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创新连续8年全国第一,外贸总额突破9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7.7万家
1月15日下午,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南方日报记者 梁巨聪 张子旺 张迪 钟智慧 张玲 摄
广东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居全国第一;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前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机构聚集地,注册金融公司数量突破4万家……
1月15日下午,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邀请五位省直部门负责人就促进产业与科技互促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展现广东加快推进发展新生产力,不断赋能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发表你的“成绩单”▶▷
外贸规模达9万亿元
会上,“第一”、“第一名”、“突破”成为高频词。
广东外贸规模成功迈上9万亿元大关,引人瞩目。 “这是继2021年突破8万亿元之后,四年来第二次广东外贸规模再上万亿元新台阶,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大局和国家对外贸易大局。贸易。”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表示,广东深入推进“五通”,迈出高水平开放的坚实步伐。
张劲松认为,广东外贸突破靠的是政策同步落实,抢订单、攻市场、强产业、补短板、优服务。 “我们及时出台8项稳外贸政策措施、14项内外贸一体化、12项跨境电商政策。充分发挥广交会作用,现场成交194.8亿美元,增长了26.5%。”
外贸火爆的背后,是“广东制造”的高品质、好品牌。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屠高坤表示,广东制造体系门类齐全,31个制造业门类全部具备。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制造企业的雄厚实力为产业链创新和新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39万个,约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居全国第一。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广东工业投资突破1.5万亿元,增长6.7%,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1.5%,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龙头的财力变得更强,许多新领域、新赛道已经建立。先发优势。
https://img2.baidu.com/it/u=2727663412,152059860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21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具备引领全国发展新生产力的条件。”省发改委主任艾学峰表示。
艾学峰公布了一系列数据——2024年1月至11月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13.7%,继续领跑全国; 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15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州”“东方制造”;在低空经济领域,亿航智能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在全球率先获得适航认证“三证”;在生物制造领域,首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三年来全国新产品超过10万个。近一半的合成生物公司位于深圳。
科技成果产业化“快如闪电”,离不开高水平源头创新供给。
省科技厅厅长王跃钦介绍,广东扎实推进“广东强核”、核心软件研究、显示制造装备“辉煌行动”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积极进展在重点产业链上“补短板”、“锻长板”。 。鲲鹏、鸿蒙已形成独立生态系统并实现规模化应用;910B已成为国产计算芯片的主流产品;国内首台G4.5高分辨率OLED喷墨打印机成套设备样机研制成功,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强化“升级包”▶▷
力争每年推动1万家以上工业企业转型
工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最终落到产业和企业身上。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制造业引领五大提升行动’,启动‘新型工业化五大组合’,全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从1到10’产业链,培育新的品质生产力。”涂高琨认为,广东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产业链创新、新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屠高坤表示,广东将加快发展智能、绿色、融合产业。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进“链条转型”,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增强绿色适用技术等先进技术供给;充分利用好中央预算资金、超长期国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各项政策,狠抓工业投资,全力稳定预期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信心。
“力争每年推动1万家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涂高琨表示,广东还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场景应用,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基础,赋能千行万业。提高质量和效率;大力建设国家和省级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单点突破”和“连锁转化”。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生产力的本质。
全国26%的超级稻品种、50%的黄羽肉种鸡、10%的种猪来自广东。广东选育的高种系小耳猪已成为我国优质黑猪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猪品种。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宗辉表示,过去一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其中,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种业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宗辉表示,广东大力实施“广东强种核”工程,在多个领域育种上取得突破,实现了水产品主要养殖品种的自主研发。在国内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青圆甲鱼等适宜品种的人工养殖技术。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
在农业机械和科技创新方面,广东迎来“明宇一号”等海洋牧场装备投产,“广东牌”现代海洋牧场平台技术领先全国; “十四五”期间广东农业科技重大方向中,荔枝超低温保鲜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山地农业机械和旋耕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水稻耕作、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
https://img1.baidu.com/it/u=1672589836,229930062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5&h=454
此外,广东着力培育2138家省级标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服务主体,将先进品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服务资源延伸到农民和农业生产中;建成2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立28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技术服务与生产需求有效对接。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广东农业智慧大脑’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全生产链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刘宗辉说道。
打好“第一步”▶▷
力争培育4-5家5000亿元级以上企业
新兴产业集群
未来,广东将在哪些未来产业赛道发力、先行?发布会强调了“要点”。
屠高坤表示,广东将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数字创意等领域重点培育3-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打造产业“脊梁”的同时,广东将进一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人工智能、低端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高原经济、商业航空航天和生物制造。深入挖掘其他新兴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培育4-5个500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同时,积极谋划未来产业“新领域”,围绕6G、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谋划具体产业项目,培育未来产业市场空间。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核心技术决不能“卡壳”。
王月琴表示,广东科技体系瞄准产业需求,重点围绕“卡脖子”技术、产业短板技术、重大公共技术三大领域制定“技术清单”,开展研究攻关。发展布局。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技术、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专项。
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加快整机、零部件、基础软件、低空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通过系统化研究,抢占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创新;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以智能与制造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推进场景应用创新和智能算力基础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实施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和生物医药重点领域临床研究项目,聚集AI+生物医药、绿色生物制造、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同时,广东要继续扩大源头创新供给,将省级科技经费三分之一投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量子技术、脑机接口、高科技等进行前瞻性规划。终端科学仪器、体现智能、6G等领域为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提供动力源泉,努力实现从“0”到“1”的更多突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