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1-13 01:53:45

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科技助力夜间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对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全行业充满信心和动力,锚定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坚持诚信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建设精神家园,展示国家形象。 ,促进文明互鉴的使命。

    首正创新科技助力

    以光影为画笔,以夜色为画卷,融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将二十四节气以光影路的形式呈现,让科技光影粒子跳上虚拟的北京地标建筑……5月20日,一场数字艺术嘉年华在北京数字艺术公园拉开帷幕,带游客体验夜行的梦想与精彩。如今,夜间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一批好看、有内涵的产品,依靠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科技手段的运用,让“诗与远方”在夜空中不断延伸。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独特、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人文资源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基本优势。旅游业的未来需要正向发展。绿水青山、优秀文化是需要保护、传承、挖掘的宝贵财富。还需要创新,以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邓宁认为,“新”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互联网催生新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提高旅游供需衔接效率;二是用科技赋能旅游产品,打造虚实结合甚至超越实体景观的纯虚拟场景,让游客丰富生活。体验并加深对目的地文化的了解。

    科技是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锐建议,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鼓励旅游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将服务设计与不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相结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质量、效率和体验

    https://img1.baidu.com/it/u=3580309508,304172808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89&h=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旅游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各类旅游资源潜力不断释放,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一方面,我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39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共计854个。邮轮旅游、海洋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等一大批多元化业态涌现。人们出行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我国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旅游服务中心3500多个,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5万个,不断完善旅游便民设施,持续改善人民旅游体验。

    虽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面”越来越稳固,但从供给角度看,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旅游业面临着“硬件”和“软件”的提升。有效的挑战。

    如何合理开发有限的旅游资源,创造更多优​​质的旅游产品?宋锐表示,当前市场对“小而美”的精品旅游项目充满期待,正在推动旅游投资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背景下,旅游投资项目将更加注重项目本身的质量和持续运营的能力。此外,旅游投资的精细化更有利于资金和资源向真正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业态集中投入,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降低旅游企业成本、提升游客体验也是旅游业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去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例如,在江苏花果山风景区,项目通过5G应急终端公告、5G-IP无线调度系统、5G智能停车引导系统、5G直播导览等创新场景,间接减少景区管理人员526人。 、AR游览、云分享。人,平均每年节省成本超过3500万元。经评估测算,30个试点项目综合管理成本平均下降15%左右。

    创新业态融合发展

    在广东佛山,《千古情》演出为周边玉庚粤云文化旅游园、南海湾森林生态园等景区带来了大量游客;在湖北武汉,多维体验剧《知音号》在今年春节期间推出双场演出,接待人数大幅增加……据测算,今年一季度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演出4.06万场,同比增长48.86%;票房收入31.44亿元,同比增长37.89%;观众人数2254.7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5%。

    https://img0.baidu.com/it/u=3390088618,3365393661&fm=253&fmt=JPEG&app=120&f=PNG?w=500&h=860

    坚持“用文化塑造旅游、用旅游彰显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不断增加,选择更加丰富,演出+观光、民宿+非遗、书店+咖啡馆……刺激消费的“乘数效应”充分展现。

    “旅游作为公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高度契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史美玉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复杂,不同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之间存在很多衔接和联系。必须根据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差异化,创新,找到适合与旅游融合的方法、路径、模式,才能发挥融合效益的最大化。

    旅游不仅可以叠加文化,还与许多产业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 “旅游+”、“+旅游”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不断拓展。如今,乡村晚会、乡村BA、演出、比赛、影视剧等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宋锐认为,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生态、农业、交通等诸多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空间、新元素、新内容、新产品,实现旅游产品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转变。高质量、深层次转型。

    河南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陈楠表示,各地要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影视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产品,打造高水平旅游旅游目的地。 ——优质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不断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 (经济日报记者 张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科技助力夜间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