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2-26 00:55:21

百度副总裁璩静5天4条短视频涨粉百万引发争议,百度市值蒸发超60亿港币

    百度副总裁璩静的一个账号,在社交网络上 5 天发布了 4 条短视频,从而涨粉近百万。并且因为其言论中包含大量有争议的话题,所以引爆了社交讨论。

    其视频账号存在购买他人账号以及粉丝数据等状况,这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在巨大的舆情发酵的背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极为敏锐:在 5 月 7 日这一天,百度港股以 108.3 港元收盘,下跌了 2.17%,市值蒸发超过 60 亿港币。

    随后,有多名疑似是百度在职的员工的视频账号被网友推到了台前。同时,还有一些表述参差不齐的争议性内容也被网友推到了台前。

    新浪科技进行调研,其中提到“百度公关团队全员转型做视频自媒体”,并且账号运营情况会与员工绩效考核直接相关。在此情况下,曾将公司置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做号”行为,这次又指向了企业策略而非个人行为。

    本次百度公关危机中,争议话题被引爆并出圈了。这将百度生态中的内容焦虑和流量焦虑具象化了。

    一、引爆:踩雷的霸总IP

    从“做号”这个角度来看,IP 是“璩静”的短视频账号,它注定能够走红。这个账号具有霸总 IP 形象,从女性视角出发,聚焦职场话题,非常熟悉流量密码。有几则短视频,无论是选题、标题还是内容,都恰好踩在了流量风口上。

    话题聚焦直接垂直于职场环境、性别困境、劳工关系、人际交往。标签精准,将目标对准了社会情绪。在每一个标签之下,都关联着一个无形却巨大的人群画像,如同针尖刺向水气球,直接触碰到许多垂直用户内心深处的隐痛与共情。

    内容之外,渠道方面也是水到渠成。

    “璩静”IP 原有的账号中,女粉丝画像比例占优。基于这样的粉丝基础,再结合短视频平台茧屋式的推荐逻辑。5 月 6 日,“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谁挣钱多谁买单”“公关人春节周末没有假期”“职业女性对于家庭的最大遗憾”等话题,在短视频平台被引爆之后,又跨越平台在微博等社交网络冲上了热搜。

    依靠争议话题出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带来极为庞大的流量;另一方面,在巨大流量的裹挟之下,也会引发巨大的争议。

    本次霸总 IP 遭遇踩雷,这是被流量反作用的典型情况:在过去的社交网络里,信息(像短视频、图文等这类介质)是凭借着情绪,在关系链当中进行流动的;而到了算法时代,信息除了会在关系链中传播,还会在算法的茧屋黑盒里进行传播和引发爆炸。

    在双重效率标签的作用下,IP 在社交网络中的走向犹如在潮水和雾气中去试探一条难以捉摸的河流,其结局无法掌控。而 IP 为“璩静”的短视频账号恰好走向了舆论的相反方向。

    刚开始,社交网络中“赞”的一方和“踩”的一方势均力敌。很快,骂声就将一切都淹没了。社交网络筛选出了“璩静”IP 中呈现出的干练职业女性形象,以及完整、清晰的表述逻辑,还有职业和家庭取舍中的明确立场,这些都被完整或断章取义式地放大和攻击。

    IP背后的璩静本人也是一个受害者。

    账号清空视频且不再更新后,就失去了直接对外表达的渠道。铺天盖地的争议声如潮水般将一切覆盖。在巨大的舆论之下,个体开始变得渺小且仿佛消失了。而更强大的百度以及百度雇主品牌标签则显露了出来。

    群体情绪失控了。

    二、反噬:百度“做号”错在哪了?

    与此同时,围绕“璩静”标签的风暴也并没有停息。

    在 IP 之下,原本的 4 条短视频内容话题被逐一进行了讨论。接着,新的一波舆论开始朝着业务和职场领域发展。主流媒体开始进行跟访报道,像“百度副总裁被曝安排工作言辞激烈”这样的新话题,在引发争议的次日(5 月 8 日)持续带来了新的增量信息,并且衍生出了新的话题和讨论。

    行业背景

    近年来科技圈老板热衷于做号。当下活跃的网红企业家有雷军,还有俞敏洪以及周鸿祎,往远了看还有董明珠和李国庆。然而,企业家和企业在职的高管以实名的方式,带着明确的职业身份去做个人自媒体 IP,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

