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黄河乾坤湾奇奇里村:从封闭到开放的文旅发展之路
汹涌的黄河,雄伟的长城,雄伟美丽的太行,从古到今,一直辉煌灿烂。它们无疑是世界级的资源、民族品牌、民族符号,足以让三金人自豪。但交通不畅、路况差、通讯不畅一度让游客望而却步,导致黄河、长城、太行沿线的许多优质文旅资源长期“维持在深闺”。
永和县戈底乡七七里村,位于黄河乾坤湾风景区旁。它曾经隐藏在深山之中,很少有人知道。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是一条两边都是陡坡的小路,当地人称之为“比比昂路”。
“偏僻、贫困、落后一直是七七里村的标签。”格底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郭若桥至今无法忘记,2015年担任七七里村“第一书记”时,刚进村就被困的情景。泥泞中的场景。那天,是村民们一次次铲土、推搡他,把他从泥坑里“救”了出来。
如今,七七里村已连通旅游公路,“鼻桥路”已变成柏油路。成为全国第一个进驻共享单车的贫困村、全国第一个“摄影师成像村”。去年竣工的黄河旅游一号公路乾坤湾实验段,将七七里村与周边景区紧密相连。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旅游高速公路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脱贫致富振兴之路。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左权县大宝岩段
为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布局一盘“棋”
依托黄河、长城、太行片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省规划设计实施了“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建设2018年起高标准建设旅游公路。
今年10月15日,三条旅游一号公路首批竣工路段投入运营。开幕式在沁水县举行。当地将旅游路、旅游站、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旅游路沿线的村镇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从沁水县城到刘家的路不好走,至少要1个半小时,现在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达景区。”沁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宋国忠告诉记者,旅游公路的建设给景区带来了人气和财富。与此同时,公路沿线的一些村庄开设了客栈、民宿、农家乐等,生意兴隆。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我省深挖“地上”资源,高起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大力转型发展,全力将文化旅游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是关键。
3条旅游一号公路规划覆盖全省11个市的117个县(市、区),规划建设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规划用10年时间,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络线成网的“城市京通、京京通”综合旅游网格格局。未来,山西将连接覆盖174个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726个非A级旅游资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们聘请国内一流规划单位,依据‘快行、慢行、深度体验’等先进的现代旅游交通理念,编制了三大版块, 《交通与旅游一体化》《旅游公路规划纲要》。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严晨曦表示,这是全国首个全省范围的旅游专用公路规划,具有专业化、安全化、智能化、环保化的鲜明特点。
旅游公路不仅外表美观,而且“内涵”丰富。与普通公路不同,旅游公路除主体系统外,还设有慢行、景观、服务、信息四大支撑系统,如步行道、自行车道、观景台、客栈、停车场等,综合服务功能大幅增强。
“旅游公路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可供借鉴的建设管理经验非常少。我们一边探索、一边推进,重点抓制度建设、设计质量、技术指导、过程监督、示范推广等工作。”建立了完整的标准体系,建立了政府领导、行业监管、部门联动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颜晨曦说道。
自2018年全面实施以来,全省旅游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开工2928公里,已竣工1774公里,完成投资186.6亿元。
特别是黄河旅游一号公路吕梁碛口段、临汾乾坤湾段、运城永济段、芮城段,长城旅游公路一号大同左运段,太行旅游公路一号晋中左泉段,晋城陵四川段、沁水段、太原自行车道等9条“城市风光、山水风光”示范路段,为太原自行车道树立了标杆全省旅游高速公路建设。
打造绿色生态环保景观
建设3条旅游一号公路,既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打赢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加快推进“四好乡村路”建设,把建设三条一号旅游公路作为“四好乡村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
为把旅游公路打造成精品公路、绿色公路、风景公路,全省各地将新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建设中,处处体现设计“匠心”,把旅游公路打造成“公路旅游”。
今年4月底,全长136公里的太原西山旅游公路自行车道竣工通车。它从北向南纵贯,像一条长长的丝带,连接着西山区49个县级以上人文景观和17个城郊森林公园。 ,辐射周边100多个旅游景点。
这条作为2019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道的这条路,因其约6公里的彩色路面,好评如潮,成为“网红路”。据统计,比赛期间共有75万人次参观了这条道路。如今,每周末都有数以万计的市民和游客来这里休闲健身。
“从早期的设计到建设和运营,我们始终贯彻环保理念。”太原市交通局副局长张志红表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在设计中尽量避免大规模拆除、大规模填方、大规模开挖,防止对山体造成破坏。 。破坏环境,如玉泉山招财洞、狼坡一线天、天龙山三层环线高架桥等;同时,注重生态修复,通过挂网、喷浆等多种方式治理地质灾害50余起,全区种植各类花草树木87.7万多平方米。线;环境美化方面,铺设多彩景观6万余平方米。路面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设计,因地制宜布置大型雕塑、绘画20余件。
