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3-7 01:06:40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陈云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持续不断的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智慧的凝聚以及精华的所在之处。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着重指出要推动中国文明历史研究走向深入,促使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并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强调只有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够更高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善于传承和发展人文研究的传统方法,同时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资源和研究手段,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赋能作用,深入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宏大历程,以量化手段和科学标准深入揭示中华文明的结构特征,深入解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脉。

    科学测度文明文化

    探究文明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国家领导人指出:要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要密切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联合攻关,也要密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要拓宽研究的时空范围,还要拓宽研究的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等重大问题,以及内在机制等重大问题,还有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长期面临着如何对社会意识、价值观等文化因素进行科学测度的难题。例如,对于文化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等“软指标”,即便运用定量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也会由于研究者的主观偏差而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性造成影响。这会使传统的研究方法遭遇一些局限,同时也会对人们准确认知文明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及其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应用,我们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手段,能够收集、分析和整理书籍文本数据、全球互联网检索数据、新闻媒体数据、自媒体文本数据以及全球学术数据库等大量信息。同时,我们还能构建针对不同文化符号(如人物、建筑、文化产品等)在全球发展和传播中的多维度测量指标,这样就能更科学精准地测量文化因素。

    以书籍文本数据作为例子。书籍是将数千年来人类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进行承载的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化符号在数量极多的书籍里出现的频率越高,那么它在相关文化中的影响力就越高,其知名度也会越高。借助图书大数据,我们能够对各类中华文化符号进行多语种词频的检索与计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形成数百年来中国文化遗产、名著以及名人的全球文化影响力指标。并且,还能够将这些指标与其他各种文化符号进行科学且精准的对比。通过对英文书籍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绘制出精确的词频图,这样就能简明形象地了解到在英语世界中,数百年来究竟是中国长城的文化知名度更高,还是埃及金字塔更胜一筹。同样地,依据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数据,我们可以依据检索、收听、收看、分享、评论以及互动等信息,为文化符号的影响力构建出多种测量指标。李白和杜甫在德语世界谁更知名?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东亚诸国的影响力谁更大?像这样以前无法回答的文化测量问题,大数据既能给我们提供新的解决办法,又能为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坚实的计量依据。

    透视文明文化深层结构

    https://img2.baidu.com/it/u=1539087821,5605851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32

    文字和文本是文化与文明的核心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历史资料的保存。从二十四史到诗词歌赋,我国那丰富的历史文献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绵不绝。国家领导人提出: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典藏进行保护修复以及综合利用,还要深入挖掘古籍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面对数量极多如茫茫烟雾般的文本,仅仅依靠单个个体研究者的力量,是很难形成全面的、精确的以及像鸟俯瞰般的观察与分析的。现存的唐诗大概有 5 万首,只有勤奋的学者才能够全部读完;现存的清诗数量很多,体例也很繁杂,还没有一个精准且被公认的估计值,从这可以想象出它的浩瀚规模。这就表明,尽管我们拥有数千年的诗教传统,但是作为单独的个体,我们很难把中国历朝历代的总体诗歌都读一遍。很多文学史、诗歌史中的理论和假说的出处,仅仅能依靠学者对部分作品的感性认知和把握。从这个意义来看,大数据的引入可以帮助人类,机器学习方法的引入也能够帮助人类,从而使人类能够形成更加完整的文学文化史,并且能形成更加精确的文学文化史。

    对于诗词歌赋以及小说等大量的文本大数据,通过使用无监督学习的聚类算法技术,能够快速从整体的视角来获取文本内容题材的分布以及结构,从而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比如,LDA( )主题模型作为一种文本挖掘工具,它可以从文本里发现潜在的主题结构,并且能够广泛地应用于信息检索、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等领域。运用这一模型,能够识别出全唐诗、全清诗或者其他数量极多的文学作品里的不同题材。接着对每篇作品的单字属性分布进行计算并加以汇总,还可以把每一首诗归入到识别出的题材当中,像边塞诗、田园诗等。甚至能够绘制出一个历史时期内的诗歌题材演化图。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对单一文本的阅读及理解能力,同时也为从宏观角度鸟瞰文化脉络的时间变化和世代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另外,深度学习模型被引入,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得到应用,从而使图像与文本的联合分析成为可能。以文人画作为例子,对图像和题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把图像与诗词之间的潜在联系揭示出来,就像诗词里的意象能够和画面中的视觉元素相互呼应那样。这种分析打破了单一文本数据的限制,让对文本和图像的研究变得更加立体且多维,给研究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视角。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海量文本内容分析方面能展现出巨大潜力。具备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生成功能的人工智能,能够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能够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生成,也能够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总结。总的来看,用数智方法给文明研究赋能,能够让文明脉络中的深层结构变得可视化,尤其是那些个体研究者凭借心脑能力难以察觉的内在特征,这样就能为更好地理解文脉演变以及结构特征提供重要方法。

