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机器人合作,未来可组装人形机器人,身高1.3米,续航2小时
如果你会花 2000 元去拼搭一个能够活动的乐高汽车,那么你会花费 10 万元来组装一个属于自己的人形机器人吗?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机器人今日在上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具身生态解决方案建设方面展开合作,也将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展开合作,还将在生态协同方面展开合作。这表明,未来用户不但能够组装身高 1.3 米的人形机器人,而且还可以借助百度云的 100 多种场景以及多模态大模型,对有一技之长的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
两个专业人士两天可组装一个机器人
身高为 1.3 米,体重是 33 千克,续航能达到 2 小时,最快行走速度为 1m/s,要组装一个像模像样的人形机器人,难度大吗?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智元机器人的“人人造”工厂,这里有多个团队正在进行“灵犀 X1”人形机器人的组装工作,而“灵犀 X1”人形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全栈开源机器人。记者看到,零件在拆箱后能够密密麻麻地铺满工作台。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一个通用人形套餐包含自适应夹爪、域控制器 DCU、系列电机等核心组件,同时还包含结构件、电子件等。用户基于模块化设计能够自由组合骨架、驱动系统和传感器。一般而言,两个专业人士花费两天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机器人的组装。并且,通过预置程序,组装好的机器人能够完成招手、行走等这些简单动作。他说。
https://img0.baidu.com/it/u=951947259,179082221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97
相比乐高而言,机器人的组装难度属于专业级别的,它更适宜发烧友以及相关从业者。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副教授关来德正带领着教研团队进行“攻关”,就仅仅一个手肘,就需要看着图纸去琢磨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打算在未来将其引入到课程当中。关来德向记者讲述,对于机器人应用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站式”开源软硬件全套图纸以及代码的机器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全球机器人技术的普及进程。
用大模型二次开发人形机器人
灵犀机器人花了两天时间才组装完成,它有手有脚,然而却不擅长思考,就像是一个“人”。如果想要让它能够聊天、跑跳、端水或者去做更加高级的事情,那就还需要对它进行二次开发。
智元机器人与百度智能云展开合作,这就如同为人形机器人配备了“眼睛”和“大小脑”。百度智能云的一见产品部解决方案负责人呼啸向记者表示,依据此次合作,百度智能云将会提供不少于 100 个视觉场景模型,从而大幅增强具身智能在视觉理解方面的能力。过去机器人依靠指令来进行操作。未来,当接入大语言模型等多模态大模型后,机器人便具备了手眼协调的能力,也能够能说会道。他表示,这种软硬件结合的开源生态,对于创业者在教育科研、安全生产、连锁合规、工厂 SOP、农业等场景下进行拓展开发是有帮助的,能够为千行百业赋予力量。
记者得知,当下百度智能云已经接入了 R1 和 V3 这两个模型。这也就表明,开发者能够以更为低廉的成本把大模型和机器人进行结合,从而助力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化的步伐。
据悉,在战略合作的首期落地阶段,百度智能云与智元机器人会将重点放在教育市场上,一起打造能够进行二次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平台。相关专业师生基于共建方案,能够在 AI 实训实验室里,借助平台内置的行业模型库和算法产线,自主地训练机器人,让机器人完成物品分拣、环境巡检等高精度的任务模型。这有利于教育科研机构开展人形机器人 DIY 开发,也能加速产学研生态的构建以及成果的转化。
向上拔尖,向下普及
https://img0.baidu.com/it/u=2370032991,124840848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89&h=500
2024 年被称作“具身智能的觉醒之年”。在过去的一年里,AI 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深度的耦合。这种耦合推动了具身智能朝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迈进。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的预测,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突破 200 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占比将达到四分之一。
不少专业人士认为,今年会是人形机器人与多模态大模型“交互”的一年。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MOSS 大模型项目的负责人邱锡鹏判断认为,当下的机器人仅能进行一些跳跃、抓取之类的动作,未来能够让机器人与软件展开交互,从而更优地识别人类的意图。他表示:“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上海智元机器人销售总监刘强介绍说,这是智元机器人的判断。企业所从事的是“本体+AI”全栈技术。目前,仅有三分之一的技术人员投入到本体开发中,而另外三分之二的技术人员则投入到“大小脑”以及 AI 算法模型的开发中。并且,下个月将会发布具身操作大模型。他认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被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G1 到 G5。当下整个行业的具身智能技术处在 G1 到 G2 的阶段,也就是机器人能够依据大语言模型来进行任务编排。部分前沿企业已经到达了 G3 阶段,即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场景和任务。而要达到 G5 阶段的通用人工智能终极形态,或许还需要 10 年的时间。
当下人形机器人除了要向上拔尖,还要进行“向下普及”。马斯克在今年 1 月表示,特斯拉有计划在今年生产数千台套人形机器人,并且明年的产量可能会达到 5 万至 10 万台。智元机器人目前已在临港新片区建立了机器人制造工厂,在今年 1 月初,该公司的通用具身机器人累计下线数量达到了 1000 台。刘强称,当下“灵犀”机器人的售价大概在 10 万上下。随着人形机器人步入 DIY 时期以及开源生态的兴起,进行规模化量产会使机器人的成本大幅降低。或许在两三年之后,就能够花费 5 万元来“组装”一台能够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