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与课程政策文件详解
【本讲提要】1.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概况
1.1.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简况
1.1.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政策文件简介
1.2 “素质教育”视域中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1.2.1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框架
1.2.2 “框架”的基本特征
1.2.3 “框架”的启示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政策文件的简介。【此小节主要内容】
① 新课改前的主要课程政策文件
② 新课改中的主要课程政策文件
① 新课改前的主要课程政策文件【本小节提要】
1984 年的《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
该大纲于 1984 年颁布。
1987 年有《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试行)》。
1986 年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1985 年在美国召开了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该大会的“工具论”对这次大会产生了影响。1983 年的大纲被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于 1987 年 10 月 28 日颁发。
课程目的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3)《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994)
1991 年 10 月,国家教委在济南举行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于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此纲要于 1994 年 10 月正式颁布。该纲要详细规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首次提出计算机课程将逐渐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科学的观点。
(4)《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1997)
国家教委组织专家对 1994 年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进行了修订。本大纲以试行稿为基础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添了网络通信、多媒体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等新内容。同时,针对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模块,在内容和要求方面进行了调整,这样能更好地体现计算机学科的规律。
本大纲是国家针对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所设定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计算机学科教材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考试的主要依据。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其文号为教基〔2000〕33 号;还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号是教基〔2000〕35 号。
课程的名称进行了更改,从“计算机课”正式改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新名称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也更具国际化。会后决定,从 2001 年起,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在中小学以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部规划要求下,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有阶段目标。2001 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也要开设。2003 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