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颐食品科技无菌车间:日产50万馒头保障疫情防控主食供应
在空旷的车间里,机械运转的声音不断响起。工作人员抱起一袋面粉,接着将其倒入馒头自动生产线的进料口。于是,面粉开始了它的馒头之旅。工人需要做好“全副武装”的准备,要进行精心的消毒,还要在风淋室进行风淋,只有确保做到无尘无菌了,才能够进入车间进行操作。
这里是北京东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它位于丰台永定河西。这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主食生产线,同时也是北京市的应急保障单位。为做好这轮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场主食产品供应,车间每天开机时长在 20 小时以上。车间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干粮,包括 50 多万个馒头和花卷等。同时还生产出 100 吨鲜面条。这些主食被配送到全市商超、生鲜电商等 1700 多个点位。主食供应的量达到了日常供给的 2 至 3 倍。
在无菌无尘的生产车间中,配备了专门用于生产馒头的生产线,也配备了用于生产豆包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都在自动化地、有序地进行着生产。
记者经过严格消杀后进入了这家“馒头工厂”。在库房里,包装好的馒头已经整装待发,豆包也已经包装好且整装待发,面条同样已经包装好并整装待发。
下午生产的主食,到了晚上就开始进行配送工作,这样就能确保在第二天一大早的时候出现在店里!北京东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田相东向记者讲述道,在本轮疫情之前,公司刚刚新增了两条馒头自动生产线以及两条面条生产线,而这恰好赶上了时机,公司随即对这些新增的生产线进行了调试并投入生产。
https://img0.baidu.com/it/u=1042967028,3340311063&fm=253&fmt=JPEG?w=926&h=582
6个巨大的蒸箱,每20分钟可蒸出一拨白白的馒头。
库存的面粉有 1000 多吨,这些面粉迅速地变成了面条和馒头,一天之中使用掉的面粉达到了 150 吨,田相东这样说道。
一天的时间要将 150 吨面粉转化为馒头、花卷、面条等主食,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以馒头生产线为例,面粉被倒进进料口后,在机器内部会与水充分混合。接着,有机械手臂进行揉面和发酵操作。原本松散的面团经过机器的八次“压严”工序以及五道搓揉工序后,最终定型成为一个个馒头。之后,机械手会将这些馒头抓起来放在托盘上。一条自动生产线配合两个工人,在一班 8 小时的时间里就能蒸出 6 万个馒头。
100 吨生鲜面条,20 多万个圆馒头,15 多万个刀切馒头,还有花卷、豆包、发糕、窝头这些主食共 10 万个……
包装工人将食品分装成客户需求的数量。
为保障老百姓能买到主食,我们暂停了部分饭店的配货。我们把更多产品投放到商超、线上渠道以及遍布居民身边的主食厨房。对于这些点位的订货需求,基本能做到有求必应。田相东说。
https://img0.baidu.com/it/u=1066546642,134430794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6&h=500
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保供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同时防控工作也必须做到毫无差错、确保安全。
货品仓库以及运输食品的车辆,都要利用高度酒精进行消毒。
厂区已实施封闭管理,外来车辆无法进入大院。送面粉的车也得停在厂区外卸货,随后由员工背着或拉着转运进厂里。厂区内的员工每天都要进行核酸检测,是请第三方机构上门采样,以避免员工外出检测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就连就餐时,也是生产车间工人先吃,接着才是办公室和后勤人员,这样能让三类人群尽量减少交叉接触。
物流团队持续 24 小时运输且不间断,以确保供给的货物能够及时送达各大渠道销售点。采购团队克服了因疫情而带来的运输难题,保障了原材料的供应。一场“主食”保供战正在悄然进行,且这场保供战没有硝烟。
工作人员把即将运离出厂的食品进行分类码放。接着清点这些食品,之后及时将它们运送到各大商场以及食品连锁销售的场所和饮食企业。
我们是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在关键时刻,我们要有担当。我们要搞好主食调度保障和产需对接。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些工作!田相东说,北京市场的主食供应是充足的。馒头和面条都有。足够满足需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