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与匠心工具:铁匠铺、篾匠工具的传承与记忆
家人们!今天我们好好聊聊那些即将被岁月掩埋的老手艺以及它们的“伙伴”——那些富有匠心的工具。曾经那热热闹闹、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的铁匠铺,如今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能看到的已经没几家了。像篾匠工具、木锥、手工硬木钻这些老物件,每一件都蕴含着老辈人的巧思和手艺,我们不能让它们就这样默默地消失。篾匠工具:让竹条 “七十二变” 的神奇法宝
您还记得那些篾匠师傅吗?他们心灵手巧。他们就如同竹子的魔法师一般,能够将一根根平平常常的竹子转化为各种精巧且实用的物件儿。而他们手中的工具,全都是“秘密武器”。其中,一把锋利至极的篾刀,是篾匠师傅的心头挚爱,也是他们的“命根子”。篾刀需要磨得非常亮且非常快,刀刃锋利得如同风一般。只有这样,才能将竹子干净利落地劈开,并且均匀地分成宽窄合适的竹篾。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老篾匠师傅干活,他握着篾刀,手一起刀一落,动作极为麻利,竹子在他手中就如同面团一样,乖乖地变成了粗细均匀的竹条,这让我看得目瞪口呆。
那刮刀模样普通,但其作用很大,专门用于给竹篾“美容”。它能把竹篾上的小毛刺刮得干干净净,使竹篾变得光滑平整,摸起来很舒服。老篾匠们常说,这刮刀使用起来有大学问,用力要恰到好处,太轻刮不干净,太重容易刮破竹篾,必须要有多年经验才能拿捏得稳。篾匠师傅们靠着这些简单且神奇的工具,编出了竹篮,编出了竹筐,编出了竹椅,还编出了各种精巧的小摆件。只有你想不到的东西,没有他们编不出来的东西。那手艺,实在是绝了,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木锥与手工硬木钻:木器世界的 “开路先锋”
过去,家里若要打家具、做门窗之类的事情,木工活儿就离不开木锥和手工硬木钻这两样东西。木锥,其模样类似大号铁钉,然而比铁钉精致许多,头部尖尖的,身子光溜溜的,就如同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一般。木匠师傅们手持它,在木头上轻轻一刺,便能打出一个规整的小孔。接着把木榫楔入其中,两块木头就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了。那时没有如今这些电动工具,全凭借师傅们的一膀子力气以及这小小的木锥,就能打造出结实耐用且美观大方的家具,着实令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和手艺。
手工硬木钻很有意思。它的样子有点像带长柄的螺旋桨,有长长的木柄,便于师傅握住发力。还有螺旋状的钻头,如同小旋风。使用时,师傅要把钻头稳稳对准木头,接着双手紧紧握住木柄,用尽全身力气不停地转动。这活儿很费劲儿,没有扎实的臂力和耐力,确实干不了。老木匠们靠着这手工硬木钻,打造出了无数精美的木器。这些木器有的是日常用的桌椅板凳,有的是装饰用的雕花门窗。每一件木器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匠人的故事。
老匠人坚守:传统手艺的 “最后守望者”
我为了探寻这些老手艺背后的故事,特地去拜访了几位一直坚守着传统手艺的老匠人。
李大爷:篾匠手艺的执着坚守者
https://img0.baidu.com/it/u=1753469325,99935327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李大爷今年七十三岁。在那个小村子里,他从事篾匠这行已经五十多年了。他出生于一个篾匠世家,从小就目睹爷爷和父亲摆弄竹子。那时候,家里的生活完全依靠这门手艺来维持。七岁的时候,李大爷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基本功,从知晓竹子的种类,到练习握刀的姿势,每一步都学得专心且扎实。
起初,李大爷难以掌控好力度。他不是把竹篾劈得宽窄不同,就是被篾刀划伤手指。然而,他骨子里蕴含着一股不肯服输的劲头。在别人休息时,他仍在思考技巧。他手上的伤口反复出现,好了又破,破了又好。最终,他练成了一手精湛的篾匠功夫。
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然而,李大爷却依然守着他那间破旧的小作坊。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就起身开始行动。他先把作坊打扫得一尘不染,接着把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他的篾刀已经更换了好几把,但是每一把都被他打磨得极为锋利。他表示,这篾刀就如同他的战友一般,陪伴着他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有一次,村里有一位年轻人希望跟随李大爷学习篾匠手艺。李大爷非常高兴,亲自手把手地教导他。然而,没学几天,年轻人就觉得太苦太累,于是放弃了。尽管李大爷有些失落,但他依然说道:“只要还有一个人想要学习,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张木匠:用匠心雕琢时光的手艺人
张木匠今年已六十五岁,他的头发已然花白,然而精神却很矍铄。他的木工手艺是向村里一位声名远扬的老师傅学习得来的。在那时候,学习手艺并非易事,必须先要给师傅家干上三年的杂活,之后才能够正式拜师傅为师开始学艺。张木匠并不畏惧吃苦,每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起身,帮忙师傅挑水、做饭以及打扫院子,到了晚上,还会在昏暗的灯光下练习基本功。
师傅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只要有一个榫卯没做好,他就必须重新再来。有一回,张木匠做的一个木凳榫卯不紧实。师傅二话没说,直接将那木凳砸了,然后让他重新去做。从那之后,张木匠做事变得更加认真细致,对每一个细节都不会放过。
如今,张木匠的子女都在城里工作。他们多次劝张木匠搬到城里去享清福,然而张木匠就是不肯。张木匠说:“这木工房是我的根。我在这儿干了一辈子,这里的每一件工具都蕴含着感情。”
张木匠的手工硬木钻已使用四十余年,其木柄上满是他手汗留下的印记。他表示,如今的电动工具虽速度快,但做出的东西总仿佛少了些灵魂。他凭借手工硬木钻打造的雕花门窗,每一朵雕花、每一条纹路都蕴含着他对木工手艺的热爱。
手艺失传背后
社会变迁与保护价值
https://img0.baidu.com/it/u=1646311815,43737238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5&h=500
如今,这些传统手艺工具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逝。这背后体现着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工业化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机器生产宛如一阵狂风般,快速地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劳作。
机器生产效率较高,成本较为低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制造出众多的产品,以此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然而在这快速发展的态势背后,那些老手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以及温暖情感,却在逐步地消逝,恰似被风吹散的炊烟,逐渐失去了踪迹。
这些老手艺,不只是一种技术。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往,记录了众多平凡却又伟大的生活片段。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瞧着它们就此消失,得赶快行动起来,想方设法把它们保护好并且传承下去。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手艺展览,将这些老物件和老手艺展示给更多人,让大家知晓它们的魅力与价值;还可以鼓励年轻人学习这些手艺,为老手艺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光彩。
老北京的朋友们,你们还记得那些老手艺工具吗?你们是否见过老匠人用它们干活的场景呢?那些打铁声叮叮当当,钻木声吱吱呀呀,是不是还在你们的耳边回响呢?快来评论区跟大家说一说,分享一下你们的回忆吧,别让这些珍贵的记忆被岁月尘封了!
版权声明:我们所使用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其用途只是辅助文章内容的展示,目的是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手艺工具以及老匠人工作的场景。倘若图片存在版权方面的问题,那么版权所有者需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立刻采取删除图片或者支付版权费用等处理方式,以此来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