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小视频怎么拍,创新创业视频素材,视频拍创业创新小报怎么做
文:王智远 | ID:老板都不傻。
在开店之前,店名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像“胖都来”和“胖东来”这样相近的名字,店主不可能没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法律和舆论风险。
问题显而易见,然而为何仍旧选择这样做?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早已有所准备。
法人代表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同样姓“胖”,并且他们坦言自己确实有志于学习胖东来的经营模式。然而,这样的说法听听即可,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察觉,这其中必定隐藏着其他不为人知的动机。
在我看来,这堪称一种典型的系统性碰瓷行为:他们一边利用热点事件来吸引关注,获取流量,一边又小心翼翼地规避法律责任,尽可能地从中获利。
01
这被称为系统性,原因在于从商业视角来看,胖都来项目至少把握了三个市场细分领域。
首先,针对流量低洼地带进行精确打击。胖东来在零售领域享有盛誉,然而在浙江地区尚无实体店面,这一情况为胖东来带来了一种天然的保护。
名字一经公布,便引发了诸多争议,再加上开业前邀请众多明星录制宣传视频,与短视频平台上的争议相互交织,使得还未开业便已名声大噪,人气爆棚;这种策略显而易见:无论是黑红还是红,只要能红,就是成功。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关注度,无疑是稳操胜券。
第二点,疯狂试探法律边界。
记得那个关于真功夫的侵权纠纷吗?自2004年起,他们便采用了与李小龙形象高度相似的卡通LOGO,且一直未获得授权。
从2010年李香凝开始维权,案件历经多年,直至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最终判定那二十个商标无效。
目前民事赔偿案件尚在审理阶段。请注意,一旦此类事件被拉入时间轴,主张权利的一方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等待,而品牌方却能持续获益。
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胖都来的母公司早在2025年1月份便已成功注册了“胖都来”、“淘都来”等商标,这显然是早有预谋的布局。他们意图通过在不同类别中注册商标,来避免与胖东来直接产生正面竞争。
鉴于我国商标注册遵循“先申请”原则,且企业名称的注册与商标管理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因此这一制度中的缺陷被胖都公司牢牢掌握。
你说这不是钻空子么?一个字:巧;两个字:老练。
最后一点是,消费者认知本身很脆弱。
胖都来不仅照搬了“胖+三字”的命名模式,而且对胖东来的视觉形象(例如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和服务用语(例如“不满意即可退货”)等具体细节进行了模仿,进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搭便车”营销策略。
这种做法,在零售行业里已逐渐成为一条不为人知的赛道,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众多类似的“胖改店”,它们纷纷效仿商品布局、员工培训乃至薪酬体系等,这种现象已变得司空见惯。
我清晰记得,当元气森林刚刚问世之际,诸多厂商便在产品包装上玩起了边缘策略,将其推向市场,并借此吸引了大量关注。因此,胖都采取的这一手段,其本质并无二致:他们利用市场的漏洞、法律的灰色地带以及消费者认知的薄弱环节,逐步将流量转化为销量。
02
既然采取的是“借名”手段,那么这种做法能否长久维持?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品牌信誉作为赌注的商业冒险。
为什么是赌博?
由于短期内的收益与长期的风险呈现显著的不均衡状态,短时间内可以迅速获得流量带来的利益,然而从长远角度考量,构建品牌信誉却异常艰难,并且一旦信誉受损,常常难以恢复。
不妨拆解一番,你或许会好奇,目前零售行业获取一个客户的平均花费究竟有多少?据我所知,这个数字介于150至200元人民币之间,每位客户的花费如此。
胖都通过巧妙利用名字的相似性,成功将首月的营销费用降低至传统模式的30%甚至更低。由于消费者对此产生困惑,进而激发出好奇心,纷纷主动踏入店铺:这种借势效应,效果显著,立竿见影。
但问题也很明显:衰减得也快。怎么衰减?
