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郑玉辉:从广东机械技师学院走出的技能马拉松冠军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它被称作“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今年 8 月,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是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在这届大赛上,我国选手获得了 16 金、14 银、5 铜以及 17 个优胜奖。并且,我国选手在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上都位列第一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金牌选手郑玉辉。
今年 8 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选手在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上。我国选手成功打破了巴西在该项目上的三连冠垄断,并且斩获了这枚极具分量的金牌。这个项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中包含铣床操作、车床操作以及机电一体化模块等多项技术。从比赛的时长、强度以及复杂程度方面来看,这场比赛堪称一场“技能马拉松”。
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 22 岁小伙郑玉辉跑赢了这场“马拉松”。
奋起“逆袭”
人生的奔跑,并非在于瞬间能够爆发,而是取决于在途中能否坚持。郑玉辉很喜欢这句话,而他的人生经历恰好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1997 年,郑玉辉诞生于广东普宁市高埔镇的一个普通农家。2012 年,由于中考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郑玉辉首次遭遇人生的岔路口。
那时,中考失利的同学中比较流行的选择有打工、开餐馆或者去理发店当学徒。郑玉辉来到了东莞的一家电子厂打工。他不甘心一直做流水线工人,在班主任的推荐下,怀着“有一技之长,好找工作”的想法,报名来到了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郑玉辉对计算机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数控专业。他一进入学校,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学习得很认真且扎实。在 2013 年春季,学校的竞赛班进行海选,而他入校仅仅半年就成功考中了。不过,因为他在年级中是最低的,底子最薄,经验也最少,所以刚进入竞赛班时,他的名次处于垫底的位置。
因为目标是世赛,所以竞赛班的学习任务变得更重了,要求也更高了。并且竞赛班实行了严酷的淘汰制。如果还是按照平常的节奏做事,那么肯定会被淘汰。那该怎么办呢?郑玉辉清楚地知道,动手能力是容不得有丝毫虚假的,他自己只能努力地追赶上去。
课余时间他一直在努力学习。暑假到了,大家都回家了,可他却留在学校继续练习。有同学说他傻,面对这样的嘲讽,他却表示:“我不羡慕他们放假休息,我羡慕的是自己,因为学校能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16 岁的少年很快品尝到了因脚踏实地而结出的果实。2013 年底,郑玉辉的成绩提升了,在班级里实现了“逆袭”。当初通过海选进入的 200 名学生,随着不断淘汰,只剩下十几人,而郑玉辉是其中之一,他被分到了数控铣项目。
郑玉辉在 2014 年广东省内选拔赛获得第三名,原因是他第一次参赛经验不足,所以未能进入全国选拔赛。这表明在数控铣项目上广东选手已经满额。于是,郑玉辉被分流到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这个项目与数控项目不同,它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使用的是普通铣床和车床,需要手动操作,并且还需要掌握接线、组装、PLC 编程等多种技术。
这对郑玉辉来说,等于一切从头开始。
激流勇进
郑玉辉年纪轻轻,却从不任性。他深知,不喜欢和不擅长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面对新项目时,他再次选择迎难而上,坚信熟能生巧。从磨刀开始,他一项一项地进行练习,哪个项目薄弱,就反复去练习。
“你应当去拍摄一下他的脚!”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教师温树彬一开始便对记者讲道,郑玉辉特别能吃苦,在训练的时候一站就是长达十几个小时,他的脚趾和拇指都已经变形成为了直角形状。曾有一次,郑玉辉患上了骨质增生需要进行手术,然而恰好又面临着比赛,他忍耐了一下,最终克服了困难。
广州炎热,车间摆满机床设备,热气、噪音、碎屑、汗水相互交织,宛如一个大蒸笼。那时,学院车间未装空调,仅有两台风扇在远处送风。郑玉辉练累了就稍作休息,待湿透的衣服晾干后继续练习。除了吃饭睡觉,他的时间都在车间度过,把一天当作两天那么长。
19 岁的郑玉辉在 2016 年的全国选拔赛中夺得第二名,从而进入了国家集训队。他最终没有获得参加第 44 届世赛的资格,但他娴熟的技能、处于第一梯队的成绩以及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等,让他有了一定的名气。有科研院所、学校和企业与他进行接洽,其中有的还开出了很高的年薪。
对于郑玉辉及其家人而言,这已然超出当初报考技校时所定下的“目标”。然而,在这人生有着众多选择的岔路口上,郑玉辉再度选择了最为艰苦、最难的那条路:持续冲击世界技能大赛。“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郑玉辉朝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展开了冲锋。
笑傲喀山
参加竞赛的人都知晓,层层竞选的那种激烈,日复一日训练的那般苦累,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而言,都是一个极为巨大的考验。“苦练七十二变,才能够笑对八十一难。”郑玉辉微信上的这句签名,它既是他的心境体现,也是他技能生涯的真实写照。
世赛是盲题,比赛前不公开题目。只有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才能应对各种变化。郑玉辉一遍遍重复练习零件机加工、布线、组装等项目。他逐个攻克技术点,把经常出错的地方用心记在本子上,时不时翻看,以防再次犯错。两年多来,他把铜、铝、铁、塑料等原始材料,如升降台、绕线器、自动削铅笔器等,变成了一个个实用工具。
教练认为,郑玉辉能取得好成绩,与他的团队精神有关。温树彬解释道,此项目虽为单人参赛,但技术点众多。若每人将自身遇到的技术难题分享出来,大家一起练一天,效果抵得上一个人练十天。郑玉辉就是那个乐于分享的人,“他心中有他人,他人也会将技术分享给他,所以提升得很快。”
功夫不会辜负有苦心的人。郑玉辉连续不断地过关,一路斩除阻碍,最终获得了能够进军喀山的门票。
为国出战,压力陡然增加,然而很快就被更为忙碌的备战生活所掩盖。因为平时经常训练到凌晨才睡觉,所以来到喀山后,5 个小时的时差并没有给郑玉辉带来太多困扰。本届世赛的题目是制作一个能够自动倒酒的机械手臂,大部分零件需要选手自己进行加工调试,接着完成组装,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时限是 3 天半,总共不能超过 22 个小时。
以前没做过如此大型的设备,不过有做好的信心。郑玉辉凭借扎实的功底,显得从容不迫,一路领先。尽管最后一天出现突发情况,导致比赛临时中断,但在比赛恢复后,郑玉辉承受住压力,在最后一个模块稳定地发挥,最终获得了这枚沉甸甸的金牌。
站上最高领奖台,那一刻,满足、兴奋、感恩等交织的情绪尽情释放。从领奖台下来之后,郑玉辉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到该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省机械技师学院副院长谢晓红,然后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把奖牌挂在她身上,他说道:“我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感谢团队!”
9 月 2 日一开学,郑玉辉回国没两天就开启了角色转换。他以学院教师的身份投入到紧张忙碌的训练中。他说自己赶上了重视技能人才的好时代,今后要继续以技能报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