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1-12 11:40:11

77岁B站网红焦维新教授:从北大讲台到太空导游,680支科普视频引领深空探索

    他是哔哩哔哩网红站长,拥有680个科普视频,观看次数超过250万次。这位77岁的老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带领观众在浩瀚的深空“冲浪”。 “风为笔,沙为墨,火星上到处都是杰作……”从北大讲台到全国各地讲座,他的科普风格生动、简洁、幽默,赢得了“太空导游”的绰号。 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毕业留校。58年来,他勤奋学习,潜心育人,热心科普,播撒科学的种子。他就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伟新教授。

    2月20日,北京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正式开学。腊梅初开,万物新生。已经退休的焦伟新回到校园给学生讲课。跟随北大综合媒体中心记者,走进焦微信的课堂,走进这位资深网红的“微信宇宙”。

    ↓点击视频进入焦伟新的科普世界↓

    焦伟新教授授课

    2月24日周五下午,在北京大学第三教学楼(第三教育)208教室,焦伟新正在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生讲授《空间科学与技术基础》。这是北京大学春季学期的第一周。寒假归来,初春的校园、教室充满了久违的生机。

    上课前,焦伟新提前半个小时左右来到教室。早上他刚刚结束了一次旅行——受一家出版社的邀请,去2023年北京图书订购博览会上审阅几本书。结束后,他回到北京大学给学生授课。这节课结束后,他要去参加一个特殊的家长会——焦伟欣的孙女今年高三,距离高考还有一百天。学校举办的宣誓大会特意邀请焦伟新为同学们讲话,为同学们加油。鼓励。本学期,他除了继续给北大本科生讲课外,预计还会做30-40场各类科普讲座。此外,他还有四本书即将修订。

    充实是焦伟新退休后生活的主旋律。他告诉记者:“除了去年底感染新冠病毒后休息了20多天外,我常年几乎每天5点30分左右起床上班,四时工作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

    为了时刻掌握学科前沿,每天早上,焦伟新都会从美国空间网等专业网站收集空间物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分类保存。这些最新的信息也被引入了他的课堂。很难想象一个77岁的老人还能保持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

    《空间科学与技术基础》每节课总共10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焦伟拿着PPT翻页笔一直站着,偶尔走动,没有使用麦克风。他的讲课连贯,穿插着学科知识和一些专业中有趣的话题。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有时候,学生们会觉得好笑,或者听到一些启发性的东西。后排坐着几个男学生。时不时小声交流。

    焦伟新介绍,这是迪空一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与高等数学、基础物理等必修工具课不同,也与全校所有学生开放的科普选修课不同,“空间科学涉及面非常广泛,空间技术包罗万象。大一学生专业知识仍然非常有限。” ,所以这门课不适合讲得太深入。我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该学科的基本内容、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他们5月份选专业提供参考。”

    https://img0.baidu.com/it/u=3811720935,218350750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942

    焦伟新于2010年退休。2016年,地球与空间研究所邀请他回来给本科生讲课,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我1965年考入北大,现在已经58年了,我对母校没有感情了,学校需要的时候我就会回来。而且退休后压力也小了很多,而且我能利用自己的优势继续为学生服务,我在课堂上很开心。”他认为,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教好课,即使要搞科研,也要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进行。“北大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国家把最好的学生送到北大,所以作为北大老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7年来,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日新月异,所以每一堂课,焦伟新将对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

    该班助教、地控2022级博士生罗哲凯说:“焦老师2016年开始开设这门课时,我正大一,我有幸成为第一批选课的人。”班级。现在我又成为了这个班级的一员。助教。 7年过去了,知识在更新。老师上课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他还是那么热情。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比起具体的知识,焦伟新更注重背景介绍,介绍了很多概念,明确了研究对象,介绍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就像一位见多识广的旅行家一样,他当他谈到一个知识点时,他会分享一些他过去的相关工作经历,比如他参加过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他的逻辑清晰,无论相关内容在哪里。扩展后,主题仍然可以在2022级本科生郭金文表示:“焦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对我们新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现在的一些商业炒作提出了批评。这种以科学之名对待科学的孩子般的坚持和认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爱可以长久。”