https://img1.baidu.com/it/u=4193057899,81255899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63
非常简单:众多人初次踏入,误以为它是“胖东来”。然而,一旦察觉到服务质量一般、体验感不佳,他们第二次便很少会再次光顾。
在人们普遍的认知里,胖东来的形象鲜明:服务优良、价格公道、购物体验出色。倘若胖东来无法维持这些关键优势,反而可能会让消费者感到上当受骗,从而招致不良的评价。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地理真空期。
胖东来在浙江尚未开设实体店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将来不会在此地展开布局。在我上一次探访胖东来时,我得知,若政策条件允许,未来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并非全然没有可能。
这为胖都提供了一个抢夺消费者认知的关键时期,预计将持续12至18个月。
他们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占据消费者的注意力。这种策略,在“茶颜观色”效仿“茶颜悦色”的初期阶段也曾被采用。然而,当正宗品牌登场后,仿冒品牌便迅速被推向了边缘。
再来看看长期风险,最大的坑是信任崩塌。
从内部来说,员工迟早会意识到,名字易抄,内核难学。
当他们意识到所谓的“学习胖东来”不过是空谈,在服务、薪酬、管理等多个层面都未能跟上实际要求时,内部矛盾逐渐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士气遭受重创,人员流失情况愈发严重。
从外部来看,更直接:用户的反噬杀伤力极大。
你应该明白,消极的评价在传播上远超积极信息的速度,倘若胖东来未能履行“学习胖东来”的诺言,诸如性价比、服务体验等关键方面无法达标,那么后续将会出现何种状况呢?
一个大妈拍个小视频吐槽,胖都来想解释都来不及。
昔日那些诸如“康帅傅”、“雷碧”等品牌,最终都沦为了“山寨”的象征,提及它们都让人感到尴尬;因此,流量或许可以借用,但品牌价值却需自身逐步培育。
03
面对“胖都来”此举,胖东来于5月2日迅速作出反应,采取了坚决的维权措施。然而,这种维权方式真的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吗?我的看法是:这恐怕很难,需要很长时间,并且会让人感到非常烦恼。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背后涉及法律、商业以及人性的复杂较量。
即便缺乏一个确切的法律术语来指代,我仍需借助一个概念来阐述:那就是维护权益与承担损失。
举个例子:
胖东来公司曾涉足珠宝行业,但这一业务的收入占比微乎其微,然而维护自身权益所需的费用却异常高昂。律师费用、调查开支、诉讼时间……这些成本累积起来,早已超过了案件本身的经济价值。
数据显示,高达73%的中小型企业因维权成本高昂,最终只能选择默默忍受。违法行为的成本较低,而维护自身权益的代价却很高,这种情况似乎在无形中激励他人进行恶意诉讼。
审视一下胖东来的“红内裤”风波,博主发布了一段视频,结果合作工厂的订单量骤减。然而,企业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投入数百万资金才能洗清自己的名誉。
这还没完,跨区域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胖东来在河南崭露头角,“胖都来”在浙江声名鹊起,“红内裤”博主在陕西备受关注,“玉石纠纷”网红在广东人气旺盛……这一现象反映出地域性保护主义倾向以及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
胖东在杭州提起诉讼,然而不同地区对于“商业诋毁”和“名誉侵权”的判定标准存在差异。据律师分析,跨地域进行维权成功的几率较本地维权要低37%。这也就是说,异地维权不仅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且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还有短视频平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
该平台既是谣言滋生之地,同时亦承担着监管职责。在玉石纠纷中,抖音平台直至胖东来公司提起诉讼后,方才开始审查相关内容;而在红内裤事件中,误导性视频的播放量激增至高峰时,平台才开始对其进行封禁。
平台常常让流量短暂停留,一旦出现问题便着手补救,面对这种情况,你又能有何作为?据调查,高达87%的侵权投诉案件需要企业自行提供证据,而平台仅是进行一场形式上的审查。
更令人烦恼的是,那些从事职业打假和碰瓷的人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使得原本正常的维权环境变得混乱不堪。
胖东来的研究表明,在红内裤事件中,投诉者三年的时间里共提出了287起投诉,其中263起都成功获得了赔偿。这些人穿梭在法律模糊的地带,借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中的不足之处,对企业实施了勒索。
问题在于,在司法操作过程中,对于“过度维权”与“正当投诉”之间的分界线尚且不够清晰。
https://img1.baidu.com/it/u=1127710806,2874102277&fm=253&fmt=JPEG&app=138&f=PNG?w=500&h=753
谈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在“胖都来”事件中,有高达63%的消费者误将其视为与“胖东来”有关系的品牌;这一现象揭示了零售行业的一个严重缺陷:消费者对于品牌标识的依赖程度远超对产品本身的关注。
将“胖东来模式”提炼为“胖+三字”标识、采用红色作为主要色彩以及提供退货服务等易于复制的特点后,原本的核心优势却遭到了遮蔽。
这就像是你买手机,只看外壳不看芯片,结果发现性能根本拉胯。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于东来前两天注销抖音账号的事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适当降低公众的关注度,对于企业来说,能够有效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争议和侵权纠纷之中。
若零售业的难题仅凭维权和沟通就能得以解决,那该有多好,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
04
所以,这件事对中小企业最大的警示是什么?
