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万能机器人研发揭秘:仿生机器人种类与功能全解析
您想要一个机器人来减轻您的压力吗?日本正在开发一种“通用”机器人。它有多“普遍”?日本发展机器人产业只是为了减轻社会动物的负担吗?还是另有目的?
普通机器人内部结构
日本人形机器人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日本此前将机器人产业定为朝阳产业,可见日本对机器人抱有无限期待。
那么,日本有哪些类型的仿生机器人呢?它们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备受争议的人形机器人。在日本科学家的构想中,他们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具有人类的情感功能、外观特征、生理结构等。
日本人形机器人
对此,日本科学家也给公众画了一个“大饼”。
例如,可以使用硅胶材料来模拟人体皮肤,在机器人内部安装恒温系统来调节体温。
人体各部位温度
并且在机器人的大脑中安装了一台微型超级计算机来模仿人脑。总体而言,它与人类没有什么不同。
日本科学家提出了“机器人妻子”的概念,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
科学家表示,“机器人妻子”还能感知男人的情绪,在他难过时安慰他,倾听男人的诉求,并做出适当的回应。
科学家还夸张地说,有了“机器人妻子”,就没有必要再娶另一个妻子了。 “机器人妻子”能够满足男人对女人的所有幻想,是最完美的存在。
毕竟,“机器人妻子”的外表可以按照男性的想法来塑造,而且她不会发脾气,不会有感情纠葛,对爱情绝对忠诚。
美容机器人
日本不少民众也被科学家的话所欺骗,称只要能造出“机器人妻子”,不管花多少钱都会买。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此前,一款名为ERICA的美容机器人诞生了。它是“妻子机器人”的原型。采用日本女演员的脸型,声音也由专业声优录制。
然而,ERICA不具备情感感知功能,无法对人类的诉求做出合理的反应。
ERICA使用热源系统,根据说话者的体温来感知说话者的位置,并直视说话者。
但一旦面对多个对话伙伴,ERICA就不知道如何反应,而且ERICA的词汇量有限,只能对特定的单词做出反应。
埃里卡
要知道人类的言语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不可能每句话都能触发ERICA的关键词。这也是ERICA的缺陷之一。
网上有传言说这样的妻子机器人只卖10万元,但这只是传言。从ERICA的表现来看,价格至少在100万元以上。
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机器人也很昂贵。如果研制出真正的“妻子机器人”,价格将难以估计。
当然,为了打造出完美的“妻子机器人”,日本科学家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关,这将是一条长期的路。
不过,ERICA可以用于简单的客户服务咨询工作。未来,大规模生产可能会为人力极度短缺的日本增加生产力。
日本科学家对ERICA寄予厚望
仿生机器人
让我们看看仿生机器人。它们的形状是自然生物。
比如,你可以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科学家开发出蚊子机器人,模拟正常的蚊子,潜入敌人的办公室窃取情报。
一些强大的微型机器人还可以用作武器,非常方便。
当然,日本的生物机器人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这也是他们的研究方向。
如今日本的生物机器人还不太实用。许多富人把这些机器人当作玩具,放在自家院子里,以增加观赏乐趣。
一些生物机器人也被释放到生态系统中。这些机器人配备了微型摄像头来监控环境条件。
有些生物机器人起到生物驱动功能,比如在水中模拟凶猛的捕食者来驱赶其他鱼类,让人们更容易捕捉它们。
也许未来会出现机器人大白鲨。
日本科学家表示,他们目前正在开发一种生物机器人来控制生物洪水。
这种机器人非常实用。人们可以将其模拟成多种生物形态,并利用该物种的特征进行伪装。
一切完成后,基因病毒就可以安装在机器人身上,让机器人与物种“交配”,传播病毒,控制物种数量。
遗传信息结构
这些功能看似不是很强大,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却有很大的用处。
开发仿生机器人
日本虽然人口不多,但老龄化严重,导致劳动力短缺。
根据2022年日本人口普查,7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5%,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9%,合计超过3600万人。
反观我国,虽然也存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但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不超过18.7%。
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有多么严重。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日本人口预测及各年龄段实际情况
日本的出生率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口每年都出现负增长。
因此日本的劳动力价格昂贵,一个普通洗碗工的月收入很容易超过1万人民币。
未来,日本的人口可能会越来越少。日本发展仿生机器人的目的之一就是填补某些急需劳动力的岗位。
此外,机器人也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科学家正在加紧机器人技术的研发。谁能率先突破相关技术,谁就能在国际机器人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提升国际影响力。
机器人内部结构
日本抓住了二战后的红利,把一个岛国变成了发达国家。如今世界潮流逆转,日本也一定会抓住这些尖端技术。
然而如今的机器人研究已经陷入了瓶颈期,各种技术难点让机器人领域似乎进入了停滞状态。
仿生机器人的技术壁垒
首先,在仿生学方面,如何利用现有材料制造出符合实际生物体纹理的机器人是一个难点。
一方面,现有的生物材料缺乏,难以支持人类开展大量的实验工作。另一方面,人工合成材料的技术有限。
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材料设计
与其他机器人相比,仿生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仿生。因此,仿生技术难点是科学家必须突破的领域。
其次,机器人的协调性不够。人造生物肌肉的反应和协调性远远低于普通生物。
这也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普遍问题。随着更灵活的人造肌肉的开发,这项技术有望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人体肌肉分布
第三,机器人的能源问题。如今,人类仍然无法研制出可以长时间操作机器人的电池,能量转换劳动力的效率也并不理想。
当然,在这一点上,核电池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核电池带来的危害不得不让科学家们非常警惕,不敢善罢甘休。
核电池内部结构
人类开发机器人是一项长期工程。只要人类还在路上,就一定能够突破这些技术难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