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汽修店张某荆某合谋伪造双车事故骗取保险理赔20余次
张某和荆某一同经营着一家强盛汽修店。这家店除了进行日常的车辆维修和保养工作外,还会代为拖车以及代办事故理赔等事宜。在生意红火的时候,店里曾经停满了等待维修的车辆。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某发现,他所维修的大部分发生单车小事故的车主,都不会选择向保险公司进行理赔,而是自己掏出腰包来支付维修费用。并且私自吞掉了车主的理赔款。张某尝到了甜头,于是与荆某合谋。他们把单车的小事故伪装成双车事故,以此向保险公司骗取更高额度的理赔款。二人很快达成一致。在半年内,他们伙同员工孙某等人(另案处理)。借助图像合成技术,先后 20 多次把他人送修的单车事故车辆,伪造成是与自己所有的车辆发生双车事故。通过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向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骗取保险理赔款,总计 16 万余元。
保险公司在联运调查平台上察觉到张某、荆某投保的车辆有大数据异常情况。接着,经稽查部门展开调查得知,张某、荆某等人冒用了很多人的身份证,还伪造了事故现场照片以及人车合影,存在骗保的可能性。于是,保险公司向公安机关进行了报案。
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
经审理后认为
责令张某、荆某继续退赔违法所得。
https://img0.baidu.com/it/u=1031454143,415809630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22
吕某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冲浪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款免费的“颜值检测”软件。这款软件宣称,只需上传一张正面照,就能通过 AI 自动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你的颜值情况,还能对皮肤状态、肤色、五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一定的分数。吕某出于好奇,当下就下载了该软件,并且授权该软件在使用时可以访问手机相册。不久之后,该软件就给吕某的颜值进行了智能评分。之后,吕某又把该软件分享给了身边的好友让他们使用。
殊不知,颜值检测是假的,而盗取信息是真的。原来,所谓的“颜值检测”软件是李某制作的。这款软件是一款手机“黑客软件”,具有非法窃取安装者相册照片的功能。它以“颜值检测”作为噱头,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采集使用者的人脸信息以及相册里的其他个人信息,并且压根不具备评分功能。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同时,还提起了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
经审理后认为
“人脸信息”属于刑法所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利用“颜值检测”黑客软件窃取使用者的“人脸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这种行为属于刑法中“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依法应当予以惩处。李某非法获取并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其侵权行为侵害了众多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该法院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且缓刑三年,同时处以一万元罚金。李某的犯罪工具被扣押在案并予以没收。李某需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要永久删除“颜值检测”软件及相关代码,还要删除服务器和网盘里的涉案照片。
(以上人名及公司名均为化名)
数字化智能时代已经来到。技术创新能带来红利,同时也存在技术被滥用的风险。那些搭上了技术快车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将会驶向何处呢?
”
https://img1.baidu.com/it/u=2912759301,104312951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00&h=333
一是在纠纷类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会引发更多的侵权纠纷以及商业欺诈。在互联网领域,进行换脸恶搞有着明显的法律风险。倘若没有获得明确的授权或者同意,将他人的脸部特征用来生成换脸视频或者照片,很有可能会构成对他人肖像权以及名誉权的侵犯。很多主播在电商平台进行换脸直播带货,这样做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而且还有可能被认定为是虚假宣传,从而构成欺诈行为。
一是在应用场景方面,深度伪造技术被滥用后会延伸到司法领域,对司法造成干扰;二是深度伪造技术被滥用还会延伸到虚假新闻领域。深度伪造技术的门槛在不断降低。不法分子借助该技术来合成电子化的证据材料,这会使司法机关对证据进行审查的难度加大。不法分子利用此技术合成虚假的图文以及音视频信息,导致造谣传谣、侮辱诽谤等行为屡见不鲜。视觉失真所带来的新闻失实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同时打击网络谣言的难度也会大幅度增加。
三是在次生犯罪方面,AI 诈骗会催生侵犯公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黑灰产业。AI 诈骗得以成功,一方面有新兴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往往还需要大量的公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作为基础素材。随着强制要求采集人脸信息的场景不断增多,人脸、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这样就很容易滋生非法采集、售卖公民生物识别信息的灰色产业。
四是在社会治理方面,信息安全和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安防、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刷脸支付、门禁管理、快递物流、住宿登记等。“人工智能+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很有可能使人脸识别技术失效或者被欺骗。
防范化解技术滥用风险,要坚持系统思维。需在技术层面进行施策,需在法律层面进行施策,需在社会层面进行施策。
在技术方面,要进一步去研究那种基于深度合成技术而生成内容的鉴伪技术,从而创造出更为安全可靠的技术解决办法。在法律方面,得加快进行系统性的立法工作以及行业性的规范制定,要尽快把技术开发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用户这三个层面的监管体系构建起来。社会层面需要借助科普教育来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与能力。司法机关能够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审理以及宣传,树立起裁判规则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文:潘自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