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西安交大合作于陶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
1 月 24 日,记者获悉,2018 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跨学科合作。他们在陶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且是原创性的突破。其中,有部分研究成果把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给填补了。这些成果为揭示古代彩绘工艺提供了范例,也为修复历史提供了范例,还为真伪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同时,这些成果为深入理解早期彩绘制作技术与工艺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对艺术品进行真伪判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https://img0.baidu.com/it/u=276656674,415633869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这些研究成果已在户县陶器的保护修复工作中成功应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合作起始于 2010 年。西安交通大学将自身在材料学、化学、建筑规划、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针对文物保护工作里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发以及科研攻关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把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运用到文物考古以及博物馆建设当中。
http://t15.baidu.com/it/u=1195393064,999012944&fm=224&app=112&f=JPEG?w=500&h=500
在“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保护关键技术和应用”这一项目里,科研人员面对中国古代彩绘出现病变的状况,以及古代彩绘所具有的珍贵、不可再生和大型彩绘不可移动等特性。他们通过材料化学、分析化学、考古修复等学科相互交叉,创新性地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是以“建立指纹图谱—鉴定制作工艺—研制保护材料—构建材料评价体系”为核心,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材料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保护应用”项目里,科研人员针对陶质文物的关键病害展开研究。他们深入研究用于黏接和回贴的保护材料,也研究用于渗透加固的保护材料,还研究用于表面防护的保护材料。同时,他们探索保护材料的功能时效以及寿命预测方法,对影响有机、无机保护材料寿命的主控环境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在研发材料模拟保护和现场保护实施之后,证明了微纳米硅基保护材料具备良好的基体匹配性和兼容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