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新能源汽车日均突破650万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新焦点
2025 年春运启动后,全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日均数量突破 650 万辆。2024 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60%。它成为“流动的中国”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在 2024 年 11 月,中国新能源车的年产销量超过了 1000 万辆,这是一个新的纪录。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这使得动力电池的退役量逐年增加。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电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汽车制造属于一个复杂且严谨的产业体系,动力电池在这个体系中是“关键的一环”,受到“国之大者”的关注。2 月 21 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是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当下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行动方案》出台了,这无疑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它会成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事件。
https://img2.baidu.com/it/u=1323050003,277276054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500
此次会议表明,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已迈入规模化退役的阶段。有机构作出预估,在 2025 年的时候,我国动力电池的退役量能够达到 82 万吨,而到了 2028 年之后,动力电池的退役量更是会超过极为惊人的 260 万吨。退役电池并非意味着失去利用价值。其所含的锂、钴、镍等稀有金属资源,若能妥善回收利用,就可成为“城市矿山”;若不能妥善处理,就可能成为严重污染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的“化学利刃”。
退役电池的去向取决于法规和政策的力量。此次国常会审议通过的《行动方案》指出,要强化全链条的管理,努力打通堵塞的地方和关键的节点,构建起规范、安全且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借助数字化技术来加强动力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流向监测,以实现从生产、销售到拆解、利用的全过程都可以追溯。全链条管理意味着从起始的“源头”开始,一直到中间的“过程”,再到最后的“末端”,都要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这样能使每一个节点都处于可控制的状态。而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检测,就可以让每一块电池的流向变得清晰且透明。通过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的监控闭环,能够压缩灰色产业链的生存空间。
https://img0.baidu.com/it/u=1605114699,262203138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3683
技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法治以及相关标准同样需要被重视,要形成一种“三足鼎立”的态势,从而让《行动方案》能够更加稳健且长远地推进。此次会议提及,需要运用法治化的手段来对回收利用进行规范,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同时也强调,要加快制定以及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的标准,通过标准来引领并带动回收利用。这两项举措有明确的指向。它明确了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对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起到了有力的作用,进而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奠定了基础、搭建了架构。
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汽车强国的建设步伐会越来越坚实。“大写意”固然重要,但“工笔画”也不可或缺。如今,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健全上,这是因为它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一域”去谋求“全局”,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构建健全。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让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里掌握主动权,进而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将会让中国制造跑出“加速度”,并且书写出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