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草案
据介绍,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近日审议了《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报告,并肯定了规划成果。会议认为,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福建坚定不移推进“多规合一”。
规划成果符合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相关要求,基本对接国家和福建省重大战略部署、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规划等任务要求。
坚持保护优先,强化底线约束,聚焦功能完善,总体符合福州实际,为福州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提升国土空间水平提供支撑。国土空间治理。
下一步,市资源规划局将根据会议审议意见,进一步优化完善规划成果,并按程序分步报国务院批准。
闽侯7镇+连江头头福州纳入中心城区
据悉,早在2021年8月18日,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发布了《关于《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的公示。
《方案》草案旨在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和福州都市圈建设,全面推进东南沿海生态文明高地、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门户和创新开放新高地建设,打造“东进南进、沿江临海、山海协同”“全域空间新格局,将实现城市国土空间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开发和保护,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要素支撑和空间保障。
以下是《方案》草案的重要信息,请共同理解:
1、闽侯7镇+连江莞头纳入福州中心城区
本规划明确,市级规划范围包括福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内的陆地和海洋管辖区(不含平潭综合实验区),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图
中心城规划范围:包括福州市辖区(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仓山区、马尾区、长乐区)及其他城市核心区(晋安区不包括环溪镇、寿山乡和里)北部)(西乡三镇)、闽侯靖西镇、上街镇、南余镇、南通镇、上前镇、向前镇、青口镇等城市周边群连江县辖县及罐头镇,总面积2207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21年至2035年。短期至2025年,远期至2050年。
2.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
《规划》草案明确提出,福州的发展愿景是建设生态山水之城、海上丝绸之路魅力之城、人文浓郁之邦。城市性质定位为福建省省会、两岸交流合作中心、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滨江滨海城市。
并提出总体目标:
一、2025年,我们将走在前列、率先垂范,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
2、到2035年,率先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超越,全面迈向国际化,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成为展示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到2050年,建成更有实力、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滨江滨海国际城市。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重点关注山海廊道衔接和流域治理,构筑强大生态功能背景;以多向开放和创新转型为引领,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以陆海联动、“三区”协调为重点,优化整体空间格局;注重文化表达和宜居品质建设,提升城市魅力和宜居吸引力。其中,“三区”协同是指福州主城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协同发展。
https://img1.baidu.com/it/u=1421170734,7729138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0&h=450
在区域协同、陆海协同方面,强调区域协同、陆海协同: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发展格局,加强与厦门、漳州、漳州等沿海城市群的分工合作。和泉都市区,促进与周边内陆省市联动发展;加强与“三大城市群”交通快速联系,全面深化闽台合作交流。
引领福州都市圈发展:共同构建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共同维护绿色协同生态环境,打造创新协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共同构建智慧安全基础设施网络,共同构建同城共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跨境区域协同治理:聚焦湾区,加强“沿海新城—平潭、平潭—福清环福清湾、莆田—福清环兴化湾、宁德—罗源环三都澳”跨境区域协同。
构建“一带四湾”陆海开发保护格局。 “一带”是指福州市海岸线区域; “四湾”包括罗源湾、闽江口、福清湾、江阴湾。
3、用地总体空间布局:一主一辅、两轴两翼一区
总体而言,土地和空间的各个方面都是开放的、网络的、集约的、生态的。 “一主一辅、两轴、两翼、一区”的整体国家空间。
一主区:福州中心城区;二区:福清市区;两轴:滨江发展轴、沿海发展轴;两翼:北临罗源湾片区,南临江阴湾、福清湾片区;一区:西部山区生态保护区。
《规划》草案明确了生态保护格局:一屏:西部山区生态屏障,永泰、闽侯、闽清县和连江、罗源、福清县(市)西部山区;四湾:重要湾区、洛源湾、闽江口、福清湾、江阴湾等湾区;五带:重要河流生态功能区,沿江(乌龙江)、鳌江、龙江、大漳河、青旗河沿线。六大走廊:重要的山海走廊,如鹤山-大笔架山、长隆尖峰山-白云山等;多重楔子:城市群之间的绿色楔子。在中心城区和福清市区规划多个城市组团之间的绿楔。防止城市扩张。
《规划》草案强调,加强对26个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19个自然公园)的保护,以自然恢复为重点,对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分区分类修复,并开展相应的生态教育、自然保护等。开展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到2035年,福州常住人口将达1000万!
《规划草案》从人口和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住房保障体系、居住圈和公共服务体系五个方面对城乡协调和宜居品质进行了阐述。
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构建“城市中心城市—城市副中心城市—县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层级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布局。
包括:市级中心城市:福州中心城市;市级副中心城市:福清市区;县中心城市:连江、罗源、闽侯、闽清、永泰等县区;中心镇36个,一般镇56个。
5、延续“东进南移、沿江出海”的城市发展框架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继续“东进、南进、沿江、出海”,拓宽城市发展框架,引导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向“多中心、集群化、网络化”转变。并构建“一环、两带、两个中心城”的空间结构“核心、两中心、七组团”。
一环:环城山地公园带;两条带:闽江城市活力景观带和乌龙江生态景观带;两大核心:福州主城核心区和滨海新城核心区;两大核心:三江口副中心、科学城副中心;七组:京西组、旗山组、青口组、武黄雨田组、闽江口组、机场组、松下组。
六、构建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多层次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优化住房空间布局,秉承“疏旧城、扩新城”的思路,具体台老城严格限制新建住宅用地规模,引导人口向外疏散。完善居住社区建设原则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即可到达社区内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建设人口0.5-1.2万人的完善居住社区。
各街道、镇公共服务设施按照15分钟生活圈标准配置;各城市社区、乡村按照5-10分钟生活圈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七、建设东南(福建)科学城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数字福州”、“海洋福州”、“平台福州”为重要方向,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工业化两个轮子驱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北翼工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冶金建材、大宗物流、轻工食品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建设丝绸之路港口城市(罗源)湾港城)和现代物流城。
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电、生物医药、互联网、化纤纺织等产业,打造乌龙江沿岸高新技术制造带和生态科技创新走廊。
南翼环江阴湾临港工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显示、轻工食品、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临港制造等产业,打造丝路海港城(江阴湾临港城) 。
推动上街、大学城、高新区打造东南科学城核心区。滨海新城大数据产业园、经济开发区、南通软件园等将纳入科学城联动区。
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门户枢纽
充分利用福州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打造互联互通、开放通道,依托长乐国际机场、福州港,提升国内国际运输服务能力。巩固提升福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增强国际服务功能,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交通枢纽。
航空枢纽:全面推进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枢纽机场建设,打造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国际航空城,建设“机场+高铁/城际铁路”复合型客运枢纽,拓展机场腹地,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航运枢纽:全面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港口建设,打造国际海港品牌。重点建设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一集中、一分散”,发展特色松下港区和闽江口内港区,形成功能清晰、分区合理的港区布局的劳动。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门户枢纽:
铁路1-2-3出行交通圈:1小时至海西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时至全省各地级市及周边外省地级市,3小时至周边省会城市城市及周边城镇群的核心城市。
城市枢纽及铁路网规划
高速公路1.5-4-10出行交通圈:至全市各县市1.5小时,至省会及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4小时,至周边省会城市及周边城市群核心城市10小时如上海、广州、深圳。
城市综合交通及枢纽系统规划
全球“1-2-3”物流圈:1天到达全国主要城市,2天到达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3天到达全球核心城市。
热门推荐
页:
[1]