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高危行业:危险化学品主要危险特性及存储管理要点
化工是易发生火灾、爆炸等灾难的高危行业化工企业生产存储的大多是
[]
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是什么?
应该如何存储管理?
[]
一起来看
↓↓↓
↓↓↓
主要危险特性
01
燃烧性
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中的可燃性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有机过氧化物等,在条件具备时,都有可能发生燃烧。
02
爆炸性
爆炸品可能由于其化学性和易燃性引发爆炸事故,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可能由于其化学性和易燃性引发爆炸事故,易燃液体可能由于其化学性和易燃性引发爆炸事故,易燃固体可能由于其化学性和易燃性引发爆炸事故,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可能由于其化学性和易燃性引发爆炸事故,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危险化学品可能由于其化学性和易燃性引发爆炸事故。
03
腐蚀性
强酸、强碱等物质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损坏,也会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当它们接触人的皮肤、眼睛、肺部、食道等时,会引起表皮组织发生破坏作用,进而造成灼伤,内部器官被灼伤后会引起炎症,甚至会造成死亡。
04
毒害性
许多危险化学品能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还能进入动物体内,当这些危险化学品在人体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扰乱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或者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的病理改变,也会引起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会危及生命。
储存管理
1.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
(1)危险品储存方式分为三种:
隔离储存是一种储存方式,它指的是在同一房间内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物品之间要分开一定距离,非禁忌物料之间需用通道保持空间 。
隔开储存是一种储存方式,它是指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使用隔板或墙,把某些物品与禁忌物料分离开来,这里的禁忌物料是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 。
这是一种储存方式,即把危险品进行分离储存,要在不同的建筑物内,或者在远离所有建筑物的外部区域内进行储存 。
依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能,进行分区储存,进行分类储存,进行分库储存。各类危险化学品不可以与禁忌物料混合存放。
(3)储存危险品的建筑物、区域内严禁吸烟和使用烟火。
剧毒化学品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四无一保”,要严格遵守“五双”制度 ,“四无一保”指的是无被盗、无事故、无丢失、无违章、保安全 ,“五双”制度指的是双人收发、双人使用、双人运输、双人双锁、双本帐 。
2.储存场所的要求
https://img0.baidu.com/it/u=116157166,24966868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08
储存危险品的建筑物不能有地下室或者其他地下建筑,其耐火等级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层数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占地面积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安全疏散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防火距离也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设置储存地点,设计建筑结构,除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应考虑对居民的影响。
(3)储存场所的电气安装。
危险品储存建筑物内的消防用电设施,要充分满足消防用电需求。危险品储存场所内的消防用电设施,也要充分满足消防用电需求。这些消防用电设施,还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中的有关规定。
危险品储存区域的电气系统应符合国家有关电气安全规定,建筑物内的电气系统也应符合国家有关电气安全规定。特别是易燃易爆危险品储存场所的电气系统,应符合爆炸场所电气安全规定。
(4)储存场所的通风及温度调节。
储存危险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并注意设备的防护措施。
储存危险品的建筑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
通风管道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
通风管道不适合穿过防火墙等防火分割物,要是一定要穿过,那就应当用非燃烧材料进行分隔。
储存危险品的建筑,其采暖的热媒温度不应该过高,热水温度不应超过60℃,不得使用蒸汽采暖,也不得使用机械采暖。
管道和设备,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3.储存安排及储存量限制
危险品储存安排由危险品分类决定,由危险品分项决定,由容器类型决定,由储存方式决定,由消防要求决定。
遇火能引起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的危险品,不得在露天储存,遇湿能引起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的危险品,不得在潮湿的建筑物中储存,遇潮能引起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品,不得在积水的建筑物中储存。
受日光照射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引起燃烧、爆炸、分解、化合,或者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品,应该储存在耐火等级为一级的建筑物中,其包装要采取避光措施。
