或是使用套环覆纸覆盖袋口,然后揭去纸袋。平菇生长需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充足的氧气以及适量的散射光照。通常情况下,需要维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至90%之间,并在每天喷水的同时,注意适时进行通风换气。
7 采收及上市
平菇的生长周期较短,通常在一周左右便可收获第一批菇。当菌盖的边缘从内卷逐渐展开时,标志着菇体已经成熟。在采摘过程中,需一手按压住菇柄底部与培养料相连的部分,另一手则轻轻握住菇柄,缓缓扭转取下,同时去除多余的柄部多余部分。采摘前一日应停止浇水,而在采摘前两到三小时,轻轻喷洒一些水可以保持菇体新鲜且避免开裂。根据市场需求的状况,菇农通常在菇体七八成熟时便及时进行采摘并销售。
总结来说,本文已涵盖所有内容,愿它能对各位读者有所裨益。若大家渴望深入了解三农领域的知识,不妨关注本人。本人将每日撰写各类三农实用文章,恳请大家给予支持,包括点赞、收藏以及转发,在此先表感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