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站建设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为落实《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内各大大学正在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探索推动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网站作为学校信息公开和对外展示的窗口,还需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创新,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用户体验,校内外学生、社会公众。大学网站建设的历史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网站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1995年,我国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全国各大高校建立了校园网接入定向,完成了大学网站从0到1的跨越。
二是发展阶段:从“中共十五大”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本世纪初,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网站建设也开始受到大多数高校的重视。各院系、各学院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属网站,逐步形成一个门户、多个分支的网站格局。
第三是网站群管理阶段:随着网站数量的增加,网站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如:各个网站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实现也参差不齐,平台管理混乱,安全问题等经常发生。 2010年前后,高校网站建设中引入了网站分组管理的概念。网站群是指统一部署、统一标准,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和实现,对“一组网站”进行集中管理,不同网站的信息可以相互共享和推送,并在网站群系统内协同维护数据是实现了。各网站实行相对独立的分级管理,形成相对一致的网站运营标准和技术规范,使得高校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有序高效,网站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是目前的大学也是如此。网站建设和管理的主要实施和推广方法。
面临的问题
网站分组管理模式解决了多个部门之间网站管理相对分散、无序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网站管理和维护的技术门槛。然而,随着“智慧校园”建设思路的快速推进和各部门个性化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高校网站群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一是系统性能不断下降。 。随着集群托管的网站数量和文件信息存储量的快速增长,不断需要集成更多的软硬件资源。传统的单机存储架构和单站群应用部署方式导致网站群管理平台的响应性能和系统运行较差。稳定性逐渐降低;二是服务无法融合。网站群的优点是信息发布是静态的。各级高校网站除了信息发布外,还需要为校内外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服务,如:招生就业、活动报名、后勤管理、会议论坛等互动服务。动力学。服务,导致多个部门网站的应用需求需要单独开发和定制,偏离了网站集群管理的目标,为系统安全、稳定和后期升级留下隐患;三是全媒体融合的瓶颈。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这一专业术语已成为行业和社会的热门话题。传统高校网站群系统的技术架构和应用场景与Web3.0、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深度整合媒体渠道资源、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新媒体矩阵,影响高校网站资源价值、传播效率和信息资源综合应用。
网站建设强化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网站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门户到各级站群建设的不同阶段。截至2018年,学校教研室等各部门建设了大量覆盖宣传、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应用的网站。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综合改革方案》的相关要求,学校网站建设必须“在建设规范上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平台;在建设规范上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平台”。在建设模式上,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网络安全方面,我们逐步推进网站集群建设,建立了标准化的网络安全体系,经过研究总结,我们决定采用集约化模式。推进各级学校网站建设。
大学网站的强化
网站集约化是指基于顶层设计、统一技术、统一功能、统一结构的网站。面向多服务对象、多终端(PC网站、手机、Pad、微信、微博、大屏终端等)、多层次、多部门的网站集群平台,由多个网站群构建而成相同的数据系统。网站集约化是集群建设的高级阶段,与网站集群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大学网站集约化建设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从大学网站治理、用户体验、智慧校园融合等多方面进行技术架构设计,在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同一技术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用户、统一入口,要求统一业务接入、统一资源发布和展示,适应不同用户的业务需求和访问。基于但不限于网站群建设的平台,使原来的网站群建设平台能够演变成针对各种终端和应用服务的综合内容管理平台模式。基于实际和潜在的业务场景,全面管理各种内容实体,为各种信息终端提供内容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流解决方案。
其次,集约化更注重不同网站属性的分类和建设规范。大学网站具有新闻展示、知识学习、企业管理等多种属性。例如,主网站和分网站、信息网站和业务网站的建设目标不同,但部署方式、功能实现、数据存储形式都是相同的。存在差异。与传统的统一网站群解决方案相比,网站的集约化建设和管理更加灵活、易用、实用。例如:动态服务的集约化部署,通过统一的动态服务架构平台,满足各业务部门的定制化需求。
最后,集约化建设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处理。集约化建设模式下,大数据应用才能真正带动网站集群化。集群的网站和用户越多,就越能客观地反映和分析用户行为和访问轨迹,并不断优化网站并提供更智能的服务。用科技推动服务意识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网站集约化部署