    课后,地控2022级本科生李易峰感慨道:“上焦老师的课,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尊重。这么大年纪了还工作,就已经很辛苦了,更不用说一线教学了。他的课充满乐趣。他将分享一些独特的个人见解,讲述许多珍贵的往事,如永恒的经典,端庄而优雅。这很有趣。” 2022级地球与空间班本科生罗浩宇说:“在上课之前,焦教授只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各种航天报道中的‘大人物’。我发现他是一位充满热情、真诚的好老师。我期待在焦教授的课堂上对空间科学技术有更全面的了解。”

    除了在地面和太空对学生进行教学外,焦伟新还不遗余力地扮演着“太空导游”的角色——各种科普工作中都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空间物理这个连很多理工科学生都比较陌生的“冷门”学科。退休前,他首创全校选修课《太空探索》,带领地空专业以外的学生对太空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快速发展的空间科学和航天事业。 “人类如何集体移民火星?我们如何面对外星人的来访?这些我们童年时或多或少有过的想法,频繁出现在焦伟新的课堂上,并转化为扎实的分析和浪漫的感情解读。我有上课时没有相关基础,但在课程结束时,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原本模糊的对空间的认识变得明显清晰,也能感受到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和它所蕴含的浩瀚宇宙。 ”回忆起当年的“太空探索”课,外国语学院的一位老师说道。一位同学至今仍觉得有趣、记忆犹新。也正是在这门课上,随着他的授课,名气越来越大,后来成为了北京的精品课程。焦伟新被同学们称为“太空导游”。当时,在学期末的教学评估中,有学生给他起了“太空导游”的绰号。焦伟新写的评论是:他是一位太空导游,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周末。

    老者勇猛雄心勃勃,志向万里。 2011年,退休焦伟新加入中科院资深科学家科普讲座团。从此,这位科学家的科普足迹走出了北大,走向了全国各地。每年,他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举办数百场讲座,将复杂的物理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激发年轻人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今日头条、快手、抖音、哔哩哔哩、微信视频账号上,“太空导游”焦伟新用短视频,以生动的语言带领公众探索深空。在科普过程中,孩子们对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焦伟新的科普课常常人满为患。即使在课间休息时,一群孩子也会围着他询问感兴趣的话题。这启发他为孩子们写一些科普读物,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科学知识。除了科普之外,他还致力于出版老少皆宜的科普书籍。退休以来,他出版了40多本科普书籍。

    焦维新的科普视频

    焦伟新出版的科普书籍

    “山高云直,峡谷绵延八千里,北方低洼如海,南方高原深潭。” “上帝布置了一座迷宫,宽阔奇特,雄伟壮观,沟渠纵横,坑壁陡峭着称”……这些直观的诗句是焦维新为了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记忆而创作的。外星物体的特征。在出版的科普书《火星的秘密》中,他精心挑选了200多张火星高清照片,搭配103首诗,送给小读者。他告诉记者:“我平时很喜欢写诗,以前我会在讲课的最后加几行诗来总结课堂内容。比如讲到流星陨石坑,我就会加一首诗—— '满目苍凉,满地坑坑洼洼,茫茫月海之中,纵然吴刚无法酿酒,嫦娥也遗憾去了月宫。

    点击图片进入“装修空间”

    https://img2.baidu.com/it/u=74033167,68674003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07&h=403

    焦伟新为中小学生科普讲座

    火星沙丘图片集,附焦维新诗:

    风为笔,沙为墨,火星上到处都是杰作。

    扇形的山丘和鱼鳞般的波浪经过精心组合和深思熟虑。

    细腻的沙子,多种矿物质,还有火星的各种颜色。

    冰升华,霜涂抹,构建出一个多彩的新世界。

    几十年来,焦伟新勤奋钻研,培育了科普的沃土。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回答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播撒科学的种子。说起来,他最自豪、最自豪的就是“我已经五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了”。 100分钟的《空间科学技术基础》很快就结束了。焦伟新收拾好背包,进来戴上毛线帽,匆匆离开教室,赶往下一次旅行。充实是焦伟新退休后生活的主旋律。

    轮廓

    焦伟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3月毕业。此后一直在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科学和空间天气。退休后,他加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座团,每年举办科普讲座50多场,退休后出版科普书籍40多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77岁B站网红焦维新教授:从北大讲台到太空导游,680支科普视频引领深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