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蓝莓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探索蓝莓产业大文章
蓝莓像这样脱颖而出近日,省发改委公布了2024年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名单,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批建设“江苏省蓝莓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与榜单上的各种“高科技”技术和未来产业不同,蓝莓为何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小莓果背后有什么大故事?记者走进植物所一探究竟。
阳光下,一簇簇成熟的蓝莓挂在枝头,透出蓝宝石般的光泽,让人垂涎欲滴。 “这个资源园保存的12个兔眼蓝莓品种……是我国最早引进的蓝莓。”草坪前的介绍牌向游客介绍他们的“生活经历”。
图为蓝莓种质资源筛选。
198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蓝莓之父”的何沙南漂洋过海,将其引入美国。带领团队开展兔眼蓝莓早期引种及扦插育苗研究;
2000年前后,植物研究所推动国产蓝莓进入工业化种植阶段;
2004年,植物研究所将蓝莓引入云南。后来,云南产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有影响力的鲜食蓝莓产区。新鲜水果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买到...
https://img1.baidu.com/it/u=2557974410,372951765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26&h=386
“如今,江南每一个蓝莓园里的第一颗蓝莓,都是用该厂保存的兔眼蓝莓繁殖出来的。”省蓝莓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曾其龙博士表示,省蓝莓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国内第一个开展蓝莓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的项目。蓝莓栽培品种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是长年持续开展蓝莓育种、适应性评价等相关研究的科教机构。精选的优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和云贵高原广泛种植,开创了我国南方蓝莓产业发展的先河,种植面积达20多个。万亩,为当地脱贫攻坚、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中国科学院省植物研究所保藏的兔眼蓝莓品种。新华日报·路口记者 洪野 摄
据了解,省工程研究中心是江苏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能够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省蓝莓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省植物研究所与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联合申报的蓝莓种质资源研究平台,占地55亩。
“虽然我国培育了一些蓝莓品种,但适合商业化种植的新品种并不多。我省种植的主要蓝莓品种几乎全部来自国外,蓝莓种业还存在明显的‘卡脖子’问题。此外,全省主要蓝莓品种还普遍落后,各地水平参差不齐。”曾其龙表示,江苏作为我国蓝莓产业的发源地,需要整合全省科技力量。联合企业力量,共建蓝莓种质创制利用研发平台,应对蓝莓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
针对蓝莓种植和产业发展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中心捏着“牛鼻子”,挂起了“作战图”——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突破种业瓶颈、突破栽培瓶颈和加工链瓶颈,充分利用我国野生蓝莓种质资源,加强商品蓝莓新品种研发;开展蓝莓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以及果期控制、基质栽培等现代栽培技术研究,促进蓝莓产业提质增效;探索蓝莓花青素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延伸蓝莓产业链,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曾其龙的想象中,未来,通过中心的建设,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口感好、个头大、价格实惠的蓝莓。 “比如,随着国外新品种的迭代,蓝莓的直径可以达到22mm-28mm,而我省蓝莓的直径一般在14mm-16mm左右,直径18mm及以上的水果比例非常大。另外,一些最新的蓝莓品种,其果实具有明显的花香,这种花香型品种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后续新品种的选育应密切关注市场的鲜食需求。培育果径大、花香等优良特性的果实,定向选育高产、果香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将推动我省蓝莓产业升级。”
https://img0.baidu.com/it/u=2360154919,300924702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067
不仅是品种的选择,还有栽培技术的创新。植物研究所独创蓝莓生产期控制新技术,并在我国最大的蓝莓种植企业诺普森基地大规模应用,实现蓝莓果期精准控制。采用基质栽培技术和果期控制技术,有望大幅提高我省鲜食蓝莓品质,提高产量,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
走进无锡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科技感十足,机械臂挂着工业相机在蓝莓植株间来回穿梭。
“植物所与我公司联合组建团队,自主设计研发定制化全自动浆果表型采集机器人,采用物联网技术,内置热传感器成像系统,定期采集植物生长表型照片,每年两次当天,通过后台计算机分析模型可以及时提取相关表型参数,从而为‘数字蓝莓栽培数据中心’提供基础数据。”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农业数字化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团队构建了设施化的蓝莓智能栽培系统,包括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环境数据采集装置、自走式巡检机器人等生产要素,集成了自动化、智能化成设备应用于蓝莓设施栽培。
“智能蓝莓栽培系统可以根据蓝莓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智能配比水肥配方并自动调整灌溉策略,实现蓝莓栽培的精准灌溉,加快蓝莓生产周期。同时节省劳动力“提高蓝莓的品质和产量”,董刚强说,团队还自主研发了光谱扫描系统,对蓝莓果实的花青素含量进行原位测定,实现了无损测定。蓝莓中的花青素,是花青素含量较高的蓝莓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降低了蓝莓选育成本。
目前,该团队正在与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伙伴合作开发一款“植物可穿戴设备”,可以在非原位非原位监测蓝莓果实内部的实时营养和生长相关激素水平。破坏性(最小破坏性)方式。这些创新研究将加快蓝莓新品种选育进程,帮助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蓝莓果实生长发育的奥秘,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交汇点记者 吴琼红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