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鹏工作室京剧票友会精彩上演,马派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四进士展演圆满成功
坚定文化自信,把优良传统予以弘扬。8 月 21 日,于海淀区的杜鹏工作室,一场别具特色的京剧票友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吹拉弹唱等各种技艺展现,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呈现。戏迷票友们演唱的《清官册》《三娘教子》等剧目纷纷精彩亮相,大家尽情地过了一把戏瘾。京剧名家杜鹏老师现场演绎了经典剧目《借东风》《法门寺》《洪羊洞》。他的一招一式都很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从而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6 月 5 日和 6 日,由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星期八京剧社以及杜鹏艺术工作室共同举办的京剧马派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四进士》展演活动,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且圆满成功。之后,在杜鹏工作室召开了马派经典剧目研讨会。京剧界的专家、演艺界的学者以及艺术家们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他们对杜鹏马派经典剧目展演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京剧既需要接地气,也需要进行大众推广。杜鹏老师一直都在致力于京剧艺术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京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中国几百年的历史文化中闪耀着光芒,被称作中国的“国粹”。然而,随着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尽管传统京剧剧目大众还较为熟悉,可是受众群体在逐渐缩小,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京剧人杜鹏一直在思考如何协调京剧传统、人才、剧目和受众审美的关系,如何形成与时俱进的有机整体,怎样找回传统且能焕发生机,这是他一直全身心践行的大事。他始终忙碌忘我的脚步在积极探索追求,并且乐此不疲。
为戏而生
1963 年出生的杜鹏,与“京剧”紧密相连。他的父亲杜杰民是当地县京剧团优秀的老生演员。从小天资聪颖的杜鹏,在父亲的影响下,从耳濡目染到耳熟能详。6 岁时,他就能完整地唱出《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问苦》这一折戏。别人觉得难以想象,他的父母也对他对戏曲的感悟力如此之强感到惊讶,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京剧“神童”。他的父母本不想让他进入戏曲行当,尽管想尽办法用其他艺术形式吸引他的注意力,但都没有效果。命运使然,他年纪轻轻就机缘巧合地踏入了京剧的大门,并且一直从事京剧事业五十二年。这或许就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吧,属于天道的那种。他为了戏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然而他却没有一句怨言。
天分是由生命本源带来的,然而它更是一种使命。这种使命呈现出由表及里、由内而外以及由小到大的特点。当你走近杜鹏老师时,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天然的气场。无论是他的谈吐神色,还是举手投足,仿佛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唱念做打的精气神。在梨园行中,人们称之为“祖师爷赏饭”,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秉性让人十分歆羡。他表示自己着实很幸运。这种“幸运”恰恰为他日后历经数十年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血脉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十分强大且执着。
因戏精彩
天道酬勤。1987 年,杜鹏考入中国戏曲学院。1990 年,他留校任教。戏曲属于舞台艺术。为当好老师,为学生真正传道授业解惑,他一方面研究京剧理论,另一方面研究戏曲人才培养。同时,他鞭策自己练功绝不间断,坚持舞台实践。他将多年积累的对京剧艺术的感悟和舞台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们。杜鹏执教十年磨一剑,三个十年的执教生涯,他默默将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京剧事业的有效传承发展,正因如此,他受到了京剧界的充分认可,赢得了人心和口碑。他的桃李芬芳,令人敬重。
杜鹏对艺术的追求,不只是课堂上的一个示范,不只是舞台上的一出剧目。他始终将京剧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当作自己的思考方向。他把京剧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京剧的优秀传统和艺术积淀如同树根、树魂;人才培养犹如树干、树脊;剧目则像是树的枝叶和花朵。戏曲教育工作者要着重于将根、干、叶的关系进行有机整合与协调。只有做到这一点,根部才能得到良性滋养,进而使枝干旺盛且繁密,最终实现枝繁叶茂、花朵芬芳且引人入胜的效果。他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有《实践性:戏曲教学的重要理念》,还有《戏曲表演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十年磨一剑——对于青研班十周年汇报演出的思考》等。这些论文为京剧理论的丰富、延伸和提升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和借鉴的教学素材。他利用本应休息的时间,带领师生们共同排演传统剧目,与专业院团合作排演传统剧目,在全国各地讲学传承弘扬传统剧目。他主演的《赵氏孤儿》《四进士》《清官册》《游龙戏凤》《三娘教子》《十老安刘》等剧目,在北京及多地巡回上演,这些剧目成为了文旅部京剧像音像工程的入选剧目,广受好评。在演出期间,他荣获了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在教学期间,他荣获了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汇演戏剧表演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且他荣获了首届“齐鲁英才”十佳人物称号。此外,他为青年京剧演员搭建了演出传统剧目的平台,在排演经典剧目时大胆培养年轻演员,启用年轻演员,让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杜鹏表示,他对这些荣誉不在意。他最大的收获在于舞台实践过程中,能够将课堂与舞台相结合,通过实践推动教学,再用教学反哺舞台实践。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戏曲教育工作者和京剧人。
艺海没有边际,学习没有尽头。或许是因为缘分,更重要的是杜鹏老师的勤奋与努力,他总是能够遇见人生中的“贵人”。在担任老师的过程中,他从来都没有放松对自身艺术水准提升的要求。1999 年,他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为师,王金璐先生是武生泰斗。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使自己的生行硬功逐渐完善。2011 年,他又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先生为师,张学津先生是马派传人。他不负恩师的教诲,为京剧艺术的传承而努力,孜孜不倦。在书画领域也是这样。1995 年,杜鹏拜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国画家刘继瑛先生为师;2018 年,又拜著名国画家周韶华先生为师。他历经半生修行,京剧和国画艺术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这两种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相互融合、相互映衬。作为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传承者和燃灯者,他不敢有丝毫松懈,也不能有丝毫松懈,依然在继续着自己上下求索的漫长旅程……
戏比天大
杜鹏在京剧界是难得的全面型人才。他将理论与自身提升相结合,把教学与传承发展相融合,还将实践与自身提升、传承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京剧事业贡献出了生命的光彩。他说,国家培养他多年,这很不容易。他要把自己能为京剧传承发展所应做的事情做好。他感谢所有朋友和票友充满正能量的关注与支持。只有全社会点燃并传续京剧艺术的火种,我们的国粹宝藏才能更加丰富璀璨。因为这件事只有中国人能够去做,而且只有中国人能够做好。我要为中国京剧去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是带有积极能量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使命。
“桃李春风间饮一杯酒,江湖夜雨里伴十年灯”,一个十年或许并不长久,而五个十年的勤奋不断叠加,这种坚定且执着的力量让人产生敬重之情。杜鹏老师表示,他坚信缘分,不论生命赋予他何种境遇,他都以乐观的态度去接纳,因为他认为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以从容、乐观、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事业生活中的每一次邂逅,这些都是国粹京剧艺术赋予他的涵养与能量。他期望有更多的京剧从业者携手一同构建京剧艺术。在他们这一代京剧人的传承过程中,要让国粹变得更加美好,要让国粹更加光明,要让国粹更具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