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与产教融合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3日电 (徐静)2024年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与产教融合研讨会12日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吸引140余家单位4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承办。旨在探索机械行业技术创新路径,加强校企合作和需求对接,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促进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融合。发展。
作为我国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十分注重产教融合。持续贯彻“对接产业、转化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新模式。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行业与院校双向赋能。
https://img2.baidu.com/it/u=2227676633,35680918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50&h=366
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凌宇表示,工程教育是跨国界的,产教融合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此次大会是新时代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的一次重要探索。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成为沟通和友谊的桥梁,助力机械行业的发展。
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处长范仁华在致辞中指出,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新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的关键力量。依赖。高校要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着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点和产业布局,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快发展优质教育。他呼吁利用产教融合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协同育人、切实解决问题,为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原副司长宋志明指出,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支柱和主导产业国民经济和工业的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密集、技术创新成果显着、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使其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即把“教育”融入教育、技术、人才“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我们希望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共同交流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的经验和见解,探索产教融合的新体制、新机制。整合产、学、研。
会议报告环节,上海科技大学校长丁晓东作了题为“产教融合的新思维新探索”的会议报告。丁校长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新探索、新经验。作为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上海重大需求,依托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等优势学科,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通过跨学科创新,积极服务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以国际实验室和特色平台为载体,凝聚和聚焦特色研究方向,推动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创新。他回顾了国内外高校产教融合的历程,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新思路和建议。
https://img2.baidu.com/it/u=296838799,153480182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500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院士作了题为《保护颠覆性技术培育环境,发展新生产力》的会议报告。陈院士指出,培育颠覆性技术环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开辟未来产业新轨道、形成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效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争取并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和产业主导地位也很重要。战略意义。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体系新支柱,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他提出产教融合新思路,表示培养工程师的科学素养和大学教师、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造就优秀工程师的基础。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钱峰院士作了题为《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探索》的会议报告。新时代杰出工程师”。钱院士总结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工程教育的现状和趋势。他表示,要突破“工科”,聚焦通识、产业创新、学科交叉,打造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培养一大批优秀工程师,努力打造一支爱党、报国、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对于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郑波教授,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海峰,十八研究所黄玉平研究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和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冯爱新教授分别作题为“国家精品工程”“师范学院改革实践”的发言《专业为先、契约创造——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科技创新实践》《机械基础零部件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路径——以行星滚柱丝杠副为例》《智能传感工程专题》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赋能民营装备制造业的探索与实践》报告。 (超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