胖都揭示了一个严重的误解:将投机视为创新,将模仿视为捷径。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模仿”变得普遍的情况下,企业究竟该如何摆脱对既定路径的依赖,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
我认为,有几点值得认真反思。
首先,需明确一点:品牌建设并非事后之举,而应作为首要行动。众多中小企业往往抱有“先追求利润,后维护品牌”的念头。然而,胖东来的经营策略与此截然相反:自创业之初,便已注册了涵盖45个类别的全类商标,并长期维持一支专业的法律顾问团队。
如今众多人抱怨维权成本高昂,实则并非维权本身昂贵,而是因为您自身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基础工作尚且未能稳固,又怎能谈及维权之事呢?
此外,其母公司还擅自注册了与“淘都来”相关的商标,这一行为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众多中小企业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偏差。
商标布局并非无所不能,一旦被判定为“恶意囤积”,就可能转变为侵犯他人权利的证据。因此,我们不应等到事情发生才寻求律师的帮助,而是应该提前树立法务意识。
第二点是,模仿不是出路,差异化才是活命之道。
那些效仿“胖东来”模式的店铺,最终未能成功转型,而真正实现突破的,却是诸如杭州永辉这样的超市。
这究竟倚赖什么?非是名头,而是服务中的细微创新:在母婴室安装了紫外线消毒设备、推出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购物车……这些才是真正触动用户心弦的亮点。
这说明啥?
中小企业不应仅仅模仿大品牌的做法,更应专注于特定领域,将那些大企业忽视的难题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机遇。
您可以为社区中的老年消费者提供“代购加配送”的专项服务;同时,在生鲜产品领域,可以搭建一个透明的供应链追溯体系;这些切实可行的差异化措施,远比仅仅依靠品牌知名度来得有效得多。
第三点强调: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并非源自名称的相似性,而是源于两者之间的价值共鸣。为何胖东来能够俘获消费者的心?只需观察其具体做法便能明了:员工薪资从7000元起步、每周二闭店进行培训……这些举措并非徒有其表,而是将人力成本转化为宝贵的信任资本。
反观那些蹭热点的企业呢?
总怀揣着通过流量获取收益的念头,却因削减开支而削减员工奖金,导致服务质量受损,最终遭到了消费者的负面评价,被比作“东施效颦”。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胖都来事件中最为讽刺的一点是:正当那些效仿者热衷于复制名字之际,被效仿的对象早已超越了“品牌”的范畴,演变成为了一个代表社会价值的集体。
胖东来将九成利润分配给员工,并设立了“委屈奖”等激励机制,其目的实际上在于营造一种归属感,使企业成为员工与消费者共同承担命运的共同体。
所以,中小企业要想穿越周期,就得明白一件事:
商业的终极目标并非击败对手,而是成为他人无法绕行、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所在;真正能够引领行业变革的,从来不是那些简单的模仿者,而是那些敢于突破常规、重新塑造游戏规则的创新者。
名字或许可以模仿,但人心、价值这些,真能通过学习获得吗?抑或我们应当尊重行业规范,尊敬前辈经验,以及遵循基本常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