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宵节灯彩艺术:从汉朝到现代的千年传统与民间习俗
新华社于 2 月 21 日在上海发布消息(记者是张建松)。“一曲笙歌如同春天的海洋般广阔,千门灯火宛如夜晚的白昼般明亮。”灯彩在过年时是最能体现喜庆和吉祥氛围的象征物。尤其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张灯结彩”,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不仅衍生出了送花灯、猜灯谜、舞龙灯、抢滚灯等多样的民间习俗,还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灯彩艺术。民俗专家、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华龙介绍说,元宵节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此习俗起始于汉朝。史料记载,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已有上元节放灯的习俗。那时,无论是豪宅闹市,还是寒门陋巷,都高挂灯笼,与月亮争辉,以此来庆祝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到来。到了唐朝时期,国泰民安,元宵放灯的习俗成为雅俗共赏的全民文化活动。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蔚为壮观。
https://img0.baidu.com/it/u=4218034056,245297353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200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歌都描述了当年的元宵盛景。比如唐代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里写道:“火树与银花交相辉映,星桥的铁锁开启。暗尘随着马离去,明月追逐着人而来。”宋代京都的灯市常常绵延达几十里,诗人陆游曾写道:“那突兀的球场如锦绣山峰,游人和仕女簇拥着有千重之多。鼓吹之声连天,在午门处沸腾,灯山有万盏火炬,在黄昏中摇动。”明代画家唐伯虎曾赋诗对元宵节予以盛赞。他写道:有灯却无月,便不能误人;有月却无灯,算不得是春。当春来到人间,人就好似美玉;灯在月下燃烧,月就如同白银。满街都是佩戴珠翠的游春女子,地上的笙歌喧闹得如同要赛过社神。如果不展开芳樽开怀大笑,又如何能消受这美好的时光呢?
元宵灯会日益兴盛发达,我国各地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灯彩艺术。灯彩,也就是花灯和彩灯。其制作技法包含编扎、刺绣、彩绘等多种形式,制作样式有拟形灯、子母灯、集合灯、牛角灯、琉璃灯、走马灯、福字灯、双喜灯、百子灯、大吉灯等。因为各地风俗存在差异,所以灯彩的制作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北京灯彩以宫灯和纱灯最为出名。宫灯是以紫檀、红木、花梨等木材作为框架,再镶上玻璃、纱帽等精细制作而成。苏州灯彩以丝绸、纸张、竹木、铅丝等当作主要材料,将“扎、糊、剪、绘”这四种技艺集于一体,分为挂灯、座灯、壁灯、大型艺术灯、人物灯彩组合等五大类,有 120 多个品种,集中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民间艺术风格。广东新会有龙灯,四川自贡有灯,浙江海宁硖石有灯,福州有花篮灯,安徽芜湖有铁画宫灯等,这些灯都形成了别具特色且巧夺天工的灯彩艺术。
https://img0.baidu.com/it/u=3940819513,52578541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如今,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如声、光、电等,被用来制作彩灯,这些彩灯层出不穷。比如今年的上海豫园灯会,美猴王的“火眼金睛”是借助 LED 灯,从而达到威震四方的效果。九曲桥湖面上也引入了许多现代灯光,像光束电脑摇头灯、大功率激光灯、烟雾机、动感音乐等多种现代高科技和多媒体技术相互呼应。
元宵节被称作灯节。在元宵节进行张灯结彩这一活动,它既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又记录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徐华龙表示,在积极地推陈出新以及发展现代工艺来制作灯彩的同时,当下还需要大力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的手工灯彩技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