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网站群平台中的全校网站按照使用(更新)频率和安全响应级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校园主页(校园中英文主页、新闻网)。此类网站是校内外访问者的优先访问门户,是二级网站访问的入口。静态展示内容更新量大、并发访问量大,对响应速度、用户体验、系统安全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它是学校外部网站中最安全、最重要的网站门户。第二类是与教学、科研、管理相关的网站。此类网站用户数量多,需求不一致,管理难度大。是网站集群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网站问题。第三类是社团、项目组等与商业相关的网站。此类网站没有统一的标准,业务相对独立,管理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它们很容易成为安全管理的盲点,也是网络黑客最容易攻击的目标。
对于这三类网站,单一的网站群系统平台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服务和安全需求。基于集约化网站建设的思想,我们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软件、硬件和网络资源,构建适合国人的系统。大学网站强化计划。
根据现有建设需求,设计规划了四类(层次)应用环境,分别用于持续开发集成、内容管理平台支撑应用、外部静态和动态服务、外部静态公有云服务。其中,内容管理平台支撑应用,是整个集约建设计划的枢纽。也是校园内容建设和对外服务的主要平台工具(生产环境)。负责校园网站、微信、微博、APP等应用的内容维护。提供并推送更新服务。对平台进行统一改进、升级和定制化解决方案,采用持续集成模式,在开发环境中完成开发和测试迭代,并将稳定的版本化数据和功能推送到实际应用生产环境。完成版本迭代、功能更新和异常修复。内容平台的输出进行静态合成,以文件数据为载体,分别同步推送到外部静态服务环境和静态公有云环境,作为门户网站和子网站的外部网站服务门户接入点。 -各级站点。同时,在外网接入环境中部署动态应用平台,接入并实现各站点的动态个性化需求。数据和应用与内容管理平台隔离,满足安全审计要求。
根据上述方案设计要求,集约化部署分为四个层次:内网开发环境/内网运维环境/外网运维环境/云服务(SAE)。分别部署内容管理开发平台、内容管理监控平台、动态开发平台和公有云http接入服务。在功能和数据层面,既实现了平台统一,又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分离。
图1 功能部署
如图1所示,CMS()应用作为整个网站精耕细作的中枢,承载着网站和多个终端的内容维护服务。通过集群部署,可以隔离主站点/部门/学院/其他站点组的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动态接口调用来复用数据,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在内网运行生产环境中设置定时备份计划,保证数据功能的备份冗余和安全。基于版本控制,对现有运行环境进行完整备份,可作为容灾,及时切换,快速恢复服务。 CMS的功能更新、扩展和修复都是通过与生产环境单向隔离的CMS开发环境完成的。完成开发和测试周期后,内容被推送到CMS应用环境,通过备份进行持续集成和版本控制。对异常数据及时进行比对、修复甚至回滚操作。
对于CMS平台的内容输出,以文件数据包的形式,通过网站防篡改系统单向同步到前端(校园网)和公有云的HTTP服务器,作为网站群对外内容展示的主要接入点。 。公有云和外部网络环境(园区网)均对外提供完整的静态服务,为各级主站点和子站点提供冗余备份。同时,在外部网络环境部署动态开发平台,采用容器化思想构建,为各级网站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功能支持。
具体到应用设计和开发,应用构建完全采用适合当前应用场景的组件化、松耦合的开发模式。通过针对不同业务需求的网站进行独立的应用组件封装,实现各种应用的真正无缝集成。接缝对接。应用开发基于微服务框架,充分利用和引用架构思想,以独立服务应用的分布式模式快速注册和集成功能组件,以满足实际业务场景的需求。
采用分布式多级缓存技术,实现并发数据的高效应用,有效提高数据流动和处理效率。在数据库层面,采用主从构建模型,实现大数据量、高并发应用环境下的数据高可用性。同时,根据实际应用隔离需求,采用水平拆分模型构建分布式服务。应用程序通过统一的权限认证框架实现统一的资源分配管理,并实现应用程序实例之间有限的数据(权限)互操作。
同时在内网部署运维监控系统,对多种服务和资源进行可视化监管,直观了解平台各子系统资源和服务的运行状态、健康状况和故障告警,实现资源服务集约化管理。
图2 站点访问速度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网站集约化平台已部署完毕,暂时启用4台虚拟服务器,可支持300个网站同时运行。现运营不同形式的网站40多个,各级栏目1813个,累计文章量26140篇,数据量32G,日均页面点击量3027次。不同前端站点的页面访问响应时间在0.16~0.6S之间。 ,图2所示;后台管理用户65个,平均系统登录响应时间为0.113s,上传附件0.103s,上传图片0.031s,单篇文章发布时间0.028s。与之前的网站管理相比,性能提升了60%以上,如图3所示。结合文字、视频、图片、新媒体、动态模块进行统一集约管理,校园网站管理整体效率提升80%。经过三个多月的实际环境测试,安全事故为零,平台故障率为零。前后端用户满意度显着提升。
图3 页面访问响应
综上所述,要实现平台集约化、服务集约化、管理集约化,在保证整个学校网站统一的同时,兼顾个性化、独立性、差异化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采用“IOE”技术架构,有限程度地使用业界流行的开源应用系统、环境和框架,如:、MySQL等。基于通源新媒体内容管理()系统,根据实际设计架构和应用场景,对动态开发平台()、网站运维监控、配套移动终端等组件进行了深度改造和集成。网站模板的开发设计完全基于HTML5规范,所有网站页面输出支持各种终端PC和手持设备终端。此外,平台内嵌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管理,可以在统一平台上实现多渠道发布,激发网站内容管理和建设的新场景和思路。
精耕细作网站建设总结
高校网站集约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云计算、混合云数据交换和数据存储技术的天然优势,使网站在大规模数据存储、集中运维的条件下更加高效。 ,高并发。高安全性、容灾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然而集群建设需要庞大的系统和复杂的矩阵结构。在密集实施的过程中,调整和修改往往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因此,需要对大型网站架构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形成标准化的网站架构图,方便批量添加、修改、删除。随着大数据计算、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以及相关开源框架的成熟,去IOE不再仅仅基于传统的成本和安全考虑,更多的是用新的思想和架构来适应和实现当今的需求。实际业务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向“IOE”转型也会带来应用移植风险,这势必对应用软件开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完整、全面地规划和实施,如何合理有效地结合设计和工具,如何将设计、技术、管理、运营有机结合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发展。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IT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成熟、先进、可持续的技术实现学校信息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会因为IT技术的发展而被迫改变我们的技术路线。因此,高校网站建设应本着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网站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原则。坚持网站一体化,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