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4-2 22:52:26

孙楚航罗亮:以数字思政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为孙楚航和罗亮,他们均是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的研究员。

    国家领导人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作出强调:其一,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其二,需提高网络育人的能力,切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意识形态工作。伴随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首要环境”。这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数字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化重大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范式转型与全面应对。它并非传统思政的简单增添,也不是仅仅进行方法上的改进,而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运行适应数字时空境遇所进行的转型升级。数字思政的研究对象为数字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它对数字社会思想与行为的引导规范进行学理阐释、理论表达和实践创新。通过从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着手,推动思政教育新生态的构建和体系的创新,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https://img0.baidu.com/it/u=4183129568,357518583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94

    价值塑造需要主体和客体,同时也受主体能动改造客体的历史阶段所限制。数字社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重新构建了虚实的边界,创造出了人机关系,数字思政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思政的发展与转型。在个体价值层面,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构建新型的主客体交互关系。通过互动性、参与性的数字手段,来调动人的内在精神动力。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挖掘人格潜能,从而助力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在社会价值方面,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际需求。通过运用数字手段,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引领并塑造数字空间的主流价值。凝聚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网络共识。充分激发“数字公民”在创新创造方面的活力。加强数字空间的政治话语传播工作,以形塑政治信仰与身份认同。同时,活化文化资源,拓展文化空间,产出一批与主流价值相统一的数字文化产品。并且,要防范和抑制网上的攻击渗透行为,从而构筑起数字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目标设置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始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展现了其根本的意愿和要求,同时也映照出了社会发展的目标。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得到广泛运用,构建起了特殊的数字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其根本目标仍旧是提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对主观世界进行改造。其具体目标结合数字育人的新特点,从而形成新的目标与导向。其一,凭借价值引导来超越技术异化。数字思政将促进人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当作目标,以此规避技术依赖以及数字成瘾的情况。其二,通过精神疏导来打破数字时代的交往壁垒。发挥价值功能以启智润心,化解人在数字社会中因缺少时空真实感知而形成的认知困境,防止成为内心世界被“信息茧房”剥夺和抽离的“空心人”,助力受教育者建设思想空间和精神世界,避免出现精神空虚、情感荒漠的“信仰危机”。三是利用道德规范来降低数字风险。推动构建适合数字时代的道德观念,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准则,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规范。克服因技术黑箱而带来的数字社会风险,克服因数据泄露而带来的数字社会风险,克服因算法歧视而带来的数字社会风险。引导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行为品性,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法律意识,引导受教育者树立道德责任。化解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信任”危机。助推和谐社会的建设。

    数字化能够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推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数字社会的深入发展,像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这类传统的思政内容体系,将会在知识图谱的构建过程中逐步实现数字化。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需要正确且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和数字手段,把网络育人与课堂育人相互结合起来,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且终身受益的课程。其一,要强化数字思维的培育。数字思维意味着人们要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塑造出数字逻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具备对数据的敏感性,擅长发现、运用以及生产数据,同时还要维护数据的安全。数字思政会因事而发生变化,因时而不断前进,因势而呈现出新的面貌,持续强化对数字思维的培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擅长运用数据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其二是注重加强数字伦理教育。在数字世界里,基于物理世界中自然人这一前提而构建起来的伦理关系需要重新进行审视。数字伦理需防范因技术逻辑主导而出现的失序失范现象,要依据人的生物与数字的双重属性、虚实同构的行为法则以及算法决策的束缚制约等进行重新界定,进而构建起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数字理性相契合的数字伦理体系。数字技能指的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以及创新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数字思政需要关照数字技能,把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基础性知识放进课堂里。通过对理论进行解读以及让受教育者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恰当地运用数字化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并且积极地开展探索与创新。

    https://img2.baidu.com/it/u=1634599078,94454095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9

    国家领导人指出:人所在的地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应在那里。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它也应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当代青少年学生属于网络新生代,思政工作自然要朝着学生聚集的网络平台前进,推动思政工作体系从传统向现代进行数字化转型,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充分占据网络育人的空间。当前,要推进数字思政建设,除了充分利用传统思政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之外,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推进方法体系的创新。数字技术促使知识范式发生转型,从归纳演绎转变为数据分析,从知识理性转变为计算理性,从人类认知转变为机器认知。数字思政方法体系处于持续创新的状态,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思政的谈心谈话法、典型案例法、榜样选树法等,另一方面也要拓展思政工作的方法工具,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统一,以及计算思维与思政思维的融合。借助全息投影、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这些技术,把“单向度、讲授式的教育教学”转变为“声、光、电多维度的教育教学叙事”,从平面的状态转变为立体的状态,从静态的形式转换为动态的形式,达成沉浸式的场景来驱动教育教学。其二是对数据进行治理。构建思政大数据中心,打造思政数据集成调控的中枢“驾驶舱”。数据接口可辐射到校园生活的不同场景,能够从日常思政工作、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里采集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数据。制定标准化的数据管理流程,把庞杂的育人数据资源进行聚合分类,对其进行分析研判以及动态调配。再者,要加强算法治理。算法被嵌入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周期之中,并且被植入到思政课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场景里。要合理地对算法梯度和维度进行调控,把动态识别、分类标签、个性推送、信息留痕的算法运行全流程进行优化,着眼于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以及自由转换,以实现技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第四是要加强平台建设。打造一个思政数据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集成了多个系统。在日常思政层面,创建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平台、综合考评与评优评奖平台、一站式社区育人服务平台、心理育人智慧系统以及志愿服务认证平台等多个维度的平台。这些平台贯穿了学校师生的各类互动场景。同时,还建强了思政金课网络数据系统和“沉浸式”大思政课平台,并且建设了精品课程思政案例库平台。

    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贯彻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思政工作,进一步推进数字思政建设。这既需要加强数字思政的顶层设计,对理念、内容、形式、方法进行创新;也需要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深化数字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理论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思政工作的创新,以增强其实效性。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2日06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楚航罗亮:以数字思政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