    从企业风控的角度来看,在计算 ROI 的时候,就已经默认了流量收益的背后是需要承担相应风险的。在团队协作方面,为了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其背后的风控团队必须非常专业。即便如此,企业家以及高管在台前做 IP 后,一旦接入社交网络,仍然无法避免会在舆论的浪潮中像开盲盒一样面临各种情况。

    https://img0.baidu.com/it/u=3046855165,247613893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04

    网红企业家在社交网络获取了他们的社交红利。同时,公众能发现,做企业、做网红、做号,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即便身经百战且有专业团队支撑的企业创始人们,在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动态群体用户时,也难免偶尔会“翻车儿”或连续“翻车儿”。

    百度“做号儿”的行为出圈了,同时也遭到了反噬,这仅仅是行业众多“翻车”事件中的一个而已。

    账号本身定位层面存在跑偏情况,这也反映出背后团队给予的支撑不够。其团队在下场冲流量的“抄作业”过程中,虽然运用的是业内“普遍知晓的”“曾经成功过的经验”,然而却忽视了有时在理论层面正确的经验,当把这些经验放到不同场景时,一旦出现“技能搭配错误”的情况,结果就会完全相反。

    问题出在哪?

    首先,“璩静”的 IP 中用黑体字打出了“百度副总裁”“公关一号位”“华为前公关副总裁”这三个标签。其中有两个是商务中常见的企业名片式标签,另外还有一个在商务中不常用的“公关一号位”。通常这种说法是比较非正式的、口语化的,是从第三方视角出发的,甚至带有一点恭维和客套的情绪。

    在“璩静”这个 IP 里,账号从自我介绍的角度打出了这个标签,对于粉丝用户的心智而言,产生的是另一种效果。

    很难对这种在中文语境下的标签错配进行评价。对于那些处于非商务场景、非客套场景且与人物本身完全不认识的观众来说,他们所接收到的信号或许是“大老板”,或许是“位高权重”,甚至还带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意味。

    这会触碰到网友们的逆鳞。

    短视频平台做网红,创始人们纷纷开始努力走亲民路线。周鸿祎进行换车行动,不仅要与车企掌门人隔空交流,还会与二手车商友好相处。小米雷军为在主线手机之外推广电车产品,既进行直播,又制作短视频,低调地称自己为小博主。在 su7 首发当日,他给粉丝开车门,给用户敬礼,主要展现出亲民接地气的一面。

    在用户心智中刻板印象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对 IP 本身的内容进行具体复盘,将其掰开揉碎来讲自己是如何爬上来的,如何进行向上管理,以及怎样对下属充分发挥驭人之术、恩威并施并提倡内卷,那么必然会引爆舆情。

    大部分网友为年轻人,他们的人物画像处于下属这一角色。这样的角色会使他们更容易代入、共情并放大下属视角。当人的注意力如同变焦镜头般到达微距层面时,那些客观存在的、或许本就没有什么真正问题的表述逻辑,在受众眼中就已经消失了。

    买号有风险

    其次,科技媒体鞭牛士有报道称,“璩静”的 IP 之所以火爆,并非是由原生话题引发的,而是通过购买转移号并进行改名而形成的。原本的账号是在 2021 年创建的“馨霞原创服饰”,经过三年的积累,拥有了多达几十万以女性为主的庞大粉丝群体。

    有粉丝基础的账号用来起新 IP,这是业内普遍知晓的经验。然而,若使用以女性用户为主的电商账号来讲述女性职场与家庭的对立,那么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几乎是肯定会出现的。

    在电商逻辑里,女性用户除了刚需之外,还会额外产生一些消费,这些消费是围绕服装和首饰的,都属于情绪消费。在情绪消费账号体系中积累下来的付费用户,是一群对情绪很敏感并且愿意为其买单的人群。

    高敏人群的眼里的世界不好理解。

    霸总 IP 视频中塑造的干练职场女性形象,在高敏人群眼中,他们在接收端有另外一种体感。视频里的人物咄咄逼人,说话又急又快。IP 主体在努力击中用户情绪的同时,可能无形之中得罪了这个人群。

    干练的人设可以吸引到一些人,这些人简单直接、效率至上、结果导向。但一定吸引不到注重生活秩序、关注情绪褶皱、为服饰和饰品背后的情绪价值付费的那些人。

    三、冲突:百度生态的内容和流量焦虑

    这些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对应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改变,社会情绪同样发生了改变。大公司尝试做 IP,其初心是良好的。然而,如果无法精准地理解用户情绪的细微变化,那么一不小心就会站到大众情绪的对立面。