爆炸物品不能和其他类物品一同储存,必须单独隔离且限量储存,仓库不能建在城镇,并且要与周围区域、交通干道、输电线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要与爆炸物品隔离储存,要与氧化剂隔离储存,要与易燃物品隔离储存,要与自燃物品隔离储存,要与腐蚀性物品隔离储存。易燃气体不能与助燃气体同储,易燃气体不能与剧毒气体同储。氧气不能与油脂混合储存。盛装液化气体的容器属于压力容器的,必须有压力表,必须有安全阀,必须有紧急切断装置,并且要定期检查,不得超装。
易燃液体不能与氧化剂混合储存,遇湿燃烧物品不能与氧化剂混合储存,易燃固体不能与氧化剂混合储存,具有还原性的氧化剂需要单独存放。
有毒物品应该储存在阴凉的场所,有毒物品应该储存在通风的场所,有毒物品应该储存在干燥的场所,有毒物品不得露天存放,有毒物品不得接近酸性物质。
腐蚀性物品,其包装一定要严密,不允许出现泄露的情况,并且严禁与其他物品共同存放。
4.危险化学品库房的养护
危险品入库的时候,要严格检验物品的质量,要严格检验物品的数量,要严格检验物品的包装情况,还要查看有无泄露。
危险品入库之后,要采取恰当的养护措施,在储存期间要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其品质出现变化,或者包装有破损情况,或者有渗漏现象,又或者稳定剂短缺,都应该及时加以处理。
库房温度应严格控制,要经常检查,发现温度有变化需及时调整,库房湿度也应严格控制,要经常检查,发现湿度有变化需及时调整。
化学品仓库的温度应进行控制,控制范围在-10℃~+35℃之间,这是根据所储存化学品的性质来确定的。
化学品仓库应设置干温度计,还应设置防爆空调,用来控制化学品仓库内的温度。空调设置的位置最好远离进排风设备,并且要满足电器防爆的要求 。
对危化品库房窗户使用挡板遮挡,防止太阳直射。
5.危险化学品出入库管理
https://img0.baidu.com/it/u=1251385266,241681414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1)储存危险品的仓库,必须建立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危险品出入库前,都要按照合同内容进行检查验收,还要进行登记。验收内容涵盖数量、包装以及危险标志。经过核对之后,才可以入库、出库。要是物品性质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能入库。
进入危险品储存区域的人员,必须采取防火措施。进入该区域的机动车辆,必须采取防火措施。进入此区域的作业车辆,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装卸危险品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要做到轻装。搬运危险品时,也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要做到轻卸。严禁对危险品进行摔、碰、撞、击、拖拉、倾斜和滚动。
装卸对人身有毒害的物品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危险性穿戴相应防护用品 ,装卸对人身有腐蚀性的物品时,操作人员也应根据危险性穿戴相应防护用品 。
(6)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互为禁忌的物料。
装卸易燃易爆物料时,需要进行修补、换装、清扫操作,此时应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是铜制的、合金制的或其他防爆工具 。
6.废弃物的处理
(1)禁止在化学危险品储存区域堆积可燃废弃物品。
(2)泄漏或渗漏危险品的包装容器应迅速移至安全区域。
按照化学危险品的特性,运用化学方法或者物理方法来处理废弃物,不可以随意抛弃,不能污染环境。
使用注意事项
1.危险化学品灭火方法
扑救压缩或液化气体火灾,有基本对策,一是可以用水扑救火势,二是能用干粉灭火,三是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扑救易燃液体火灾,基本对策如下:一般情况下,可用雾状水进行扑灭。而使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通常会更具成效。
扑救爆炸物品火灾时,基本对策如下:水流要采用吊射,千万不能用沙土盖压。
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基本对策如下:绝对禁止使用水、泡沫、酸碱灭火器等湿性灭火剂进行扑救。遇湿易燃物品应使用干粉、二氧化碳进行扑救,不过只有金属钾、钠、铝、镁等个别物品用二氧化碳扑救无效。固体遇湿易燃物品应用水泥、干砂、干粉等进行覆盖。
扑救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基本对策如下:可应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也可用泥土、砂袋等灭火,甚至还能用干冰、液氮等进行低温处理。
扑救毒害品、腐蚀品火灾时,基本对策如下: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以此避免腐蚀品、毒害品溅出。遇到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时,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进行稀释中和。要是浓硫酸量很大,应先用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之后再将着火物品与浓硫酸分开。
扑救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火灾,基本对策如下: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用水浇灭燃烧区域及其周围的一切火源。可选用干砂和不用压力喷射的干粉进行扑救。还可应用泥土、砂袋等筑堤拦截。
扑救放射性物品火灾,有基本对策,可快速出水灭火,也可用泡沫扑救,还可用二氧化碳扑救,也能用干粉扑救。
2.化学品沾到身上的注意事项
皮肤接触方面,当皮肤被污染,需用流动清水冲洗;要是头面部出现灼伤,要留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眼睛接触到污染情况时,要立刻提起眼睑,接着用大量流动清水进行彻底冲洗,冲洗时间至少为15分钟。
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把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以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被污染,不要随意把水疱弄破。
口接触:对于口服者,要依据物料性质来对症处理,若有必要则需进行洗胃。
温馨提示:
化工企业
在生产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会出现安全事故
因此企业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