    捕捉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之物。国家领导人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这是对历史的担当,是对人民的担当。”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以及人文底蕴,属于城市生命的范畴,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关键组成部分。倘若文化底蕴遭到毁坏,即便城市新建得再崭新、再美好,也会缺失生命力。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将老城区的改造提升与保护历史遗迹以及保存历史文脉相统一。既要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善,又要对历史文化底蕴予以保护,让历史文化能够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注重对城市文脉的传承,并且要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数智技术给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以及监测手段,能够勾画出展现历史文化变迁的“大视野”和“大脉络”。构建一套针对老城区轮廓、肌理以及风貌的古今对比数据体系,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依靠历史文献、实地调研以及有限的遗迹保护手段。当面对庞大且复杂的文化遗产数据以及历史演变时,难以精准地重现大规模旧城改造之前的真实老城风貌,同时也难以做到精准监测和动态评估。而数智技术给古城保护带来了全新的数据重建思路与工具。比如,将历史卫星图像当作大数据,便可构建起二维的历史画卷;利用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能够对海量历史资料里的文本、图像、影像以及地理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借助激光雷达、无人机扫描等数字化建模手段,运用高精度的地理信息系统和视觉强化技术,能够在虚拟空间呈现古城墙、古街巷、古河道等遗迹的分布情况以及演化过程。南京大学的“中华古城保护数字图谱”形成了一种数据集成创新。数智技术能够通过引入社会发展指标,利用时间序列和空间分析,去研究文化遗产变化的规律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有助于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从静态记录向动态监测的转变。它能够实时追踪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变化以及风险挑战。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保护的精确性与效率,还能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通过数智方法进行赋能,文化遗产的美能够立体且生动地展现出来。对于城垣、村落这类大型人类聚居空间,以及其他小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静态展示的局限,让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都变得“活”起来,具有更强的叙事属性。文化遗产之美不再仅能通过文本或图像以静态形式展示,而是能够借助更为生动的展示手段。它有助于追溯文明的发展进程,展现历史的沿革变化,融入社会的生活之中。通过这些,能更深入地反映出民族精神的内涵。这种呈现方式能够促使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加大传播力度,让其成为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文化遗产传播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作用,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新的动力。

    守正创新加强文明研究

    https://img1.baidu.com/it/u=2531677211,329065141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9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守正创新是一条重要原则。国家领导人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强调,只有守正才能够不迷失自我且不迷失方向;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需锚定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持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数智方法为中华文明研究赋能,这是守正创新加强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依托多来源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时间变迁、空间差异、时空演化等视角,对文明文化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的“遥感”。这种方式与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模式相互补充,就如同远观天象与近察物情、使用望远镜与显微镜一样。这种数智赋能的文明文化研究方法通常被称为“文化远读”。

    大数据为“文化远读”提供了广阔视野,人工智能技术为其提供了精确分析工具。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局部经验积累研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分析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局部经验积累研究。运用多元异构的海量大数据,对中华文明的深层结构进行深入探讨,这样有助于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符号在全球的影响力与传播效应,也有助于纠正西方数据库和大语言模型中的偏见问题。通过智能算法分析,能够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分布特征、演化路径、传播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也为理解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全球文化的独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看到“文化远读”这一研究方法后,我们知道它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也要留意到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其技术门槛比较高,并且依赖海量的数据源以及复杂的算法等。这种情况下,它仍然需要与传统的文化研究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且深入地理解文化意涵。用数智方法给中华文明研究赋能,能推动该领域跨学科发展,能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能为其他国家文化治理实践提供中国思路。同时,有助于提高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体系中的话语权,能为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奠定知识根基,能为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开辟科学途径。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6日 09 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