    巨头也有焦虑

    霸总 IP 舆情暴雷背后,反映出的是百度生态的内容与流量方面的焦虑。在 PC 互联网时代,牢牢抓住搜索流量入口的百度,曾经是能够精准理解流量、用户行为以及用户画像的王者。

    十几年光阴过去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 形成了一个个孤岛,这些孤岛在内容的源头把搜索的基本盘——丰富的内容供给给截走了。

    https://img0.baidu.com/it/u=447262668,287910117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89

    用户进行“搜索”这一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对内容的需求。如果内容在供给侧大幅度减少,那么很快就会在用户需求侧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

    终端智能硬件和视频技术取得进步后,用户行为正在发生转移,且这种转移是无法逆转的。

    用户停留的时长在哪里,流量就会出现在哪里。如果用户在微信停留的时间长,那么在微信侧的流量就会增多;如果用户在抖音停留的时间长,那么在抖音侧的流量就会增多;如果用户在快手停留的时间长,那么在快手侧的流量就会增多;如果用户在小红书停留的时间长,那么在小红书侧的流量就会增多;如果用户在 B 站停留的时间长,那么在 B 站侧的流量就会增多。同时,用户在这些平台写下的消息越多,对应在百度侧贡献的内容就会减少。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能够在微信搜索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能够在短视频搜索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能够在小红书搜索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就不会再回到“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百度大搜产品之中。

    用户心智变了

    过去的二十年里,“百度品牌”这一称谓,凭借着极为强大的在用户心中的印象,能够直接当作动词来与“搜索”这一行为相联系。然而如今,百度自身并没有犯下任何错误,仅仅是时代发生了改变。

    百度生态存在对内容和流量的焦虑,这种焦虑在各个业务线的高管以及普通员工身上也有所体现。高管们为了能够深度理解当今的社交网络格局,就不得不去深度体验多家内容和流量产品。

    一位前百度的高管曾提及,在百度公司内部,主管们都在积极行动,通过匿名开号的方式。他们要去弄明白为何用户会喜爱短视频,会喜爱小红书,这也是百度内容生态各个业务线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内容之一。

    公关并不简单

    在一个团队积极调研内容及流量生态产品的氛围里,“百度公关团队集体做号”这一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唯一的差别或许在于,其他团队是以匿名的方式体验产品,而公关团队将原本属于私域的产品调研行为,在公域流量的全网范围内进行了公开和可视化。

    在舆论漩涡尚未出现之前,身处其中的那些人,察觉不出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当舆论踩雷之后,大家才会开始重新对公共关系的深层含义进行审视。

    公共关系,也就是 P.R.,简称为“公关”。它是由英文“ ”翻译而成的。其指的是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具有双向沟通的属性。然而,平台推送的逻辑以及算法所具有的不可控的单向输出属性,与公关职责本身所要求的双向沟通是不相符的。

    在团队进行 IP 创作和输出的过程里,私域和公域表达的区分很容易被混淆。最终,将私域工作中的一些个人经验,直接在公域场景中进行表达和放大。IP 人物以职业身份实名出镜,肯定会与企业雇主品牌产生强关联。

    于是舆情像黑天鹅,无法避免地发生了。

    四、靶子:百度不懂社交网络

    在更深入的层面,群体的情绪就如同平台的算法那样,是一个双向的黑盒。在整个行业技术不断进步的背后,是流量的风向发生了改变。

    舆情如潮水般向 IP 的主体璩静本人冲来,裹挟着指责与攻击。她本人的工作碎片以及各路无法求证真伪的信息仍在不断增加。

    在前同事的描述里,有这样一位职业经理人,几句话就触怒了公众情绪。然而在职场中,他却是拼命努力、尽职尽责的,身上蕴含着很多职场正向能量,即便被离职员工提及,仍难以掩盖他人对他的欣赏和喜欢。

    百度是一家在全球科技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全球化公司。它一直秉持着“简单可依赖”的企业文化。同时,它还拥有温暖包容的雇主形象。

    这家公司创办至今,已历经 25 年。过去,它曾服务于中文互联网的全量搜索需求;如今,它作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最领先的科技公司,凭借坚定不移的技术信仰和持续多年的重度技术投入,走在全球技术探索的前沿。

    但百度确实也是不懂社交网络。

    若懂,压根就不会有这场闹剧出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度副总裁璩静5天4条短视频涨粉百万引发争议,百度市值蒸发超60亿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