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2-25 13:44:21

数字化浪潮下AI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差异与互补性:专利翻译从业者的深度解析

    唐能翻译牛牛按语:

    https://img1.baidu.com/it/u=2387794282,100191927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8

    在数字化的浪潮当中,翻译行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专业翻译的价值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暗淡。今天唐能牛牛所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从专利翻译从业者的角度出发,对 AI 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差异以及互补性进行了探讨。在 AI 译文存在的缝隙里,我们察觉到了专业翻译的那一丝微光,也就是那些能够精准把控术语、严谨梳理逻辑的细节,这些正是专业译者所具备且不可或缺的价值。

    今年春节在短视频平台上,震惊的程度盖过了烟花的绽放。它有着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翻译速度,语感也十分流畅,这让我这个从事专利翻译工作十二年的人脊背发凉。当 GPT - 4 用 0.8 秒就完成了我需要耗时两小时的技术文档初译时,那种被数字洪流吞没的惶恐是真实可触的。

    为验证这份焦虑,我开启了一场严谨的对照实验。把专利数据库中的 5 份发明专利说明书拿出来,分别投喂给 DeepL 等七款主流模型。先让大模型进行翻译,接着自己进行校对。原本以为借助 AI 能让工作时间大幅缩短,然而实际操作后发现,所用时间并不比纯人工翻译少。我投入了很多时间去校对,然而译文在术语和句式的一致性方面,还是有很明显的不足。初看译文时,有惊喜存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嵌合抗原受体”被正确地译了出来,机械结构中的“非对称渐开线齿轮”也没有出现错误。当视线掠过权利要求书的关键段落时,AI 精心编织的语言锦缎开始出现绽线的情况。在同一份文件的第三页,“等同替换”还能保持术语的统一,然而到了第五页,却悄然变成了“等效替代”。这种隐秘的术语漂移就如同埋下了地雷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引爆法律文本的严谨性。

    https://img1.baidu.com/it/u=3188662267,401302268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72&h=500

    深层的裂痕潜藏在逻辑的褶皱之中。某份光通信专利的“波长分集接收”技术方案,AI 在摘要部分把技术语境构建得很准确,然而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却把分集增益的计算模型嫁接到了信道编码方案上。这种隐蔽的概念偷换,就如同精密齿轮错位了半齿一样,整套技术逻辑瞬间就崩塌了。我只得逐句去重构技术路线图,校正所耗费的时间竟然超出了人工翻译的三成。

    那些精准布设在术语森林中的路标,在逻辑迷宫里进行的有温度的技术解说,最终需要专业译者把冷硬的专利语言进行淬炼,使其成为兼具法律效力与技术诗意的特殊文本。当晨光再次漫过堆满《审查指南》的书架之时,忽然明白了:与其焦虑会被替代,不如去成为那个为 AI 译文注入专业灵魂的摆渡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数字化浪潮下AI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差异与互补性:专利翻译从业者的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