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城段,建设单位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晋南公司推广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创造了绿色与建筑相结合的新方式。方式。
为了在旅游公路建设中充分利用气化炉渣,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城段固废利用项目技术负责人沉铁军与科研团队奋力拼搏,研发出矿渣路面基层施工系列关键技术。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建设单位还努力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党支部建设在工程一线,推动党建融合和生产经营。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城段全线,11个项目党组织已实现全覆盖。同时,党建工作也延伸到施工队伍,在桥墩、隧道口召开党组会议,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各党支部、党组扎根项目建设第一线,为有效推进项目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激活山西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随着旅游高速公路的开通,好酒不再惧怕深巷,越来越多的景点像珍珠一样串在一起。
“过去,进村道路狭窄一直是制约洞头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今年,金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为我们修建了一条旅游公路。”晋城市市区洞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利说,自从道路通了之后,进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洞头村旅游公路三个月建成通车,让这个小村庄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已建成的旅游一号公路三个实验路段有效连接了晋祠、中华浮山园、碛口古镇、鹳雀楼、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38个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91个非A级旅游资源。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帮助沿线人民脱贫致富。
今年11月8日,山西正式成为全国第八个省级国家旅游示范区。旅游高速公路的建设无疑为山西打造国家全区域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洞头村所在的晋城市在全省率先形成“城际、市区、城乡、镇村、旅游”五级公交运营体系,实现城市间“零换乘”与景点之间,以及景点之间。 ”。城乡居民出行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要想富,先修路”。 3条旅游一号公路沿线,大部分集中在我省太行、吕梁等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永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却拥有黄河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馆、黄河蛇湾国家地质公园等众多优质旅游资源、渡口古村遗址。
我们不能靠着“金饭碗”过着贫困的生活。永和县格底乡借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打造全域旅游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 “村民们放下了羊鞭,开始吃‘旅游大米’。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郭若侨自豪的说道。
▶同样位于黄河之滨的临县碛口古镇,受益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试验段建设,承办了吕梁文学季暨第四届中国古代文旅碛口分会场。村镇会议。景区影响力大幅提升。推动。
不仅如此,依托黄河旅游一号公路的建设,沿黄红枣产业有了新的出路。碛口古镇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碛口“枣红”枣旅游文化节。旅游综合收入已达近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人,带动沿线12个贫困村4万人增收。
▶在素有“长城文化博物馆”之称的大同市,长城绵延493公里,分布在全市10个县区85个乡镇、村庄,充满浓郁的边疆风情。该市正在建设长城旅游一号公路天镇至左云段。项目建成后,将连接天镇、阳高、新荣、左云四县,连接数十个旅游景区和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四通八达、内外贯通的全区旅游公路网络。
▶革命老区左权县在旅游公路旁举行首届“左权民歌节·2019国际民歌大赛”开幕式。一下子名声大噪,国内主流媒体网站点击量突破5.6亿次。近两年,全县旅游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5%以上。
旅游公路网的形成,还连接了全县特色产业经济走廊,辐射连接96个生态庄园、1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产业园区,促进了中药材、核桃、杂粮等产业的发展壮大。 、设施蔬菜产业。 ,带动全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
放眼今天的三晋大地,一幅道路畅通、风景明媚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旅游公路正变成自然风光线、生态富饶线、文化历史线,连接各处城乡美景,打造美丽乡村,打通乡村扶贫振兴的“毛细血管”……旅游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无疑是激活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